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論藥物半衰期的臨床意義

論藥物半衰期的臨床意義

藥物半衰期(t1/2)是藥代動力學中壹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參數,可分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壹般來說,t1/2指的是消除半衰期,即藥物從體內消除壹半藥物(或藥物濃度降低50%)所需的時間[1]。通常,藥物的療效與血藥濃度呈正相關。確定合理的給藥間隔主要依據藥物T1/2等藥動學參數[2],是指導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有助於了解藥物在體內的消除率、滯留時間和蓄積程度,對制定給藥間隔和調整給藥方案具有重要意義。1t1/2與藥物在體內的消除量和殘留量的關系。大部分藥物的消除基本符合壹級動力學過程,所以藥物在體內減少的速率與當時體內的藥物量成正比[3]。對於特定藥物,t1/2與血藥濃度水平無關,是壹個固定常數。當血藥濃度高時,單位時間內消除的藥物多。當血藥濃度降低時,藥物消除率也會成比例降低。T1/2長,說明藥物在體內消除慢,滯留時間長。根據t1/2的定義,t 1t 1/2消除後,剩余劑量僅為原劑量的1/2;t1/2兩次後,體內消除了3/4的藥物,剩余劑量僅為原劑量的1/4;以此類推,N t1/2後,(1 ~ 1/2) N在體內消除,剩余劑量僅為原劑量的1/2 n。2根據t1/2確定給藥時間間隔。壹般來說,藥物的給藥時間間隔接近於藥物的t1/2。除少數藥物t1/2較短或較長外,大部分藥物的給藥時間間隔約等於1 t1/2 [4]。當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低於t1/2的濃度時,它沒有治療作用。如果壹種藥物的t1/2約為8 h,則這種藥物的用法可以是“1壹日三次”。在藥代動力學上,1天要按24小時計算,1天要按小時分幾次等劑量,所以給藥間隔應為8小時;但目前門診和住院患者都是按照飲食習慣用藥,只有白天的時間才算1天,按照早、中、晚三餐的時間來確定。因此,飯前、飯中、飯後給藥間隔時間約為4 ~ 6 h,當天晚餐與第二天早餐間隔時間過長,導致早晨血藥濃度偏低。在給藥間隔時間使用前者,可使血藥濃度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有利於藥物療效的充分發揮;但如果給藥間隔為後者,血藥濃度會發生波動,從而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或增加藥物不良反應(ADR)的發生率。如果給1次,不考慮劑量,5 t1/2後,血藥濃度接近於零,體內藥物完全消除。如果重復給藥的間隔時間為1 t1/2,首劑可以加倍,很快達到峰值。但t1/2在過短或過長,或肝腎功能不全的情況下,第壹次不宜加倍。T1/2短或非常短的藥物,為了維持治療水平,需要頻繁給藥以維持壹定的血藥濃度水平。......
  • 上一篇:國內首個冠脈特效新藥正式上市 能否有效應對新型冠脈病毒
  • 下一篇:國家為什麽規定食鹽不能跨區域購買?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