“第壹次,壹家中國公司在2008年名列PCT(《專利合作條約》)申請量排名榜首。”1月27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在其網站上公布2008年全球專利申請情況時表示。
WIPO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壹個總部設在中國深圳的國際電信設備商,2008年提交了1737項PCT國際專利申請,超過了第二大國際專利申請大戶松下(日本)的1729項,和皇家飛利浦電子有限公司(荷蘭)的1551項”。
根據WIPO的歷史數據,過去幾年中,華為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和全球排名壹直在穩步上升——2006年,華為的專利申請量為575項,處於全球第13位;到2007年,增長到1365項,躍居全球第四位。值得註意的是,在2008年排名前100強全球專利申請企業中,中興通訊首度進入“前50強”,以329項的申請量居全球第38位。
憑借這兩家深圳公司的表現,中國自2005年以來躋身PCT國際專利申請十強後,2008年以全年6089件的申請量,超越英國排名居世界第六位,同比增幅為11.9%,遠高於當年全球申請量總體增幅。
事實上,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2008年全球專利申請增速已相應放緩,過去三年,全球專利申請量保持了年均9.3%的增速,2008年則下降至2.4%。WIPO數據顯示,總體而言,2008年PCT申請核心國家依舊由美國、日本和德國構成,但發展中國家的申請正在成為全球專利申請增量部分的主要貢獻者,其中申請量最多的是韓國和中國,其余為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墨西哥和馬來西亞。
然而,盡管“全球第壹”之位首度被華為摘得,但中國企業整體在全球專利排名中仍非強勁,且除了華為、中興兩家通訊設備商外,並沒有其它行業的中國企業;並且,中國6089項專利申請中,來自此兩家公司的就達2066項,占總體超過了三分之壹。
壹方面,這不過是華為過去幾年持續研發創新的延續和結果;另壹方面,華為(包括中興)的創新案例仍只是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史中的個案,中國很少企業能如華為般十數年堅持進行年均數億甚至數十億的研發投入,並在堅韌地與規模百倍於自己的跨國企業競爭中成長。
實際上,華為在專利領域的快速上升,與其整體實力和在全球競爭力的上升呈正比:2004年-2008年,華為的合同銷售額從56億美元快速上升至233億美元,海外銷售占比從43%上升至75%,年均增速大於40%,並且,2008年的數字是在全球通訊設備巨頭紛紛遭遇滑坡、虧損、重組的環境下取得;在2007年時,華為便已晉身通訊設備業全球前五,如果能繼續保持目前的進取之勢,沖擊“前三”不難想象。
華為在對本報的回復中稱,華為專利申請量的逐年突破建立在龐大的研發投入基礎上,“華為堅持以不少於銷售收入10%的費用和43%的員工投入研究開發,並將研發投入的10%用於前沿技術、核心技術以及基礎技術的研究。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基礎技術的研究能力,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把握能力,是專利與標準的基礎。”以華為近年銷售額及公司人員增長情況計算,華為最近兩年的年均研發投入至少在10億美元以上,同時研發人員達到4萬人。
據了解,華為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美國達拉斯及矽谷、歐洲、印度班加羅爾以及中國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和武漢等地設立了研發機構,建立了壹套完整的全球研發體系,華為的中央軟件部、上海研究所、南京研究所和印度研究所均已通過國際軟件質量管理最高等級認證——CMM5級認證。
華為官方數據確認:在3G專利方面,華為目前擁有的基本專利數量排名全球前五位;在LTE(4G長期演進)專利方面,華為已躋身全球前三位的基本專利擁有者,也就是說,華為在全球專利競爭中,已從2G時代的跟隨者,躍進為目前全球3G的同路人,並正在布局成為4G的領跑者。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華為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話語權也在上升:2001年1月,華為加入ITU(國際電信聯盟);至今已加入GPP、3GPP2、ETSI、IETF、OMA、IEEE等91個國際標準組織,並在這些標準組織中擔任壹百多個職位,其中包括國際電聯標準化部門信令與協議研究組副主席、國際電聯無線電通信部門國際移動通信(IMT)系統工作組副主席、開放移動聯盟(OMA)聯盟理事、DSL論壇理事、IPTV產業聯盟理事、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等職位。
在參與該些國際標準組織的標準制定中,僅2008年,華為***提交了4100多項提案,並就光纖傳輸、接入網絡、下壹代網絡等領域,提交了1300多篇提案;在核心網絡、業務應用和無線接入領域提出了2800多項提案。
華為在專利競賽中的勝出對中國意味著什麽?中國在全球專利版圖上處於何種角色與地位?
2008年,全球經濟遭遇的沖擊似乎正在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崛起提供契機。WIPO總幹事弗朗西斯·加利在總結去年全球經濟放緩對專利申請量的影響時曾說,從歷史上看,專利申請量在經濟困難時期往往會下降,因為創新周期中可用以投資的資源變少了;壹旦經濟周期形勢有所改善,專利申請活動往往會隨之恢復;“雖然如此,過去的經濟危機也曾起到過促進創新的催化劑作用,因為人們會更加重視提高效率標準,少花錢多辦事,並提出更加精明的營業辦法,當前的經濟氣候下,技術、創新和創造力為恢復經濟、處理氣候變化等全球緊迫問題創造機會,具有十分關鍵的重要意義。”
華為中興的表現,似乎是對弗朗西斯·加利的最好響應:PCT國際專利來自中國公司的申請從2004年至今已從1706項上升至6089項,在所有國家中增速最快。
2008年,中國的排名躍居第六,排在中國前面的依次為美國、日本、德國、韓國、法國。與此同時,在發展中國家當中,中國已遠越印度(766項),成為“第三世界”的專利大國,其他的巴西(451項)、南非(382項)、土耳其(367項)、墨西哥(210項)和馬來西亞(177項)與中國尚仍有很大距離。
盡管如此,但這並非意味著中國的專利創新戰略已如日中升。
壹方面,中國PCT國際專利申請超過三分之壹來自華為、中興兩家公司,100強名單中,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相比,中國專利申請人仍過分分散和單壹。
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在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的專利申請上,沒有出現與世界同步的進展和相應成長的大公司。根據2008年公布的PCT國際專利申請名單,申請量最多的領域為醫藥技術(占12.0%)、計算機技術(占8.5%)和藥品領域(占7.9%),增長最快的技術領域是信息技術(增長22.7%)和顯微結構與納米技術(增長20.7%)。盡管由於華為、中興的快速上升,中國得以在“信息技術”中表現強勁,但其它領域仍乏善可陳。
2008年初,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曾用了“個別企業突出但缺乏集群優勢”,來概括中國在全球專利突圍以及總體創新戰略上的總體處境。
事實上,2007年,當華為與中興分別在PCT全球專利申請排行榜中躍升第四位和第52位時,國家知識產權局便曾提醒——應當註意到,我國PCT申請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僅有華為和中興,而僅華為壹家公司的PCT申請量就占我國申請總量的壹半,其余企業2007年的公布量均不足30件,全球排位均在500名之外;而美國、日本分別有19家和13家企業躋身全球50強。(21世紀經濟報道 丘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