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虛假廣告 設置虛假降價或打折價格欺詐消費者;藥品、保健品廣告內容嚴重違規;推銷所謂新技術等欺騙行為;房地產開發商廣告承諾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2、"免費服務" 所謂 "免費服務",欺詐情況多。經營者往往在消費者接受所謂的 "免費服務 "後,又提出許多不正當的條件強迫消費者接受。"免費服務 "其實是陷阱誘餌。3、"診所" 壹些不法分子抓住消費者特別是中老年人急需治療、渴求健康的心理,在商場和小區經常舉辦所謂的 "診所"!"活動,承諾免費試用或上門服務,以異乎尋常的熱情騙取消費者的信任。產品價格極其昂貴,幾乎都在萬元左右,騙取消費者慷慨解囊。如果消費者要退換貨,銷售者立刻變臉,惡語侮辱消費者。類似的銷售行為有可能演變成新的傳銷或變相傳銷。4、"妳中獎了"--鬼話連篇卻總能信以為真 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短信、信函等形式告知消費者,已經中了某公司的特等獎,獎金數十萬元或獎勵汽車等貴重物品,要求消費者先交納所謂的 "中獎費"!中獎費"、"所得稅"、"律師費"、"審計費 "等等。消費者匯了錢,不法分子立馬銷聲匿跡。5、"返券促銷" 很多商場在銷售過程中頻繁使用 "返券促銷 "手段,在大範圍的信息上做文章,模棱兩可,真正拿到的優惠券,又有很多限制條件,其實是有意誤導消費者,其實質就是誤導消費者。本質上就是有意誤導消費者的非理性消費行為。6、網絡交易騙局 近年來,網絡購物作為壹種新的方式吸引了不少消費者,但由於其交易方式的特殊性和監管的難度,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購物權益受損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收到的物品與宣傳不符、功能缺失,甚至是殘次品;賣家提供虛假信息、收錢不發貨、騙錢等。7、中介服務騙局 社會中介機構的騙局主要表現在通過媒體發布虛假廣告,引誘消費者上當;利用不平等格式合同欺詐消費者,擴大消費者的義務,減輕經營者的責任;向消費者提供不完整、不真實的信息,對市場需求大的行業隨意加價。對中介服務的投訴主要集中在租房、婚介、培訓、留學、旅遊等方面。8、儲蓄變保險 壹些儲蓄業務廣告、宣傳畫只公布利率和年限,不標明是儲蓄還是保險,消費者誤把保險當儲蓄買。壹旦消費者反悔或需要用錢時,退保就要承擔高額經濟損失。9、預付式消費卡 目前,有很多消費卡,壹些不法商家先誘騙消費者存入壹筆可觀的錢,但後續服務跟不上;或者在消費者存入壹筆錢後商家就消失了。10、欺詐、出售個人信息,以出售某種商品或服務為由要求消費者留下個人信息。商家以銷售某種商品或服務為由,要求消費者留下個人信息。之後,擅自泄露或出售,導致消費者不僅遭受垃圾短信、電話的騷擾,還要承擔消費者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冒用的風險。11、傳銷式保險、理財陷阱!別讓貪欲蒙蔽了雙眼理財產品,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消費品,門道裏面很多理財產品推銷員展示的各種眼花繚亂的計算方法和可觀的收益率,讓妳看不懂,也讓妳很心動,其 "陷阱 "更加隱蔽。別讓貪欲蒙蔽了雙眼,最後 "被賣了還樂得幫著數錢"!來源:《中國經濟周刊網絡
上一篇:生產的工作計劃下一篇:資金申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