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文:Papaver somniferum L
別名:罌粟、壯陽藥、禦米、象谷、米囊、囊、鶯粟
科:罌粟科
特征;
多年生草本。葉光滑,長橢圓形,有缺刻和鋸齒,互生。
《藥典》記載;
《本草綱目》稱其功極茂盛,三四月抽花莖,綠芽,花開時節苞片脫落,大如主人之萬壽菊,罌粟在花中,雌蕊包裹。花大而艷麗,有大紅、桃紅、紅紫、純紫、純白,壹種又帶幾種顏色。花開三日謝,且罌粟在莖頭,上蓋下尖,似酒罌粟,在白米飯中很細。又名米囊花、禦米花。古人詠罌粟多從其又名米囊花落筆。
相關詩句;
唐國珍詩:"聞道空花勝草,人果未堪扶?"宋-楊萬裏詠楊花詩:"東君余味無供給,控借春風十日糧"。
罌粟的傳說:
在古埃及,罌粟被稱為 "神花"。古希臘人為了表達對罌粟的贊美,讓農業女神手持罌粟。古希臘神話中也流傳著罌粟的故事,有壹個控制魔鬼死亡的神叫修普諾斯,他的兒子馬菲斯手持罌粟果,守護著酣睡的父親,以免驚醒他。
罌粟的起源:
原產於地中海東部山區、小亞細亞、埃及、伊朗、土耳其等地,公元7世紀由波斯地區傳入我國。
現在,印度和土耳其是兩個主要產地;在亞洲,中、泰、緬交界的金三角地區是主要的非法種植區。
罌粟的外形:
壹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株高 60-100 厘米。葉互生,灰綠色,無柄,抱莖,長橢圓形。花芽常下垂,單生,開放時直立,花大而美麗,萼片 2,綠色,初秋開放;花瓣 4,白色、粉紅色或紫色。果實長橢圓形或壺形,約有半個拳頭大小,黃褐色或淺褐色,光滑,有縱紋。種子很多,很像死不了的種子,很小,腎形,花期 4 月至 5 月,果期 6 月至 8 月。
罌粟的藥用價值:
其乳汁(即鴉片)中含有多種生物堿、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和蒂巴因(Thebaine),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鎮痛、止咳和催眠作用。罌粟堿(Papaverine)、煙堿(Narcotine)、那西汀(Narceine)等對平滑肌有明顯的解痙作用;
殼(即罌粟殼)性微寒,味酸澀,有小毒,含低量嗎啡等生物堿。另含多糖約 2.4%,水解可得乳糖 10%、阿拉伯糖 6%、木糖 6%、鼠李糖 4%、乳醛酸(Galacturonic acid)60%、4-0-甲基葡萄糖醛酸(4-0-Methylglucuronic acid)4%、微量巖藻糖(Fucose)、2-0-甲基巖藻糖(2-0-Methylfucose)。0-甲基巖藻糖)、2-0-甲基木糖(2-0-Methylxylose)和 G-圖庫糖酸(G-tucuronic acid)、色多庚糖(Sedoheptulose)、D-甘露庚糖(D-Mannoheptulose)、D-甘油-D-甘露庚糖(D-Glycero-D-Mannoheptulose)甘油-D-甘露聚糖)、肌醇(中肌醇)、赤蘚糖醇(赤蘚糖醇)。具有斂肺、澀腸、止痛的功效。用於久咳、久瀉、脫肛、脘腹疼痛。本品易成癮,不宜常服。
中醫以罌粟殼入藥,處方中又稱 "米殼 "或 "罌粟殼"。於夏季 "割煙 "後采收,去蒂及種子,曬幹醋炒或蜜炙備用。種子含油 50%,可榨油。罌粟殼性平,酸澀,有毒,含嗎啡、可待因、麻黃堿、罌粟堿等30多種生物堿,為鎮痛、止咳、止瀉藥,用於肺虛咳嗽、胸腹筋骨諸痛、泄瀉、痢疾常不止;還用於遺精、滑精、腎虛引起的遺精等癥。
罌粟的危害:
罌粟是提取毒品海洛因的主要來源植物,長期應用易成癮,慢性中毒,對身體危害嚴重,民間常說 "鴉片鬼"。嚴重者呼吸困難而死亡。它與大麻、古柯並稱為三大毒品植物。因此,我國對罌粟種植嚴格控制,除藥用研究外,壹律禁止種植。
罌粟的濫用危害:
莖葉中含有少量生物堿,成熟後曬幹割成煙絲吸食;未成熟的蒴果割取其乳汁,曬幹後凝固成鴉片用長煙鬥附在煙鍋上吸食,割取的蒴果成熟後乳汁凝固在果殼中本身成為鴉片的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