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市界 馮晨晨
編輯丨朗明
11月9日,瑞典電視臺報道,斯德哥爾摩行政法院出臺臨時禁令,叫停瑞典郵政和電信管理局在5G頻譜拍賣中,限制華為的附加條款。
這個所謂的限制條款,是由瑞典郵政和電信管理局10月20日發布的,內容為參與11月份5G頻譜拍賣企業,不得使用華為及中興通訊設備,正在使用的設備必須在2025年前更換。面對這些無理條款,華為選擇上訴,要求斯德哥爾摩行政法院發布臨時禁令。
如今看來,華為能夠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與其自身的反擊關系密切。不過,據上觀新聞,此次華為壹度受到限制條款的打壓,或與瑞典背後壹個龐大而神秘的家族有關——瓦倫堡。
那麽,瑞典瓦倫堡家族到底是何方神聖?
“如果妳想與瑞典政府建立聯系,首先要與瓦倫堡家族建立聯系”,這句話常被用來形容瓦倫堡家族在瑞典的影響力。
瓦倫堡家族是與瑞士銀行齊名的瑞典北歐斯安銀行(SEB)的締造者,雖然瑞士銀行看起來名氣更大,卻是諸多銀行結成的聯盟,瓦倫堡家族則憑借壹己之力,曾幾乎壹統瑞典金融市場,這要歸功於富壹代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的獨特眼光。
19世紀50年代,瑞典工業化浪潮興起,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廣闊前景。由於當時瑞典法律禁止私人經營金融業,對銀行業籌謀已久的安德烈宣布成立瑞典首家私人銀行——斯德哥爾摩私人銀行,也就是北歐斯安銀行(SEB)的前身,被稱為瑞典第壹家現代銀行。
從那時算起,瓦倫堡家族延續至今已有近兩百年 歷史 ,並成為全球最大的財富家族之壹。實際上,不僅是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瓦倫堡家族依靠不斷擴張業務範圍與大量的收購,已經將觸手伸到移動通信、制造業、醫藥業、航空運輸業等範圍。
有報道稱,電信巨頭愛立信,家電制造商伊萊克斯,機械設備巨擘ABB,制藥巨頭阿斯利康,軍火制造商薩博,北歐最大航空公司SAS等,背後都有瓦倫堡家族的身影。20世紀末,瓦倫堡家族在斯德哥爾摩股市所占份額超40%,並傳出“瑞典股市應叫瓦市”的言論。
中國 社會 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曾指出,“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瑞典5G通信企業愛立信的發展,正面臨中美兩方壓力,不僅是華為這個強勁對手,也有美國高通的擠壓。愛立信表面看全球訂單量第壹,其實是華為等遭到打壓才有可乘之機。”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瑞典禁止使用華為的同時,愛立信拿則到了中國電信訂單,在當時引發熱議,甚至傳出“不取消訂單就換服務商”的說法。其實,中國三大運營商簽訂的5G合同中都有愛立信不少份額。
天眼查APP顯示,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當前註冊資本6479.1萬美元,為瑞典愛立信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並在廣東、重慶、南京等地均設立分公司。
此外,愛立信(中國)的經營範圍包括,在通訊產品及其零部件工業領域等進行投資;在中國境內設立科研開發中心或部門,從事與通訊技術有關產品研究和開發,轉讓研究開發成果並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等。
2019年,愛立信在中國的收入達到19億美元,約合126億人民幣。而據愛立信發布的2020年三季報顯示,愛立信的銷售額為575億瑞典克郎,約合440億人民幣,而凈利潤為56億瑞典克朗,約合43億人民幣。
對此, 愛立信在財報中直言,銷售額可以同比增長7%,這主要受益於中國大陸的5G銷售。 此外,由於中國大陸的5G合同已按計劃制定,不僅對第三季度的利潤作出積極貢獻,並有望進壹步提升利潤。
實際上,瓦倫堡家族在中國的布局很是龐大。
不僅是愛立信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瓦倫堡家族在中國有所布局的阿斯利康、ABB、伊萊克斯等名下企業,同樣收獲頗豐。有媒體粗略估算,以瓦倫堡家族為主的瑞典企業,在華年銷售額可超1000億元。
在上述企業裏,最被中國大眾所熟知的除愛立信外,當屬阿斯利康。阿斯利康是壹家全球性生物制藥企業,在中國的業務重點集中在心血管、代謝性疾病、腫瘤、呼吸、消化和腎臟疾病等領域。
市界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阿斯利康等為關鍵詞搜索,出現用於高血壓、穩定性心絞痛的非洛地平緩釋片,用於治療高血壓、心絞痛、心肌梗死的酒石酸美托洛爾片,以及註射用艾司奧美拉唑鈉等數十種不同規格的藥物。
天眼查APP顯示,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註冊資本達9120萬美元,主要從事開發生產凍幹粉針劑、片劑、硬膠囊劑、進口藥品分包裝,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 2019年,阿斯利康在華銷售額近49億美元,約合32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5%,約占其全球業績21%。
ABB(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註冊資本達1.4億美元,為ABB阿西亞·布朗·勃法瑞有限公司(瑞士)全資子公司,且控制著數十家在華相關子公司。雖然ABB官網並未給出其2019年的在華銷售額, 卻直言中國是集團全球第二大市場, 且在華超90%的銷售收入來源於本土制造的產品、系統和服務。
2020年三季度顯示,ABB前三季度實現訂單額61億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歐洲市場訂單額下降9%,美洲市場訂單額下降14%,亞洲、中東及非洲市場的訂單額僅下降1%, 但中國市場依舊強勢增長,同比增長7%。
與上述兩個“巨無霸”相比,伊萊克斯近年來的戰績稍顯暗淡,即便其在2004年的銷售額超過160億美元,邁過當時無數國內家電企業夢寐以求的千億大關,占據世界家電市場25%市場份額。相比而言,美的集團在2010年銷售額破千億,而格力電器則是2012年。
在最輝煌時期, 伊萊克斯冰箱的銷售份額壹度達到中國市場的10%,占所有外資冰箱品牌的1/3。 在遭遇“滑鐵盧”後,伊萊克斯全球總裁兼CEO依舊表態,“我們在中國的發展犯了錯誤”,並重新調整在中國市場的定位,走中高端路線。可即便如此,伊萊克斯如今在中國的銷量也已不足格力與美的零頭。
可以說,無論是電信巨頭愛立信、制藥巨頭阿斯利康,還是機械設備巨擘ABB,對於它們而言,中國市場都是其重要的業績貢獻者,並且存在長期向好的趨勢,即便是壹度受挫的伊萊克斯也不想失去這個龐大的市場。
市界發現,上述企業進入中國的時間,多在上世紀90年代前中期,在華撈金數十載,說句賺得盆滿缽滿也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