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成公十三年》有雲:“國之大事,在於崇和榮。“這說明戰爭在國家創建、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霸權的升級和國家間的兼並,受禮樂文化影響的舊的軍事思想和組織已經不能適應戰爭發展的需要。
再加上宗法封建制度的不斷瓦解,壹度被政府壟斷的思想文化隨著貴族階層的下移和講學活動的繁榮而向民間蔓延,為各種思想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早期軍事思想迅速發展,產生了以研究軍事理論和從事軍事活動為主的軍事家。其中,孫武及其後裔孫臏出現在春秋晚期。
從仁禮到攻略
春秋前期,禮崩樂壞的發展沒有後期那麽徹底,華夏國在中原和諸侯國的霸權還停留在壹個基本的禮樂格局之下。於是,當時的戰爭也呈現出壹種儀式性戰爭的形式。
所謂禮儀之戰,是指在這壹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其目的不是吞並和消滅敵國或殺傷敵國人口和其他有生力量,而是意在使敵國屈服,以獲得對方的臣服和崇拜。
這壹方面是因為在春秋初期,各國軍隊的主體仍然是居住在城市及附近地區的貴族和中國人,戰爭往往表現為貴族之間的競爭;另壹方面,貴族* * *自周公以來就享有同樣的禮樂文化氛圍,戰爭也應該符合周朝的禮儀制度,在禮樂的框架下進行。《司馬法》成書於戰國初期,保存了周代禮樂文化影響下的軍事思想和戰爭形態的重要表現。
在司馬法中,對戰爭“禮”的要求甚至超過了軍事思想的闡述。其戰爭觀以仁義為最高原則,強調戰爭必須符合正義,只能在正義的動機下進行。
同時主張戰爭要以仁為本,戰爭不能不利於農耕,不能破壞敵方的農業生產;我們不能在敵國君主大喪期間發動戰爭,也不能在敵國遭受自然災害時發動戰爭。
在戰爭過程中,我們應該珍惜敵對國家的人民,不要破壞他們的房屋和財產或他們的自然資源;敵對國家的老弱病殘要保護,敵人受傷了要給敵人提供藥品。
總之,仁是最高原則,體現了《周禮》影響下的貴族戰爭特點。
但隨著各國戰爭的升級,中國邊緣的所謂“蠻族”國家逐漸崛起,戰爭進壹步擴大。戰爭的主體也從原來的貴族、中國人擴大到了老百姓,舊的戰爭形態發生了迅速的變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壹,就是宋襄公在洪水之戰中面對楚軍依然奉行禮樂文化所要求的仁義之道,最終被自稱“蠻夷”的楚軍打敗。
這說明古代的軍事思想和禮制文化已經不能滿足當時戰爭的需要,軍事思想的轉型發展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正是在這個時期,早期軍事家的集大成者孫武走上了歷史舞臺。
孫子兵法與時代變遷
據《史記》《孫子兵法·吳起列傳》記載,孫吳是齊人,《兵法十三篇》為吳王闔閭所用。吳王闔閭是所有吳國粉絲的兒子。他登上皇位後,在楚國舊臣伍子胥的協助下,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富庶了,試圖建立吳的霸權。
這時,孫武已經在吳寫了十三篇兵法。在伍子胥的多次推薦下,孫武得到了吳王闔閭的接見。孫武在吳王面前培養了180名吳王的嬪妃作為戰兵,得到了吳王的認可,因此受到重用,成為吳王的座上賓。
之後,吳西侵,攻楚。在這個過程中,吳王從孫吳那裏得到了很多政治和軍事上的建議,孫吳也為楚國的戰敗和霸權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廖偉子譚智》中記載,孫吳“養師三萬,天下不敢為壹”。這說明在吳楚戰爭中,孫吳不僅作為吳王的客臣,而且作為將軍,指揮了吳楚之間的重要戰役,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跡。
在吳楚白駒之戰中,孫武的軍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速戰速決、半途而廢等。這些都可以在《孫子兵法》中找到。在白駒之戰中,孫吳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吳王實現了“西破新疆楚,北破齊晉”的戰略目標。
後世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曹操評價孫吳“為吳王闔閭寫兵法十三篇,試之女以為西破強楚,入郢,北滅齊晉”。孫武的軍事思想和成就得到了當時世人的肯定和贊揚,其軍事思想的結晶——《孫子兵法十三篇》也代代相傳。
《孫子兵法》是現存最早的藝術書籍,自出版以來壹直備受推崇。它繼承和發展了自古以來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並對其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從戰前的規劃,到戰爭的準備,兵力的分配,以及戰爭過程中的具體戰術和作戰策略,行軍和使用間諜的規則等等。,都包括在內。《孫子兵法》十三篇,每篇都以“孫子曰”開頭。文字簡潔流暢,邏輯清晰,比喻生動,既展現了孫武豐富深刻的軍事思想,又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孫子兵法也深受早期道家思想的影響。孫武認為“夫兵之象為水,水之形,避高而降,兵之形,避實而攻虛。”水因地而流,兵因敵而勝。所以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之變而勝者,謂之神。“他把兵法的運用和自然界水的規律結合起來,這和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中對水的贊美是壹致的,即“天下水不弱,強者不能打,不易也。"
孫臏的孫子兵法與戰爭與和平的結合。
孫武之後,孫武的後代孫臏也是戰國時期軍事家的重要代表。孫臏出生在阿富汗和老撾之間,早年跟隨龐涓學習兵法。龐涓後來去了魏國,被魏國任命為將軍。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把孫臏召到魏國,借口罪名折磨孫臏,砍斷他的腳,把他處死。
後來齊國使者到了魏國,孫臏作為罪犯偷偷去拜訪。齊國使者認為孫臏是個人才,就把他帶回了齊國。齊末,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待他不錯。孫臏也勸過田忌,田忌裏就有賽馬的故事。
田忌趁機向齊威王推薦孫臏。齊王非常欣賞孫臏,拜他為師,學習兵法。後來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在危難之際向齊國求助。齊威王準備派孫臏當將軍。孫臏因為受過體罰而排斥齊王,於是齊王改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謀士。
田忌本打算率軍直撲趙國,以解趙國之圍,但孫臏認為,為了解決魏趙之間的混亂局面,不應該增加混亂,而應該打擊對手的要害,於是提出了圍魏救趙的策略,得到了田忌的認可。當齊軍到達魏都大梁時,魏軍真的解除了對趙的圍困,在桂陵與齊軍交戰。此戰,齊軍大敗魏軍。
為了圍魏救趙,戰國時齊軍圍魏救趙,逼得魏國撤回進攻的軍隊,救了趙十三年。魏和趙* * *壹起打韓國。
韓國再次向齊國求助。於是齊國再次派田忌為大將軍,率領齊軍作為魏國的首都。魏國大將龐涓迅速解除了韓國的圍困,回到了魏國。這時,齊軍已經越過了魏國的邊境。
孫臏建議,善戰之人,應因勢利導。三晉人認為齊軍膽小,於是齊軍假裝膽小逃跑,以麻痹魏軍,田忌采納了孫臏的建議,成功地讓龐涓相信齊軍已經膽怯逃跑,於是棄軍而走,率領精銳部隊輕裝前進。孫臏埋伏在馬嶺,果然龐涓路過。
齊埋伏滿箭,龐涓中槍。魏軍大亂,為齊所破。齊軍乘勝前進,打敗魏軍,俘虜魏王,返回。結果孫臏壹戰成名,兵法流傳後世。在孫臏的《孫子兵法》中,集中體現了他自己的軍事思想,即以道為中心,強調戰爭要符合道的規律。
孫臏認為,戰爭首先是君王走街串巷的工具。先王單靠政治治理和道德教育是不可能在世界上做事情的,所以不得不借助戰爭來推動。戰爭是政治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不能輕易發動戰爭,需要對戰爭采取謹慎的態度,好戰必亡。
這裏可以看出軍事家在戰爭問題上的壹貫態度,即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戰爭本身就是為了某種政治目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孫臏還強調了“勢”在戰爭中的作用,並將其運用於戰爭實踐中,提出了“因勢利導”的作戰思想。“是”本身也是壹個有著深厚文化背景的概念。
在《易傳》等先秦思想經典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對“勢”的闡述和重視。在戰爭中,“勢”是指敵我雙方的戰爭態勢,包括兵力布局、戰場態勢、將兵心態、氣勢等。這是壹個非常抽象的概念。
要想贏得戰爭,首先要創造自己的優勢,讓敵人陷入劣勢。敵眾我寡時,應避敵鋒芒,待敵軍力減退後再行反擊。這些都體現了孫臏善於用勢的軍事思想。
對“勢”的強調,說明了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軍事思想,與儒、道、法等其他思想壹樣,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說明了中國特有的辯證思維在古代軍事思想中的運用。
軍事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孫武、孫臏為代表的古代軍事家形成了壹套系統而豐富的軍事思想,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