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湯液本草:若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陽證之藥,實為榮衛之藥。肺主衛(為氣),心主榮(為血),敵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風寒咳嗽,用麻黃、桂枝,即湯藥之源。
3、《本草綱目》:麻黃,輕能去實,故治傷寒,首為解肌。專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汗出,去其邪,蓋受風寒濕外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氣血不能行,故曰實,此藥輕清,故能去其壅滯,使邪從表散;嗽氣者,風寒郁於手陰也;寒熱者,邪在表也;五臟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風脅者,風邪客於脅下也。風脅痛,皆衛之病也。衛中風寒邪俱散,則上諸證自除矣。日消赤黑斑毒,若在春夏,則不宜。破實積聚,亦不可發表矣。潔古雲:去榮寒之邪,泄風熱於衛,是真論也。服多人則虛,走真氣則實也。
4.《本草通玄》:麻黃輕能去邪,為發表之首藥,但當冬令在表之實寒邪,以是為宜。雖發熱惡寒,若不頭痛、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雖汗出之病,亦當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可多服。蓋汗為心之液,若不發汗而誤發汗,雖發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惡疾,不可不慎之慎之。
5."本草綱目》:麻黃以味淡,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能大表散風,法除寒毒。壹應溫疫、瘧疾、瘴氣、山積,凡表證足三陽者,必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逆於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驅之。但傾本之法,有微妙者,則在佐藥之間,或兼氣藥以助之,可以得汗於衛;或兼血藥以助液,可以得汗於營;或兼溫藥以肋陽,可以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則瘟疫可解;此真傷寒瘧家第壹要藥也,故仲景之方,以此為第壹,實千古獨絕也。今見多人畏主力之毒而不敢用,又謂夏月不宜用麻黃,皆不達也。雖在李氏雲,若發汗太過則汗多亡陽,若發汗者表虛,用之者脫元氣,皆過用而誤用,若陰邪深入,無論冬夏,皆最宜,何況那邊。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發疹,足少陰之風水浮腫,足厥陰之風目痛,皆宜用散者而已。但柴胡、麻黃皆為散邪要藥,惟太陽宜柴胡,陰邪宜麻黃,不可偏廢。
6. "藥物":麻黃,為發表散邪之藥。但元氣不足而勞寒或表虛者,不可用。若誤用,多汗出,筋肉痿軟,為亡陽癥。至於春分時節,元府易開,如患足太陽經癥、波當寒入溫之病,則減量用力,用人六神通化解之,通過化解表邪,則榮衛和暢。若夏至前後,陽氣浮於外,皮膜開泄,人皆氣虛,如患足太陽經癥,寒而變熱,不太汗出,使其元氣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之雙解,微解表肌,大清其氣。此二者皆劉河間 "元極 "之法,古之絕佳。若時感風寒,阻滯肺氣,或咳嗽喑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息痰多,用人三拗湯散肺邪,效果甚佳。若小兒發疹,當化熱,此用杏仁發表愛肺,大有功效。
7、《醫宗金鑒參西錄》:風水腫病,《金匱》治以越婢湯,方以麻黃為主,服之能法風而能利小便。余平日用其方,服藥後果能發汗,小便即能通利下,而浮腫亦隨之消除。東人三浦博士,用麻黃十錢,水煎成百錢,為壹日量,分三次下服,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及腎萎縮小便不利,用之有效無效,以涼熱虛實之癥不同,不知用他藥竭麻黃之長也。試觀《金匱》水氣門越婢湯,麻黃貯以石膏,因其脈浮而有熱(脈浮實者系有風,實者亦有熱);麻黃附子湯輔以附子,因其脈沈而有寒;通過裁剪變化,與病機息息相通,真正善用麻黃者矣。古方用麻黃,皆先以麻黃煮數沸吹去浮沫,再用他藥,蓋浮沫發性太盛,去之故其性歸於平也。麻黃用節則發汗力稍弱,去節則發汗力較強,今所用者,大半皆非去節。去根則純系止汗之品,此為壹物,而其根莖之性,若大有不同,非經細心實驗,豈知陸九芝曰:麻黃用幾分,便可發汗。此治人在南可也,不在北則議也。蓋南方溫暖,人之皮膚虛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而金錢之語。若北地塞外,氣候寒冷,人之皮強而厚;若多出外勞,不避風霜之人,亦當天寒地凍,恒用至七八錢得汗。用藥之道,貴在天時、地利、人和,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於成規。
8.《本草正義》:麻黃輕清浮,專疏肺氣,宣泄氣機,乃治感第壹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散,即溫熱亦不可恃之宣通。觀《本草綱目》主風寒,去邪熱之氣,除寒熱,後又治風熱之疹、熱痹、溫瘧瘴氣,其旨可見壹斑。而仲景麻黃湯專治太陽病寒傷營,以麻黃與桂枝井行,是為寒涼之用,若不與桂枝配伍,即不專治寒汗。麻黃泄肺,非獨疏泄外邪也,若肺氣窒塞,治節無權,即當輕揚其氣,以開其痹,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水腫、"千金 "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病疽,後世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之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閉塞,非逐外感之邪也。又凡寒邪犯肺,而為鼻塞喑啞;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氣短;火熱壅肺,又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烙,新涼外束,燥咳幹嘔等癥,不以為疏肺之金,保純之要,較之杏子、貝母之苦,三棱、羅漢果等遏閉之人,其功之罪甚可媲美。麻黃之性最淡,氣味又輕,《本草綱目》雖稱其苦溫,亦因其功能而懸之模擬,但言其溫和而有發散之感耳。是時俗懼,幾以為大溫大熱之藥,則蠡灣湖《綱目》性熱壹字之誤矣。而穆氏《本經》更有言過其實,競用大辛之味,其氣甚熱之說。不知麻黃發汗,必熱服溫覆,乃發汗之始,不加溫覆,而不發汗,此治實驗以來,鑿鑿之據也。又唯寒邪在表,宜取少汗,以解表之寒熱之邪。若用泄肺開暗,而無取平發汗,其效甚速,何況輕陽之性,有余無余,又不能汗出頻頻,以留藥力、釀力之巨患。
9."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發汗,去邪熱,止嗽逆氣,除寒熱,破實積。
10."別錄》:主五臟邪緩急,風脅痛,字乳病。上善唾,通絡,解肌,泄邪氣,消赤黑斑毒。
11."藥性論》:治身毒風痹,皮肉。
12."日華子本草》:通九竅,理血脈,防瘴氣。
13."珍珠囊》:泄衛中之實,除營中之寒,發太陽少陰之汗。
14."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香臭,肺寒咳嗽。
15."綱目》:散口赤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
16."民間科學草藥":治療哮喘、花粉癥、百日咳、氣管支氣管炎。
17."現代實用中藥":對關節痛有效。
18.<中藥經驗辨》:對腹痛、痢疾、疝氣、眼病、感冒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