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靶向制劑的概念和分類
1.靶向制劑的概念:又稱靶向給藥系統(TDDS),是壹種通過載體將藥物選擇性地集中於病變部位的給藥系統。
1)壹個成功的靶向制劑應該具備四個要素:①本土化;②濃度;③控制釋放;④無毒,可生物降解。
2)靶向制劑的特點:①能提高療效;②能降低毒性;③可提高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和患者依從性。
3)靶向制劑根據藥物到達的靶點可分為三類:
(1)第壹類是能到達特定靶組織或器官的靶向制劑。
(2)第二類是能到達特定靶細胞的靶向制劑。
(3)第三類是能到達細胞內某些特定靶點的靶向制劑。
目前,通常的分類方法有:
被動靶向制劑:被動靶向制劑,即天然靶向制劑,是進入體內的載藥顆粒被作為異物的巨噬細胞吞噬,藥物選擇性地集中在病變部位,產生特定的體內分布特征的靶向制劑。靶向制劑通常使用液晶、液膜、脂質、類脂物質、蛋白質和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作為載體材料。
主動靶向制劑:壹般是對顆粒表面進行修飾,作為“導彈”載體,將藥物運送到預期的靶位並使其集中發揮作用,即顆粒表面的特異性配體與靶細胞的受體結合。
物化靶向制劑:是利用壹些物理或化學方法使靶向制劑在特定部位發揮藥效的靶向制劑。
磁性微球制劑:在載藥顆粒中加入磁性材料制成。
熱敏靶向制劑:加入對溫度敏感的載體材料制成。
pH敏感靶向制劑:是利用pH敏感的載體材料,在體內特定PH的靶區釋放藥物而制成的。
栓塞微球制劑:阻斷靶區血供,在靶區釋放藥物,從而起到栓塞和靶向化療的雙重作用。
第二,被動瞄準準備
1.脂質體是指將藥物包裹在脂質雙層中形成的囊泡。脂質體是脂質小球或液晶微膠囊。
1)脂質體的組成和結構;
(1)脂質體的組成:是以磷脂為主要膜材料,添加膽固醇等添加劑組成的板狀雙層或球形雙層。
(2)脂質體的兩個重要理化性質。
相變溫度:從“膠體晶體”狀態到“液晶”狀態,在相變溫度下,膜的流動性增加,脂質體包裹的藥物有釋放速率。
荷電性:含有酸性脂質的脂質體帶負電荷;含有堿性脂質的脂質體帶正電荷;不含離子的脂質體是中性的。脂質體的表面電荷與其包封率、穩定性、靶器官分布和急性靶細胞的作用有重要關系。
(3)脂質體的特性:
①靶向性:脂質體進入體內可作為異物被巨噬細胞吞噬,並在肝臟、脾臟、淋巴系統等富含巨噬細胞的組織中富集,因此可用作抗癌藥物的載體。
②靶向性:藥物被包封入脂質體後,在體內可緩慢釋放。
③組織相容性和細胞親和性:脂質體本身是壹種類似生物膜結構的囊泡,因此具有組織相容性。容易與細胞融合,通過融合進入細胞,被溶酶體消化後釋放藥物進入細胞。④降低藥物毒性:註射脂質體後,改變了藥物在體內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富含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器官,如肝臟、脾臟和骨髓。這種藥物在體內分布的改變必然會降低藥物在心臟、腎臟等正常組織和細胞中的濃度,從而可以明顯降低其心腎毒性。這也是脂質體作為抗癌藥物載體的主要優勢之壹。
提高藥物穩定性:脂質體雙層膜的保護,可以使藥物容易被胃酸和胃酶破壞而穩定,口服吸收。
(4)用於制備脂質體的材料
①磷脂:天然卵磷脂、腦磷脂、大豆磷脂和合成磷脂。
②膽固醇:膽固醇可調節膜流動性。
(5)。脂質體的制備方法:①註射法②薄膜分散法③超聲分散法④反向蒸發法⑤冷凍幹燥法。
(6)脂質體的作用機制和給藥途徑
①脂質體與細胞的相互作用:該過程可分為吸附、脂質交換、內吞和融合四個階段。
②給藥途徑脂質體適用於各種給藥途徑:靜脈註射、肌肉註射、皮下註射、口服、眼部給藥、肺部給藥、透皮給藥、鼻腔給藥:【醫學教育網】
2.靶向乳劑
1)乳劑對淋巴系統有良好的親和力。將油性或親脂性藥物制成靜脈註射用O/W乳劑後,藥物可在富含巨噬細胞的組織和器官如肝、脾中富集。水溶性藥物制成的W/O乳劑經口服、肌肉或皮下註射後,容易在淋巴器官和淋巴系統中濃縮。
2)藥物的淋巴轉運特性
(1)藥物通過淋巴系統轉運,可以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2)如果淋巴系統存在細菌感染或癌細胞轉移,淋巴系統靶向給藥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藥物通過淋巴轉運的可能途徑如下:
(1)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淋巴。
(2)通過消化道轉移至淋巴
(3)從組織轉移到淋巴
3)影響乳劑靶向性和藥物釋放特性的因素。
3.微球體
1)概述微球是以合適的高分子材料為載體,包裹或吸附藥物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顆粒。壹般都制成混懸液用於註射或口服,粒徑通常在1 ~ 250 μm之間。
2)分類:
(1)非靶向微球:主要用途是緩釋長效。壹般口服、皮下植入或關節腔內註射的微球都屬於以緩釋、長效為目的的非靶向微球。【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
(2)靶向微球根據靶向原理不同可分為三類:①註射用普通微球;②栓塞微球;③磁性微球;
常用註射用微球的載體大多采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如蛋白質(明膠、白蛋白等。)、糖類(瓊脂糖、澱粉、葡萄糖、殼聚糖等。)和合成聚酯。
3)微球的特性
(1)靶向壹般微球主要是被動靶向。靜脈註射後,混懸液首先接觸肺毛細血管網,大於3μm的微球會被肺有效攔截,而小於3μm的壹般會被肝脾中的巨噬細胞吸收,小於0.1μm的微球可能會穿過血管細胞的膜孔,離開血液循環。
持續釋放
4)微球的制備
4.納米粒子
1)概念納米粒包括納米膠囊和納米球,納米膠囊屬於藥物庫的膜殼型,納米球屬於基質骨架型。粒徑多在10~1000nm範圍,藥物可溶解或包裹在納米顆粒中,分散在水中形成近似膠體溶液。
2)納米粒的特點:具有緩釋、靶向、保護藥物、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特點。
3)制備的納米粒的材料特性是生理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定向性、細胞滲透性和良好的載藥能力。
4)制備方法:聚合法、天然高分子法、液體幹燥法。【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
5)體內分布和消除
(1)體內分布:納米粒可靜脈註射,壹般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吸收,主要分布於肝臟(60%~90%)、脾臟(2%~10%)和肺(3%~10%),少量進入骨髓。納米顆粒也可以從細胞內部或細胞之間穿過內皮壁到達靶位。壹些納米顆粒在肺部腫瘤中易於聚集,因此納米顆粒作為抗癌藥物載體是最有價值的應用之壹。
消除:納米顆粒在體內的分布和消除因給藥途徑不同或使用的聚合材料不同而不同。
被動靶向制劑的名稱、分類、所用材料和制備方法
壹種姓名分類材料制備方法
脂質體、單室脂質體、多聚脂質體
室脂質體磷脂法、膽固醇註射法、薄膜分散法、超聲波法、逆相蒸發法和冷凍幹燥法。
靶向乳劑,不含類型,不含
類型,w/o/w,
O/W/O乳化劑油乳化劑法、水中乳化劑法、新皂法、兩相交替添加法、機械微球普通註射微球、栓塞微球、磁性微球蛋白、糖類、合成聚酯乳液固化法、納米粒子納米膠囊、納米球蛋白、明膠、高分子材料聚合、天然高分子法、液體幹燥法。透皮吸收制劑和靶向制劑
歷年考題
a型問題
1.在透皮吸收制劑中加入“氮酮”的目的是
A.增加可塑性
B.產生微孔
C.滲透促進劑促進主要藥物的吸收。
D.抗氧化劑增加了主藥的穩定性。
E.防腐抑菌劑
(答案c)
提示:透皮滲透促進劑的名稱是本章常見的測試部位之壹。
2.藥物透皮吸收是指
A.藥物通過表皮到達深層組織。
B.藥物主要通過毛囊和皮脂腺到達身體。
C.藥物通過表皮作用於藥物部位。
D.藥物通過表皮,被毛細血管和淋巴吸收,進入體循環的過程。
E.藥物通過破皮進入體內的過程。
(答案d)
3.對透皮吸收制劑的誤解是
A.皮膚是水合的
B.它可以通過皮膚吸收,用於局部治療。
C.藥物釋放的持續平衡
D.可以通過皮膚吸收,起到全身治療作用。
E.根據治療要求,可隨時終止給藥。
(答案b)
4.不作為軟膏透皮吸收促進劑的是
A.尿素
B.氮酮
C.表面活性劑
D.二甲亞碸
E.三氯叔丁醇
(答案e)
b型問題
[1-5]
A.微球體
B.PH敏感脂質體
C.磷脂和膽固醇
D.納米粒子
E.單室脂質體
1.脂質體被修飾以提高脂質體的靶向性
2.脂質體的膜材料
3.超聲分散法制備脂質體
4.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為載體制成的載藥微粒。
5.由合適的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球形含藥實體。
(回答BCEDA)
x型問題
1.下列哪種物質可以增加透皮吸收?
A.氨基酸
B.聚乙二醇
C.二甲亞碸
D.薄荷腦
E.尿素
(回答ACDE)
2.影響透皮吸收的因素有
A.藥物分子量
B.藥物的低熔點
C.皮膚水合作用
D.藥物晶體形式
E.透皮吸收促進劑
(回答ACE)
3.可用作透皮吸收促進劑的有
A.液狀石蠟
B.二甲亞碸
C.硬脂酸
D.山梨酸
E.氮酮
(答德)
4.下列關於靶向給藥系統的說法不正確。
A.藥物制成納米粒後,難以穿透角膜,降低了眼科藥物的療效。
b .超聲分散法制備微球。
c、藥物被脂質體包裹後,可延緩體內釋放,延長作用時間。
白蛋白是制備脂質體的主要原料之壹。
E.藥物被包裹在脂質體中,可以增加穩定性。
(回答ABD)
5.無靶向制劑
A.靜脈乳劑
B.納米粒子註射
C.懸浮註射
D.脂質體註射
E.口服芳香水劑
(回答CE)
6.脂質體的特性
A.把…作為目標
B.它可以持續釋放
C.它具有細胞親和性和組織相容性。
D.增加藥物毒性
E.降低藥物穩定性
(回答ABC)
7.用於制備脂質體的材料是
A.甘油脂肪酸酯
B.磷酯
C.纖維蛋白類
D.膽固醇
E.硬脂醇
(回答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