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pla *** osis capsulati
3 概述組織胞漿菌病是由組織胞漿菌病引起的壹種世界性肉芽腫病。
組織胞漿菌病的嚴重病例可能表現為嗜睡、虛弱、盜汗和咯血,這與肺結核很相似。在組織胞漿菌病流行地區,約有 10%的患者會因吸入大量孢子而突然出現更嚴重的癥狀,如高燒、呼吸急促和胸痛,類似急性肺炎。
全身治療適用於播散性病變、慢性空洞性病變、粘膜或全身感染,直到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血液和骨髓真菌培養呈陰性。縱隔炎和心包炎的早期手術治療可緩解心包填塞和支氣管***癥狀。對於大的肺空洞或肉芽腫,可在全身治療控制病情後考慮手術治療。術後全身治療應至少持續 6 周。
莢膜組織胞漿菌病的爆發多見於兒童,尤其是嬰兒,可導致迅速死亡。
該細菌的菌絲形態具有高度傳染性,在實驗室工作中應加以預防。初到流行地區的人應特別註意,防止因免疫力低下而感染。鳥籠、雞窩和蝙蝠洞常被該細菌汙染,應註意預防。
4 疾病名稱莢膜組織胞漿菌病
5 英文名稱histopla *** osis capsulati
6 分類皮膚科 > 真菌性皮膚病 > 深部真菌病 > 莢膜組織胞漿菌病
7 ICD No.B39.4
8 流行病學莢膜組織胞漿菌病
8 流行病學莢膜組織胞漿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現。我國1955年李英等在廣州首次報道,患者為新加坡歸國華僑,此後國內陸續有病例報道,但多數僅為臨床診斷,無足夠的真菌學支持,有的誤診為馬爾尼菲青黴菌,有的誤診為黑熱病,屍檢時才發現病原真菌。原發性可侵襲所有年齡段的男女,但壹些兒童容易急性爆發而致命。此時,真菌可見於增生的組織細胞,但到了成年期,慢性進行性疾病在男性患者中更為常見,男女比例為 3:1。這種疾病在 40 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最為常見,在兒童患者中也有進展的趨勢。實驗室工作人員也可能受到感染,這可以通過組織胞漿菌素皮試從陰性到陽性來確定。莢膜組織胞漿菌變種可從流行地區的土壤和空氣中分離出來,馬、狗、貓和老鼠等動物也可能被感染。平均氣溫在 22-29 攝氏度、相對濕度在 67%-87% 的地區發病率較高,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而在歐洲的壹些地區則較少見。這種疾病在有蝙蝠或鳥類的封閉洞穴中較為流行,因為蝙蝠或鳥類可以傳播這種病菌的孢子,據報道,蝙蝠可以在其腸道潰瘍部位分離出這種病菌,當它們遷徙到其他洞穴時就會造成傳播。
9 組織胞漿菌病的病因莢膜組織胞漿菌分為三種變種:莢膜組織胞漿菌變種、都柏林組織胞漿菌和沙門組織胞漿菌。研究發現,前兩個變種的有性類型為皮癬菌阿傑羅黴(莢膜癬菌的異名),真菌分類歸屬於子囊菌門爪甲組囊菌綱爪甲組囊菌目爪甲組囊菌科,為雙相真菌。這三種變種會引起不同的組織胞漿菌病,分別被命名為莢膜組織胞漿菌病、杜博組織胞漿菌病和臘腸組織胞漿菌病。
莢膜組織胞漿菌變種是達林(Darling)於 1905 年在美洲巴拿馬運河區從病人的病變中發現的。這種類型極易感染,應加以預防。莢膜組織胞漿菌杜波依斯變種是莢膜組織胞漿菌的穩定變種,由杜波依斯於 1952 年在南非發現。莢膜組織胞漿菌病薩拉米變種是由 Week 等人於 1985 年首次提出命名的。
莢膜組織胞漿菌變種可從流行地區的土壤和空氣中分離出來,並可感染馬、狗、貓和鼠等動物。它在平均氣溫 22-29°C 和相對濕度 67%-87% 的地區較為流行,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而在歐洲的壹些地區則較少見。
10 發病機制肺組織胞漿菌病:吸入帶菌粉塵可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無癥狀,愈合後只留下鈣化斑。組織胞漿菌病皮膚試驗和真菌培養均呈陽性。胸部 X 光片顯示肺部有散在浸潤,肺門淋巴結腫大,最後留下均勻分布的鈣化斑。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可有良性病程,如肺、肝和脾等器官可能有許多鈣化點,但無癥狀。在某些情況下,如免疫力下降,它可能會變成進行性、播散性或暴發性。進展型或播散型多見於癥狀嚴重、肝脾腫大的成年人。暴發性多見於兒童,尤其是嬰兒,可導致迅速死亡。
11 組織胞漿菌病的臨床表現 11.1 肺組織胞漿菌病吸入帶菌粉塵可導致急性感染。少數病例會出現輕度或中度癥狀,如幹咳、胸痛和兒童發燒。重癥病例可能會出現嗜睡、虛弱、盜汗和咯血等癥狀,與肺結核頗為相似。組織胞漿素皮膚試驗和真菌培養呈陽性。胸片顯示肺部散在浸潤,肺門淋巴結腫大,最終出現均勻分布的鈣化斑。在地方病流行地區,約有 10%的患者會因吸入大量孢子而突然出現更嚴重的癥狀,如高燒、氣短和胸痛,類似急性肺炎。組織胞漿素試驗呈強陽性。
11.2 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它可以是良性病程,如肺、肝、脾和其他器官出現許多鈣化點而無癥狀。在某些情況下,如免疫力下降,組織胞漿菌病可發展為進行性、播散性或暴發性。進展型或播散型多見於癥狀嚴重、肝脾腫大的成年人。暴發性多見於兒童,尤其是嬰兒,可迅速導致死亡。少數病例可轉為慢性或表現為皮膚粘膜潰瘍或肉芽腫,出現在口腔、舌、咽喉、胃腸道、外生殖器或皮膚;骨骼和關節很少受累。原發性皮膚感染很少見,偶爾會出現在實驗室工作人員身上。
12 組織胞漿菌病的並發癥組織胞漿菌病的嚴重病例可能表現為嗜睡、虛弱、盜汗和咯血,與肺結核的癥狀相似。在組織胞漿菌病流行地區,約有 10% 的患者會因吸入大量孢子而突然出現更嚴重的癥狀,如高燒、氣短和胸痛,類似於急性肺炎。
13 實驗室檢查組織胞漿分枝桿菌皮膚試驗,結合 X 射線胸片檢查。散發病例應進行黴菌學和血清學檢查。
14 輔助檢查組織病理學:播散性病例表現為慢性肉芽腫病變,很少化膿,有病理壞死,組織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明顯,也有上皮樣細胞、巨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浸潤。中性粒細胞很少見。孢子呈圓形或卵圓形,莢果狀,大小為3?m,寄生在組織細胞或巨噬細胞中,HE、GMS、PAS或革蘭氏染色均顯示細胞內有孢子,但必須與其他酵母菌、酵母樣真菌和原生動物(尤其是馬氏青黴)相鑒別。
15 莢膜組織胞漿菌病的診斷早期原發性肺部感染主要依據組織胞漿菌素皮試和X線胸片檢查。播散性病例應根據真菌學檢查和血清學檢測進行診斷。
15.1 組織胞漿素皮試1941 年由 van Permis 首次應用,數年後由 Emmons 規範化,是將菌體在天冬酰胺葡萄糖培養基中於 25℃下進行菌絲相濾液培養 2~4 個月制成的,它類似於 "OT "的培養基,無致敏作用!它與 "OT "的培養基相似,沒有致敏作用。壹般采用 1:100 或 1:1000 稀釋。皮內註射 48 小時後,局部硬度達到 5mm,即為陽性。可與皮癬菌和球孢子菌發生交叉反應。
15.2 真菌學檢查 15.2.1 (1)直接顯微鏡檢查從痰中直接找到該菌仍有困難,KOH 塗片常為陰性。可取痰、血液離心白細胞層和活檢、胸骨穿刺物進行塗片。壹般來說,塗片可用甲醇固定 10 分鐘,然後用吉氏染色法染色。病原體通常位於巨噬細胞內,直徑約 2-4?m,常呈卵圓形,較小的壹端有突起,芽非常細小,染色時可脫落。細胞周圍有壹圈未染色的空泡,為細胞壁。細菌體內有壹個大液泡。雖然細菌通常位於巨噬細胞或單核細胞內,但由於吞噬功能被破壞,它也可能位於細胞外。其他許多酵母菌、異物、人工汙染、寄生蟲等都可以是類似酵母菌類型的細菌,應註意區別。
15.2.2 (2)真菌培養原發性肺部感染的痰液最適於分離該菌。取患者晨起漱口後的第壹口痰,最好是膿痰或血痰,直接接種於血瓊脂或沙姆布瓊脂上,25℃培養。培養物應仔細檢查,有時容易被其他汙染性雜菌和白色念珠菌汙染。此時可使用Smith和Goodman改良培養基--含氫氧化氨的酵母糊培養基,它能抑制多種細菌、酵母菌和腐生性真菌,並能中和酵母菌產生的酸。
其他病變材料(如活檢標本和胸骨穿刺物)可在血瓊脂或沙堡瓊脂上播種,然後用膠帶密封並放入塑料袋中,以防培養基變幹。培養 6 到 12 周,有菌絲時應進行鑒定。在血瓊脂中,菌落最初呈球形、腦形、粉紅色至紅褐色,有時為白色至淺褐色絲狀菌落。此時很難與 Botrytis cinerea 和許多其他真菌區分開來,應依靠其大型刺狀分生孢子和變成酵母菌的類型來幫助鑒別。該真菌的雙相菌落主要表現為真菌型菌落,顯微鏡檢查為細長的分離菌絲,有少數直徑為 2-3?m 的圓形或梨形光滑小分生孢子,直徑為 8-15?m 的圓形或梨形厚壁刺狀齒輪狀孢子,位於菌絲兩側或孢子柄頂端,對該真菌的鑒定有壹定意義。
15.3 血清檢測 15.3.1 (1) 篩選檢測早期乳膠凝集試驗通常呈陽性。免疫擴散試驗有助於區分活動性或非活動性病變,與乳膠凝集試驗類似,通常在癥狀出現後 2 至 5 周呈陽性。也可使用熒光素標記抗體檢測。
15.3.2 (2) 確診和預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只有在其他試驗陽性超過 6 周後才呈陽性,滴度 1:32 有意義,但有時 1:8 或 1:16 對活動性病變有意義,因此應采用梯度稀釋法。壹般來說,補體結合試驗加皮內組織胞漿菌素試驗對診斷和預後估計最有價值。
16 鑒別診斷各期組織胞漿菌病均應與結核病鑒別,詳見表 1,主要通過培養和適當的血清學檢測進行鑒別。原發性組織胞漿菌病的急性期應與其他真菌、病毒、細菌、脂質樣肺部病變以及彌漫性間質性肺纖維化相鑒別。急性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伴有脾臟腫大、淋巴結病、貧血和白細胞減少,可與內臟利什曼病和淋巴瘤相鑒別。它還應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馬涅菲青黴病、布魯氏菌病、痢疾和戈斯海姆氏病相鑒別。當出現皮膚和皮膚粘膜損傷時,應與腫瘤、孢子絲菌病、梅毒、弓形蟲病、細菌性蜂窩織炎、皮膚結核或其他全身性真菌感染相鑒別。
17 足癬組織胞漿菌病的治療較嚴重的足癬組織胞漿菌病感染應臥床休息,並采用支持療法促進愈合。
17.1 全身治療全身治療適用於播散性病變、慢性空洞性病變、粘膜或全身感染,直至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血液和骨髓真菌培養陰性。
17.1.1 (1) 兩性黴素 B目前作為中度至重度感染的首選藥物。0.7毫克/(千克-日)或脂質體3至5毫克/(千克-日),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連用3天至1周。嚴重反應可加用地塞米松或其他皮質類固醇。
17.1.2 (2) 伊曲康唑目前作為輕度感染的首選藥物。對於急性肺部感染,400 毫克/天,3 個月;對於播散性或慢性肺部感染,12 至 24 個月。
17.2 局部治療縱隔炎和心包炎早期手術治療可緩解心包填塞和支氣管***癥狀。對於大的肺空洞或肉芽腫,可在全身治療控制病情後考慮手術治療。術後系統治療應至少持續 6 周。
18 預後莢膜組織胞漿菌病的爆發多見於兒童,尤其是嬰兒,可導致迅速死亡。
19 足癬組織胞漿菌病的預防措施該病菌的菌絲形態具有高度傳染性,應通過實驗室工作加以預防。初到流行區的人要特別註意,防止因免疫力低下而感染。鳥籠、雞窩和蝙蝠洞常被這種細菌汙染,應註意預防。
20 相關藥物葡萄糖、氧氣、兩性黴素 B、地塞米松、伊曲康唑
21 相關檢查補體結合試驗
足癬組織胞漿菌病相關藥物 氟康唑片治療。(5)本品也可作為伊曲康唑的替代藥物,用於治療棒狀真菌病和組織胞漿菌病。用法與用量 口服。成人 (1) 播散性念珠菌 ...
氟康唑膠囊治療。(5)本品也可替代伊曲康唑用於治療桿菌病和組織胞漿菌病。用法與用量 口服。成人(1)播散性念珠菌 ...
氟康唑註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