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縣位於北緯112° 25′-113° 04′以東,北緯39° 11′-39° 47′之間,山西省北部,東與應縣接壤,南與皮代縣接壤。南北長66.7公裏,東西寬36.5公裏,總面積1.657平方公裏。全縣轄4個鎮,10個鄉(岱嶽鎮、玉井鎮、北周莊鎮、古城鎮、五馬營鄉、馬營鄉、下步高鄉、合生堡鄉、岱嶽鄉、榮安鄉、雪皮鄉)。總人口為220 000人(2004年)。縣內山脈有恒山、紅桃山、黃花嶺,有桑幹河、木瓜河、黃水河、紫苑河(五馬營大河槽河)四大河流。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主要是煤炭,總面積355.2平方公裏,總儲量1140萬噸。煤質以氯煤和弱粘結性煤為主,為優質煙煤。鐵礦石儲量約4000萬噸,赤鐵礦;鋁土礦約900萬噸;粘土質粉砂巖預測儲量達上億;大約3000萬噸石灰石;方解石約40萬噸;大理石約654.38+00萬立方米。此外,還有石英巖、鉀長石、黑雲母和玄武巖。殷珊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雖然它經歷了數千年的滄桑,但壹些遺跡仍然存在。古遺址、古建築(群)35處,古墓葬5座,列為國家二級文物12處,三級文物72處,其中漢組、光武帝墓、明長城等古跡頗有名氣。歷史上的名人也不少:北魏安源將軍耿悅,唐代郭蕊公爵張軍,宋代趙匡胤將軍鑫米,遼朝宰相沙彥勛,元代平陽元帥安明本,明代內閣官房長官王家屏,清代梁啟超的老師崔增瑞。歷史上,殷珊農業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糧食作物有小麥、小米、黍、玉米、高粱、蓧麥、蕎麥等。經濟作物有蔬菜、胡麻、水果、瓜菜、向日葵等。養殖業以牛、豬為主,也養雞、羊、兔。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勤勞的殷珊人民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圍繞強縣富民的戰略目標,艱苦創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
1,農業發展成就顯著。改革開放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殷珊人民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不斷推進以奶牛為主要產品的農業產業化進程。該縣基本形成了具有殷珊特色的種植、養殖、加工產業鏈,走出了壹條“市場引領、基地帶動、基地連接農戶、貿工農壹體化、產銷壹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有力帶動了全縣玉米種植、奶牛養殖、市場營銷。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54.38+0.5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05元;現有奶牛4.86萬頭,鮮奶產量達到17.02萬噸。山陰縣已成為中國著名的乳業縣。
2.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各個部門、村(鎮)和村辦工業,以及城鄉個體和工業戶相繼出現。全縣工業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共同參與的新局面,初步形成了乳業、煤炭、食品、建材、機械、化工等產業。在全行業中,以山西谷城乳業集團為主的乳制品加工業,以煤炭資源優勢為主的煤炭工業,以糠醛、電石、化肥為主的化工工業,以水泥、石材生產為主的建築建材工業優勢較大。全縣乳制品產量達到654.38+0.67萬噸,原煤產量423萬噸。谷城牌奶粉、健康牌燕麥片獲國家級獎項,成為名牌產品。糠醛、電石、地毯等產品漂洋過海,遠銷國外。
3.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和認真建設,縣城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的變化。北同蒲鐵路、大同至運城二級公路、大同至太原公路貫穿全縣,交通條件便利。岱嶽鎮是該縣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這裏有殷珊最大的商業中心——百貨大樓和任麗商城,為人們的日常購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還有燕山、華杉等高級酒店,可以為來殷珊的客人提供舒適的住宿;有設備齊全、人才濟濟的殷珊人民醫院和朔州精神病醫院,聞名全國,可為本縣及外地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治療和服務。近年來,隨著縣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視、電話、摩托車等各種家用電器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縣城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200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65438+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06億元;財政總收入8267萬元。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縣湧現出古城乳業集團、康喜有限責任公司、殷珊燕麥片廠、始興化工有限公司、李亢化工有限公司、南蓋煤礦等壹大批知名品牌企業和優秀企業家,如喬九沖、王應賢、何友義等。建立了以種植、養殖、乳品加工、煤炭、化工、建材為主體的縣域經濟結構模式,奠定了殷珊縣域經濟的堅實基礎。
歷史變遷
殷珊是明代的壹個縣制,隸屬潁州。縣城位於桑幹河以南,即現在的殷珊市。
它從代縣白草口穿過海拔1750米的侯伶山,向北屬山陰縣管轄。山陰縣境內長城的大致走向是:經新光武城向東北,經水峪口、沙家寺至虎峪口。從虎峪口東出山陰縣,入應縣,至馬蘭口。山陰縣轄長城約77華裏,有磚碉樓和夯土墩67座,其中磚碉樓較好的有3座,其余為夯土臺。
光霧寶城有新舊兩棟樓。新城建在長城旁邊,老城在新城的西邊,長城外面。
新光霧城內,南墻石基磚砌體尚好,有壹磚拱,額上有石匾,因風化已難以辨認。東西墻的磚都被拆掉了,留下八到十米高的夯土墻,有的還倒塌了。城北墻的轉包磚大部分被拆了民用。這座城門至今仍有夯土墻和磚拱洞。北門的門樓與門臺連成壹個整體,都是磚砌的。這棟樓的南面有三個門,現在有壹個木門,成了村裏的倉庫。門額嵌有壹塊石匾,因風化無法分辨。建築東、西各有三個箭窗,建築北墻坍塌。
樓下地上放著壹塊石碑,因風化已難以辨認。
據《戴周誌》記載,新光武城建於洪武七年(公元l374年),重建於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周三有蹊蹺。
據《兩鎮三關誌》所引《代州誌》記載:“廣武當朔州、馬邑大川在沖,新世代為郡縣之要。凡是從大同左右衛進入的敵人,必然是首犯。東越廣大,敵北攻婁、平邑,西越白草溝,柳樹雕梁至關重要。雁門戒備,故急之。”
長城穿過新光霧城,到達棗陰窪村。大部分的墻是用磚石砌成的。由於自然坍塌和人為破壞,大部分墻體只含有夯土。然而,在許多地區,仍然斷斷續續地有壹堵石墻。在靠近新光武城壹側的城墻上,至今還保留著兩座磚砌的瞭望塔。長城穿越廣武的河流,河床內壁早已被洪水沖毀。渡河是殘存的第壹座磚砌敵樓。這座建築的東西兩面墻上各有壹扇門,位於壹個箭窗的南面。門道裏嵌著石碑,因風化,人物不清。建築北墻上有三個箭窗,南墻已被破壞。朝東穿過此樓的棗陰窪北面的第八座瞭望塔也較好。建築東、西、北三個箭窗,南面有門。門上還嵌著壹塊牌匾,字不清。牌匾四框有磚雕。棗陰窪村只有壹戶人家,住在樓南,整個院墻都是長城磚。
長城穿過棗陰窪,約壹裏為石塊鋪成,沿山北坡而建,坍塌嚴重。又從花梨到南寺溝村,基本沒有圍墻,沿著山路不斷有敵塔搭建。這座建築裏只有夯土墩。建築之間有些地方只有石墻。
從南寺溝村經大泉溝、苗家窯、東寺村到水峪口,每條溝東西兩側的山上都建有壹座磚砌的瞭望塔,現已成為夯土墩。
據《戴周誌》引翁萬達說:“東起大水峪崖兒崖,至馬欄口霍家坡,墻外五十三裏奇,有敵臺九十六座,房屋二百八十八間,窯場壹千八百四十座。“三個
在水峪口東側和兩側的山上,有被摧毀成夯土的敵塔。老鄉介紹的樓房,原來是磚砌的。長城越過水峪口後,沿山坡繼續向東北方向經盤道窯、馮家窯、王家園、徐家坳,到達沙家廟。這壹段長城,只在水峪口以東保留了近百米的夯土,再往上到馮家窯,城墻和敵臺已經不見了。在壹個平緩的山坡上過了馮家窯,就能看到殘存的夯土墩。
過了沙家廟長城,就沿著山坡繼續走,經過南口、虎峪口、蘇家場,出山陰縣,進應縣。如今這壹段長城已無城墻痕跡,僅在沿山坡的溝壑處和溝壑兩側的山崗上修築夯土墩。
地理和人文
雁門關雁門關(今代縣),兵家必爭之地,距殷珊光霧城10公裏。此關有“且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之勢,壹直被軍事家視為保衛京都、保衛中原的重要之地。它以其堡壘、險峻和歷史上的多次戰爭而聞名,被列為中國九大著名關口之壹。《魯春秋》記載:“天下有九眺,故查其壹。從春秋到唐朝,以查塞聞名。唐開始設關,鉤塞改為雁門關。雁門關是宋朝防禦契丹的重要據點。元朝取消了關隘設防。明洪武七年(1374),元代廢棄古雁門關,故遷址,在此地建關。古雁門關在溝珠山頂,嶺前大鶴嶺口,背後白草口。有兩條截然不同的古今雁門關路:古雁門關路,從大河嶺到百草口;現在的雁門關路,從南口到吳心廣。雁門關東、西懸崖陡峭險峻,中間道路縱橫,崎嶇盤旋。它叫西門,也叫雁門關。自宋代以來,18關隘,依山傍水,險象環生,成為壹大防禦,加強了外守,鞏固了太原內守的關鍵,達到三關,控制了中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軍事價值。雁門關與新老光武關系密切。歷史上,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不時在南方犯罪,會先攻光武,後攻雁門。千百年來,這座雄偉的關隘用它偉岸的身軀築起了壹道鋼鐵屏障,阻擋了壹切入侵的敵人。趙李牧駐守雁門數十年,十余萬匈奴戰敗。秦夢天出雁門,擊胡於城北。為了防禦南方的敵人,韓在雁門關壹帶設置防禦,衛青、霍去病、紀廣經常在長城內外馳騁。唐雪桂仁多次在雁門攻打匈奴。北宋楊業在雁門關外大敗遼兵。從那以後壹直到明朝,都有將軍鎮守雁門關。無數守軍將士在這裏譜寫了英雄悲歌。抗日戰爭時期,賀龍、關向應指揮八路軍120師在此殲滅日寇。1948年,為奪取解放全國的最後勝利,黨中央決定進行重大戰略轉移。毛澤東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人經過殷珊光武和雁門關,仔細觀看了古戰場上的壹些銘文,並參觀了雄偉的長城。雁門關有三個門:東、西、北。東門樓叫雁樓。門外是李母廟舊址,飼門左右各有壹根旗桿,廟前有壹張書桌,還有幾塊石碑,如《武安君廟碑》等,至今猶存。西門樓就是六郎廟。北有駐防處,西北有武術訓練場,南有雁門山“過雁峰”之巔。小北門是雁門關的第壹道門,門前嵌有工字形石碑,東、西門分別嵌有“天險”和“地利”石碑。城關樓刻對聯:
淩晨幾點碎星清?
清晨,孤獨的月亮關上了門。
抗日戰爭時期,關樓被侵華日軍焚毀,僅存東西門洞、小北門、李牧餵食點。在“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激勵下,代縣人民政府集資1989修復雁門關城樓,使關城重現昔日輝煌。今日遊客觀關,確有“城隨山轉,關閉雲阻”之勢。
萬裏長城——殷珊段的萬裏長城依傍陰山和恒山。太行山。呂梁山的走向分為兩部分。外兩支,內長城建在恒山的樹蔭下,外長城建在陰山的太陽下。山陰縣的長城屬於內長城,是山西省保存較為完整的壹段。東起吳心廣,西接代縣紅利嶺,依恒山山影與內長城東段18重要關口相連,全長5.3公裏。這堵墻有6米高。6米,底部6.5米寬,頂部3.5米寬。底部用石灰石和青石,其余用磚。長城依山而建,碗在群山上空盤旋,蔚為壯觀。在城墻的交匯處、轉折處、制高點,有許多城樓。巍峨的長城,敵樓對峙,烽火臺對峙,雁門關遙相呼應,形成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依然不失當年古戰場的氣勢。還有山陰縣的漢長城。位於舊光武城南5公裏處,沿恒山山脈東西走向,長約10公裏。整個建築都是用石頭砌成的,沒有層次,現在已經成了遺跡。
雁門咽喉——兩廣兩廣,位於殷珊雁門山長城腳下,雁門關旁,是長城線上重要的軍事防禦據點。靠近要塞,位於十字路口,與長城緊密相連。它被稱為北門的鎖匙。歷史上兵家征戰雁門關,經常是肉搏戰的戰場。光武創建於戰國時期。據記載,胡林、婁煩被滅後,趙武靈王沿溝珠山修築內長城,同時修築溝珠塞使光武城,即當時的雁門郡。西漢時設立光武郡。北魏光武屬京畿之地,是迎接皇帝和大臣出征、凱旋和各國使館入朝的南大門。隋改為雁門郡。宋遼以此地為界,光武屬遼,西京道屬。改走金路,屬於西京路大同府。明回到山西,來到中書省,愛國將領於謙駐紮在那裏抗擊瓦刺。清代至民國初年,屬代縣。日本占領後,它被分配給殷珊。歷史上,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發生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公元980年,宋朝大將楊業代J統領數個契丹,楊業率軍“自西向南攻,契丹大敗”。戰爭就發生在這裏,楊業等人從西經今朔縣追擊契丹軍隊。今天的光武有兩座古城:壹座位於姚崇,溝珠的東角,名叫新光武;其次,地處西陵十字路口,以舊廣武聞名。吳心廣,原名光霧營,位於雁門關以北10公裏處。兩山相對,營城位於中間,也是雁門關的重要守衛之地。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萬歷三年(1575)恢復。城周長4裏,城高10米,城墻寬4米。墻體為土外磚砌,堅固雄偉。左右連接東西長城,中間是東西門,扼咽喉。新光武由山翁城、光武城、南關翁城三道防線組成。從遠處看,新光武像簸箕,南關翁城像水桶。明代重兵把守,守住18關,包括平型關、北樓口關、大石營關。
守邊亡——韓集團位於新光武城北的壹片廣闊平原上,點綴著大小不壹的土堆。土堆的土堆起伏,蔚為壯觀,當地人稱之為“臥糧堆”。傳說楊家將在宋朝抗敵,冒充士兵的細糧欺騙對方,其實是無數戍邊陣亡將士的墳墓。據相關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期,這裏連年戰亂50余年,陣亡將士大多葬在附近。土堆的高度取決於死者生前的官銜,等級森嚴。墓越大,墓主人的官位就越大。漢組面積7.5平方公裏,已劃定墓葬294座。236號墓是最大的墓,占地4畝,高約20米。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規模的漢代墓葬群,對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88年被正式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