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婦科中醫論文

婦科中醫論文

婦科是醫療機構的壹個診療科目,婦科是婦產科的壹個分支專業,是以診療女性婦科病為診療的專業科室。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婦科中醫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婦科中醫論文篇1

 淺析中醫治療婦科疾病用藥特點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婦科疾病的發病率成逐年上升趨勢。中醫在婦科疾病的治療中已經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由於婦科疾病的特點,其辨證用藥具有獨具壹格的特色,該文按照婦科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後病、雜病的順序,結合古今文獻的論述及名老中醫治療婦科病的經驗體悟,舉例說明中醫在治療婦科疾病時選藥關鍵之處,啟示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選擇恰當的中藥是獲得療效不可缺少的壹部分。通過整理分析治療經、帶、胎、產、雜疾病的用藥特點,可以幫助了解婦科病各個時期病癥的特點,提升運用中藥的能力,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中醫;婦科疾病;治療;用藥特點

 中醫在治療婦科疾病上擁有獨特的優勢,運用中醫理論辨證施治是其關鍵之處,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中藥則更為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按照婦科經、帶、胎、產、雜病的順序,分析中醫治療婦科病時的用藥特點。由於歷代醫家用藥經驗眾多,且各具特色,因此只能抽取其中壹小部分淺談,希望能為臨床治療提供啟迪。

 1 婦科疾病概述

 中醫婦科根據女性月經、帶下、妊娠、產育、哺乳的生理現象,將婦科疾病分為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後病、雜病五類。其中?月經病?是指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發生異常,或伴隨月經周期、或在經斷前後出現明顯不適癥狀為特征的疾病;?帶下病?指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味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癥狀者;?妊娠病?是指妊娠期間,發生與妊娠有關的疾病,又叫?胎前病?;?產後病?指產婦在新產後或產褥期發生與分娩或產褥有關的疾病;除經、帶、胎、產疾病以外,各種與婦科解剖、生理、病理密切相關的疾病,統稱為?雜病?,本文主要論述瘕、不孕癥。瘕指婦女下腹胞中結塊,伴有或脹、或痛、或異常出血者。不孕癥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壹年未妊娠者。

 2 淺談用藥特點

 2.1 月經病

 月經病的發病居於婦科疾病之首,在治療用藥方面,古代文獻記載頗多,如《校註婦人良方?調經門》有?經行之際,禁用苦寒辛散之藥?的告誡;《陳素庵婦科補解?調經門》有?調經不宜過用寒涼藥論?及?調經不宜過用大辛熱藥論?的專論。

 月經病種類較多,如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痛經、閉經等,治療時根據?經前勿亂補,經後勿亂攻?的原則選擇藥物。如在行經期間,多采用活血通經、乘勢利導的藥物,以促進經血排出,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但應註意月經過多者慎用紅花、丹參等活血化瘀功效較強的藥物,以免引起陰道出血過多。

 可以選用夏枯草[1],獨降肝火,避免因經期陰血下聚胞宮,肝失所藏,疏泄不利;蒲黃,生用活血,助益母草收縮子宮之力,又能利尿消水,緩解經期水腫;炒用則祛瘀止血,以防行血活血太過,血不歸經;病在沖任者[2],用血肉有情之品直入沖任,峻補氣血陰陽,補益陰精常用炙龜板、炙鱉甲,溫補腎陽多用鹿角膠或鹿角霜,滋養陰血則以紫河車、阿膠為主。經後期,多用滋養肝腎之品,如白芍、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丹參等。經前期則常用柴胡、郁金、橘葉、合歡皮疏肝理氣,調暢情誌。但應註意柴胡用量,柴胡雖有疏肝之效,但是如若疏肝太過,則會引動相火,傷及陰津,患者表現為耳鳴、頭脹頭痛,自覺有熱氣從尾椎循後脊向上到大椎,後分散為兩股從鳳池處入腦,腦鳴甚,心中煩躁[3]。

 月經稀發者多屬脾虛濕盛者,選擇桑白皮、威靈仙、冬瓜皮、生苡仁可健脾祛濕,痛經者多為腎陽虧虛,不通則痛,采用生麻黃、桂枝、吳茱萸、幹姜、肉桂等到達溫陽行氣止痛之效,陰道出血淋漓不盡者可選用側柏葉、蒲黃炭、海螵蛸參、三七等止血藥,對於長期陰道不規則出血而致氣血虧虛者,可加入人參、炒白術等補氣藥,但為防止人參溫燥之性,常配麥冬、沙參等甘寒滋潤之品。

 治療月經病,應註意以?調?、?和?為主。不宜過用辛溫燥烈之品,以免耗血傷陰,宜選擇黃芪、淫羊藿、巴戟天、續斷、菟絲子較平和之品;亦不可過用寒涼,如陰虛火旺者,常用炒黃柏、白薇之類,恐?熱邪雖除,火退寒生,瘀血滯留?;且不可過用破血藥,行瘀忌過於攻伐,以免太過耗氣傷血傷正,宜益母草、澤蘭之類;不宜理氣過於香竄,以免劫陰耗氣,可用玫瑰花、枳殼、青皮、陳皮、佛手等輕靈之品[4]。

 2.2 帶下病

 帶下病用藥,《素問玄機原病式》主張用辛、苦、寒藥按法治之,使郁結開通,熱去燥結而愈,不可用辛熱藥。《丹溪心法》提出,治法以燥濕為先,濕痰下註者采用升提為主。薛立齋主張用健脾升陽止帶為主。

 《傅青主女科?帶下篇》指出?帶下俱是濕證?,因此辯證治療多從濕論治,臨床常用完帶湯、易黃湯、四妙散之類清熱健脾除濕止帶的方劑。但完帶湯對於脾虛濕盛癥情較輕者療效確切,對勞倦過度、中氣下陷者則力有不逮,可改用益氣聰明湯治療。對於濕熱內蘊,兼有陰虛內熱者,可用四妙丸合青蒿鱉甲湯治療,將蒼術易以白術,燥性大減,且白術多脂,無傷陰之弊。二方合用,以清、透為主,滋陰而不膩,化濕而不傷陰,使濕熱除而陰虛復[5]。由於帶下病與濕關系密切,因此考慮到白芍養陰助濕,故多不用,而用白芷燥濕止帶,兼以止痛。有醫家總結到[6]:治療帶下病,祛濕藥多用、苦寒藥慎用、滋陰藥少用、辛熱藥不用。

 除了內服用藥外,使用中藥熏洗,借助藥物的揮發作用,療效亦佳。常用外洗藥為蛇床子、苦參、黃柏、蒲公英、百部、枯礬、花椒等,伴陰道幹澀者減枯礬加馬鞭草、丹參、甘草;外陰白色病變者減枯礬加姜黃、補骨脂;有皸裂破潰者減花椒加烏梅、訶子,並用蛋黃油外塗[7]。

 2.3 妊娠病

 妊娠期間用藥,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氣、散氣以及壹切有毒藥品,都宜慎用或禁用,因為可能對孕婦的健康及胎兒的發育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甚至會引起墮胎、小產或胎兒畸形,因此,重視妊娠病用藥意義重大。 《婦人大全良方》指出:?妊娠用藥,宜清涼,不可輕用桂枝、半夏、桃仁、芒硝等類。凡用藥,病情退則止,不可盡劑,此為大法?。關於用藥原則,《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曰:?胎前清熱養血為主,理脾疏氣是為兼,三禁汗下利小便,隨癥虛實寒熱看。?

 自古有?胎前宜涼?的說法,因此妊娠早期壹般以清熱理脾安胎為主,多用黃芩、白術、梔子;中晚期則重滋陰安胎,多用白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用藥雖以益陰斂陰藥物為主,但不能選用過分苦寒或有走下作用的藥物,如寒水石、黃柏、澤瀉等,防止過分苦寒傷陰,導致胎元不固;另外,清熱之品應選擇性味較為平穩的藥物,以免過分寒涼影響胎兒的發育,常用金銀花、黃芩、青蒿等;不宜用當歸、川芎等辛溫?走而不守?之品。考慮早孕期妊娠反應的問題,慎用過分滋膩的藥物,如大棗、白芍等,以防礙胃[8]。

 對於兼癥,如大便秘結者,可用山藥、生地黃、肉蓯蓉等滋補腎精,潤腸通便之品,慎用茯苓、澤瀉等滲利之藥;夜尿頻者,可用覆盆子、益智仁;腰痛者,常加杜仲、黃精、狗脊等。對於母兒血型不合者,常用茵陳降低其抗體效價,療效甚佳。

 對於妊娠禁忌藥,如半夏、莪術、牛膝、水蛭、甘遂、芫花、蜈蚣、全蠍等,治療時應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況下,亦可適當選用,即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但用藥時應註意[9]:宜選擇作用和緩之品如柴胡、蘇梗、大腹皮、枳殼、香附、桃仁、丹皮、丹參、當歸、川芎、五靈脂、益母草等;應適當配伍養血安胎藥如阿膠、桑寄生、何首烏等;嚴格掌握劑量,?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動胎傷胎。如妊娠浮腫者,宜選擇皮類利水藥,如茯苓、扁豆、桑白皮、大腹皮等。

 2.4 產後病

 盡管目前尚無中藥能否進入乳汁的文獻資料,從安全的角度出發,應假定藥物能通過血乳屏障轉運到乳汁為乳兒所吸收,因此凡大辛大熱、大苦大寒、大滋大補、峻下滑利、破血耗氣、回乳與影響乳汁分泌及有毒之品,均應禁用或慎用。如應用番瀉葉、大黃等藥性寒涼的瀉藥時應停止哺乳,以免藥物成分進入乳汁造成乳兒腹瀉。應用中藥治療期間,乳母應在哺乳後立即服用藥物,以使下壹次哺乳時藥物濃度盡可能低壹些[10]。

 關於產後用藥,前人提出?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陽,禁峻下以防亡陰,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即解表不可過於發汗,攻裏不可過於削伐,清熱慎用芩連,溫裏慎用附桂,產後胃氣虛弱,加之需要哺乳,消導之品既重傷胃氣,又使乳汁減少,故不可重用,如三棱、莪術、麥芽、神曲之類尤當慎之[11]。如產後缺乳者,可加入漏蘆、通草、王不留行、路路通等行氣通絡藥,與豬蹄並煎,起到通絡增乳之效。

 2.5 雜病

 2.5.1 瘕 《濟陰綱目》中記載:?善治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傷正氣?。

 《醫學衷中參西錄》[12]指出:?三棱、莪術、水蛭,皆為消瘕專藥?,並用人參、黃芪等諸藥保護氣血,使瘀血去而氣血不至傷損。除應用活血化瘀藥外,可配伍祛痰散結類藥物,如浙貝母、雞內金等,正如李東垣所說?善治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加上橘核、荔枝核等行氣散結之藥,使氣血暢通,結消散。此外,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經前順其疏泄之性,加入香附、郁金等藥加強疏肝之力,經後則順其充盈之性促進血海之充盈,通過補益肝腎,適當配合理氣化瘀藥,如熟地黃、山藥、山萸肉、菟絲子、金櫻子等[13]。

 2.5.2 不孕癥 不孕癥的治療壹般采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理念,在明確西醫診斷的基礎上,根據臟腑、氣虛、經絡等辨證分型治療。

 排卵障礙性不孕者,常在經後期以補腎藥為主,如紫河車、鹿角膠等,配合赤芍、丹參活血化瘀,促進卵泡發育、成熟,排卵期則在補腎藥的前提下,加重行氣活血藥的應用,如澤蘭、益母草、蒲黃、川牛膝等。若兼有氣郁,加柴胡、郁金、香附、烏藥;血瘀重者,白芍改為赤芍,加川牛膝、益母草、澤蘭、水蛭、土鱉蟲;血虛有寒者,加肉桂、吳茱萸;血虛有熱者,熟地易為生地,加黃芩、牡丹皮[14]。

 輸卵管阻塞性不孕,多采用三棱、莪術、乳香、沒藥、夏枯草、荔枝核等活血化瘀,穿山甲、地龍、水蛭等行氣通絡,路路通、王不留行、海藻、皂角刺、白芥子等散結利水[15]。臨床亦可采用中藥灌腸,這樣內服外用療效甚佳。

 3 小結

 關於婦科疾病的治療選藥,應根據經、帶、胎、產、雜病各自病證的特點,把握用藥的原則,註重經驗用藥的積累,這樣才能藥到病除,提高臨床療效。月經病,壹般以四物湯為基礎方,辨證加減治療,但應註意在理氣、活血、溫陽、滋陰的同時,不可過用破氣、攻血、溫燥、寒涼之品,否則盡管治療大法正確,但卻達不到原先設想的效果,反而耗損人體氣血。帶下病的治療,謹遵?祛濕藥多用、苦寒藥慎用、滋陰藥少用、辛熱藥不用?的原則,另外重視外用藥的熏洗,多采用清熱祛濕解毒止癢之品,內服外用,則可在極短時間內祛除病邪。妊娠病與產後病者,根據?產前宜涼,產後宜熱?的原則,多采用滋陰或溫熱之品,辨證用藥。對於妊娠禁忌藥慎用或不用,但是在病情需要的情況下,酌情使用,不拘泥於傳統束縛,即可謂真正達到?辨證論治?的要求。對於瘕、不孕癥等雜病,在癥情適宜的情況下,應大膽使用蟲類藥、破氣藥等性味稍峻猛之品,這樣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療效,免於長期使用壹些理氣藥,不僅療效不明顯,而且耗傷正氣。

 由於眾醫家臨床用藥經驗頗豐,本文只淺談壹小部分用藥特點,希望通過這些用藥特點啟發大家,重視臨床用藥原則及選藥特點,提升中醫治療水平,產生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朱梅.劉琨治療月經病的經驗[J].北京中醫,2005,24(6):336. [2] 季春紅.陸啟濱教授治療月經病經驗探析[J].廣西中醫藥,2010,33(1):41.

 [3] 王綿之.王綿之方劑學講稿[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4] 陳學奇,葛蓓芬.陳大治療月經病用藥特點[J].中醫雜誌,2014,55(13):1096.

 [5] 楊利.章文庚先生治療帶下病的特色經驗[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0,27(4):51.

 [6] 吳玲.呂美農治療帶下病經驗[J].中醫藥臨床雜誌,2008,20(5):435.

 [7] 李玲玲,郭瑞,何春暉.褚玉霞教授治療帶下病經驗[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2010,5(9):746.

 [8] 華苓,佟慶,張巨明.柴松巖治療妊娠病經驗探討[J].北京中醫藥,2010,29(10):751.

 [9] 文樂兮,尤昭玲,袁振儀,等.妊娠病組方用藥規律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8):25.

 [10] 解海,李澤民,朱林峰.妊娠期和哺乳期中藥應用與風險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357.

 [11] 文樂兮,魏飛躍.產後病組方用藥規律與特色探討[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3(3):67.

 [12] 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M].2版.王雲凱,李彬之,韓煜重校.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13] 鄧德強,馬駿.馬德孚教授治療瘕經驗[J].河北中醫,2004,26(4):248.

 [14] 單婧.馬運用補腎活血法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J].中國中藥雜誌,2014,39(4):748.

 [15] 何東傑.衛愛武教授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經驗[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3):210.

婦科中醫論文篇2

 試論中醫調理婦科月經失調效果

 在臨床婦科中,月經失調是十分常見的壹種疾病,青春期到絕經前的各年齡段婦女均可能發病。月經失調的類型包括月經先期、後期(及閉經)、前後不定期3種,患者多伴有經血淋漓不盡、月經過多或量少等[1]。我院婦產科在月經失調的臨床治療中,采用了中藥調理方式,並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壹般資料與方法

 1.1 壹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8例月經失調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月經不調診斷標準。隨機將其分為2組(每組49例):西醫組年齡在20~43歲之間,平均為(27.1?2.4)歲,未婚20例、已婚29例,病程在5個月~8年之間,平均為(1.8?0.8)年;中醫組年齡在21~44歲之間,平均為(26.9?2.1)歲,未婚21例、已婚28例,病程在6個月~7年之間,平均為(2.0?0.7)年。兩組患者的壹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醫組:采用孕激素、雌激素周期治療方法,以2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中醫組:采用中藥調理。患者在經期完後第1d,應用補腎養血湯(取當歸20g、熟地20g、仙茅15g、淫羊藿15g、菟絲子15g、肉蓯蓉15g、丹參10g、黨參10g、紫河車10g),以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在經期後第12d,應用理氣活血湯(當歸10g、赤芍10g、郁金10g、牛膝10g、充蔚子10g、香附10g、桃仁6g),以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在經期後第22d,應用活血促經湯(澤蘭10g、香附10g、牛膝10g、川芎10g、白術10g、茯苓10g、黨參10g、赤芍10g、肉桂2g),以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以2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

 1.3.1 調經療效。治愈:經治療,患者的經期、經量及月經周期均恢復正常;好轉:經治療,恢復月經周期,經量及經期基本恢復正常;進步:經治療,月經周期、精良及經期有明顯改善者;無效:經治療,月經周期、經量及經期均無變化者。總有效例數=總例數―無效例數。

 1.3.2 止血療效。陰道出血在3~5d內停止,月經量恢復正常,為治愈;陰道出血在5~10d內停止,月經量<100ml或比治療前減少30%,為好轉;陰道出血時間在10d以上,月經量比治療前有所減少,為進步;治療前後陰道出血時間及量均無改善者,為無效。總有效例數=總例數―無效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止血效果對比,詳見表1。表1顯示,中醫組的止血總有效率為91.8%,西醫組為73.5%,組間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在祖國醫學中,認為月經的調節、產生主要與臟腑氣血有關,同時經絡通暢與否也會對月經產生壹定的影響,月經與腎臟的關系最為密切。通過中醫辨證,采取調節沖任、補氣血、養肝腎等方法,可有效糾正月經紊亂,逐漸恢復正常的月經周期[2]。

 理氣活血湯,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其能有效疏通血液循環,消解淤血;補腎養血湯的功效在於溫腎補血,其能有效增強機體能量代謝,患者服藥後,全身會有明顯的溫熱感,振奮精神[3];活血促經湯的功效在於養血祛瘀、溫經散寒,其能有效改善子宮的血液循環,促進子宮內膜脫落。在對月經不調患者實施中藥調理時,還應根據患者的年齡,分別對三臟(肝、腎、脾)的生理功能進行調節,如:青春期腎氣初盛,月經不調可歸結於腎;中年期月經不調可歸於肝失所養;更年期可歸於腎氣漸衰[4,5]。

 在本次研究中,結果顯示:應用中藥調理的中醫組患者,在止血、調經總有效率方面,均顯著高於采用西醫常規治療的西醫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在婦科月經失調應用中醫調理方式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其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潘敏.中醫調理婦科月經失調效果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04(3):315

 [2] 嚴群.淺析中醫調理婦科月經失調的好處[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8):3798-3798

 [3] 何雪萍,田紅霞,潘展霞等.中醫體質調理在防治月經不調中的臨床應用[J].河北中醫,2012,34(4):533-534

 [4] 李虹.月經失調中醫藥周期療法治愈臨床觀察[J].中醫學報,2010,25(4):769-770

猜妳喜歡:

1. 有關中醫婦科護理論文

2. 婦科臨床醫學論文

3. 關於婦產科的論文範文

4. 婦產科醫學畢業論文

5. 關於婦科護理論文範文

  • 上一篇:給我講講養雞的全過程。
  • 下一篇:居民醫保藥品報銷比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