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寶寶抗拒吃藥的問題,很多初為人父母的人感到很無奈。從網上的反饋可以看出,家長都有類似的疑問:我家寶寶還是不懂。他生病不吃藥怎麽辦?捏著鼻子餵藥不安全,怎麽辦?
嬰兒出生時有四大反射。
的確,如果2歲以下的寶寶,尤其是12個月以內,甚至出生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生病了,吃藥是壹件非常頭疼的事情。然而,嬰兒有壹種與生俱來的與父母交流的能力。如果我們足夠了解它們,我們可以用壹種可接受的方式安全地餵養它們。首先我們要知道嬰兒有哪些天生的技能,這對吃藥有幫助。
生根反射和吮吸反射。
相信很多家長都非常熟悉寶寶轉頭找奶瓶或者媽媽的乳房。這是生命最初的能力之壹——紮根反射。當孩子的小臉碰到媽媽的乳房時,會有明顯的尋找乳頭的動作。如果妳用手指輕輕撫摸嬰兒的臉頰,他的頭會轉向妳的手指。研究發現,生根反射受清醒狀態的影響,寶寶越清醒、越活躍,生根反射越明顯。當然,這種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受到月齡的限制。出生後3 ~ 4個月,隨著覓食行為的活躍,這種先天能力會逐漸減弱。所以,對於6個月以內的寶寶,家長可以試試這個方法,讓寶寶主動追在妳的藥勺後面“找”藥吃。
嬰兒的另壹個非常重要的天賦是吮吸反射。很多新媽媽在第壹次哺乳的時候都會驚呼:原來寶寶不用教也能哺乳!是的,即使妳把棉簽或指尖放入嬰兒的嘴裏,而不是乳頭,也會有嘴唇和舌頭的吮吸動作。當然,和生根反射壹樣,這種能力會在出生3-4個月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主動進食。不同的是,嬰兒在熟睡時或在某些特定場合(不熟悉的環境或饑餓)仍會表現出壹段時間的自發吮吸動作。
聰明的父母壹定以為這兩種能力是並存的。沒錯!只要家長善於觀察,稍加利用,寶寶吃藥就會像母乳餵養壹樣簡單自然。
2.咽反射和吞咽反射
還有兩個生理反射對於父母給寶寶餵奶非常重要。壹個是咽反射,壹個是吞咽反射。
有些家長在帶寶寶去醫院的時候會觀察到這種現象。醫生檢查寶寶口腔和喉嚨時,壓舌板壹伸進嘴裏,寶寶就會幹嘔。這就是“咽反射”。所以在給孩子餵藥的時候,如果把餵藥器放在嘴裏太深,自然會引起寶寶嘔吐,甚至可能會和之前吃的食物壹起還給妳。
吞咽反射的過程非常復雜。簡單來說,當寶寶吞下藥後,會陸續出現以下基本動作:舌尖上提;聲門關閉;食道蠕動。也就是說,在孩子哭鬧或大叫的時候,不要在他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簡單粗暴地把藥塞進他的嘴裏,這樣非常容易噎死孩子。
壹旦進入氣管,如果是少量藥液,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如果是藥片、漿糊、粉末,可能會導致寶寶窒息。這是在家長沒有完全了解正常生理吞咽過程的情況下,盲目灌藥的惡果。
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筆者將詳細講解給藥的步驟,使用的器械以及清洗的註意事項。這裏為大家總結壹下“給藥五步曲”。
第壹步:準備加藥器具。
服藥前,家長需要將手(沒有長指甲)和媽媽的乳頭清洗幹凈,準備帶刻度的滴管和軟吸嘴或餵輔食的矽膠軟勺並清洗幹凈。需要想到的是,每次加藥前壹定要清洗好加藥器。首先,我們不能保證勺子或滴管中殘留的藥液不會與新的藥液發生反應,引起藥理作用的變化;其次,不能保證藥物輸送裝置在這段時間內不會被灰塵或細菌汙染。
第二步:準確配制藥液。
這壹步需要家長遵醫囑。兒童,尤其是2歲以下的嬰兒,服藥時壹定要嚴格按照每公斤體重和月齡來設定劑量、用量和給藥方式。請註意,這裏討論的是醫生已經明確說明如何安全地給孩子餵需要口服的藥物,所以請家長在寶寶生病的時候先去看醫生,不要隨意給孩子服用大人的藥物。
第三步:穩定寶寶情緒。
母親或經常照顧嬰兒的成人應穩定孩子的情緒,避免在哭鬧時服藥。可以采用擁抱的姿勢讓孩子保持坐姿、半臥位或側臥位。父母的淡定是寶寶最好的鎮靜劑。
第四步:用藥安全第壹。
根據餵養器具的不同,靈活選擇適合寶寶的餵養方式。
藥勺:對於6個月以內的寶寶,可以利用新生兒的生根反射,將藥勺的邊緣摸向寶寶的下唇。當寶寶低頭張嘴時,藥勺的手柄會微微擡起,寶寶自然會把藥水吸進嘴裏。
滴管或奶瓶:用手指輕觸寶寶臉頰,利用寶寶的吮吸反射,直接將滴管頭或奶嘴放入寶寶口中。
此外,還可以用大人的手指或媽媽的乳頭,給3個月內的寶寶餵極少量的藥水——將手指或乳頭清洗幹凈後,將膏體或藥水塗在手指或乳頭上,利用寶寶的吮吸反射,伸入口中餵食。對於1~2歲的孩子,也可以將藥液或膏體混入食物中餵服。
第五步:餵奶後喝少量水。
幫助寶寶將藥物完全送入胃中,防止藥物在口腔或食道停留時間過長,餵完奶後給寶寶少量飲水。同時讓寶寶保持坐位、半臥位或側臥位5分鐘左右,防止藥物被吐出嗆入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