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h是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
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是唯壹壹個將監管當局和制藥業的人員召集在壹起討論藥品的科學和技術問題,並制定ICH指導原則。成為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正式成員,這將有利於提升我國的藥品監管能力,逐步參與並引導藥品註冊國際規則的制定,推動安全有效的創新藥品早日滿足國內外患者臨床用藥需求。
誕生的背景:
在不同的地區,人們認識到,在藥品上市之前,對藥品進行獨立評估是很重要的。在許多情況下,這種認識是由悲劇驅動的,比如美國在30年代發生的磺胺酏劑事件:1937年,美國壹家公司用二甘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色、香、味俱全的口服液體制劑,稱為磺胺酏劑,未做動物實驗,全部進入市場,用於治療感染性疾病。
當時的美國法律是許可新藥未經臨床實驗便進入市場的。到這壹年的9~10月間,美國南方壹些地方開始發現患腎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發現358名病人,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數為兒童),成為上世紀影響最大的藥害事件之壹。再比如60年代的沙利度胺時間也是如此。
因此,許多國家在六、七十年代分別制定了產品註冊的法規、條例和指導原則。隨著制藥工業趨向國際化,各國藥品註冊的技術要求不同,同壹藥品在不同國家上市需要重復耗時且昂貴的試驗和申報,為滿足公眾需要,盡快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新療法,各國政府紛紛將“新藥申報技術要求的合理化和壹致化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