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鴿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我們的戰國時期,這已經不是什麽秘密了。二戰時期通訊很容易被封鎖,信鴿比士兵快,目標更小,完全可以理解!
古今中外關於信息傳遞的小故事
現代通信
摘要
中國古代就用鼓來傳遞信息,早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了西周,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政系統。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郵政通信逐漸完備。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政史上最大的成就是郵政令的制定。
隋唐時期郵政事業發展的標誌之壹是驛站數量的增加。
在中國的元朝,郵政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清代員額制改革的最大特點是“職”與“職”的結合。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現代郵政的建立,古代郵政制度逐漸被淘汰。
火傳播軍事情報
“烽火”是中國古代用來傳遞邊防軍事信息的壹種通信方式。始於商周,延至明清。幾千年來壹直在互相學習,尤其是在漢代。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樞紐的高處,每隔壹定距離修建壹個高臺,俗稱烽火臺,也稱烽火臺、棧橋、煙墩等。加裏森在高臺上等著。當敵人入侵時,他們白天燒柴以“燒煙”報警,晚上燒柴以“烽火”(火)報警。當壹個站點燃壹個烽火,鄰站也相繼點燃火把,壹個個經過,不壹會兒,為了報告敵情,調兵遣將,請求增援,擊潰敵軍。
我國歷史上也有壹個“打篝火諸侯”為了討好美女,隨意點燃篝火,最終導致亡國的故事。
周朝的都城濠江是在商朝滅亡後建立的,歷史上稱為西周。早期,紂王為了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英雄分封到各地為諸侯,建立了諸侯國,建立了壹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壹定程度的發展。
鴻雁送來的信——來自遠方的信
“紅巖傳說”的故事來源於《吳傳說》中“蘇吳放羊”的故事。據記載,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大使蘇武被勇敢不屈的後可汗扣留,可汗將其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的無人區牧羊。
19年後,漢昭帝繼位,兇漢和解成親。漢朝的使節來勢兇猛,要求讓蘇武回去,可汗不肯,但又說不出口,就謊稱蘇武死了。
後來漢昭帝向匈奴派遣使節,與蘇武壹起向匈奴派遣使節的被扣留的副使節常惠,在獄卒的幫助下,壹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朝的使節,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朝的使節,並想出了壹個計劃,讓漢朝的使節轉告可汗:“漢昭帝在上林苑打獵的時候, 他打死了壹只雁,腳上綁著壹封寫在絲綢上的信,信上說蘇武沒有死。 韓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訝,但又無法否認,只好放了蘇武回去。
青鳥送書。
據中國古代善本《山海經》記載,有三種青鳥,分別叫趙蘭和晏子(還有壹種青鳥的名字作者沒有查到)。他們是西王母的侍從和使者,可以飛越千山傳遞信息,向世人傳遞吉祥、幸福、快樂的好消息。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壹封信,西王母派青鳥送書,而青鳥總是把西王母的信送到漢宮成化殿前。在後來的神話中,青鳥逐漸演變成鳥中之王鳳凰。
南唐時,李有石寫過壹首詩“青鳥不在雲外傳消息,紫丁香在雨中空愁”;唐代李白寫過壹首詩“因三只青鳥,願我能償還長相思”;李商隱寫了壹首詩“彭山無路,藍鳥啊,聽著!——把她說的話給我拿來!”;而崔寫了壹首詩《青鳥幾時過》。
家書轉寄
信鴿傳書,大家都很熟悉,因為還有信鴿協會,還經常舉辦長途信鴿放飛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這源於它獨特的功能,即通過感受磁力和緯度來辨別方向。
關於信鴿傳書的確切開始時間,目前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已經非常普遍。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壹書中有“鴿子傳書”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中養了壹群鴿子。每與親友通信,只上鴿腳書部,照教,飛投。我九歲的時候就是個飛奴,人見人愛驚。”張九齡是唐代的政治家和詩人。他不僅用信鴿送信,還給信鴿起了壹個好聽的名字“飛奴”。此後,信鴿壹直在宋元明清時期人們的交往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風箏交流
我們今天用來娛樂的風箏,在古代作為應急通訊工具發揮了重要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年,魯國的能工巧匠敗賽(即魯班)曾仿鳥之形,“削竹木以為是鵲,三日後飛。”這種用竹木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用竹簽做成框,再用紙糊起來,就成了“紙風箏”。五代時,人們制作紙鳶時,會在上面系壹個竹哨。風吹竹哨,聽起來像風箏,於是有了“風箏”這個詞。
最初的風箏是為軍事需要而制作的,主要用途是用於軍事偵察或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直到唐代,風箏才逐漸成為壹種娛樂玩具,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像壹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當時,人們在燈塔裏燒柴,用它的火來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萊米二世菲拉德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洛斯島上建造了壹座燈塔,高85米,晝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導航標誌。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壹,於1302年被地震摧毀。
9世紀初,法國人在吉倫特河口的外科手術地Douang Reef建立了壹座燈塔,至今已重建兩次。現有燈塔建於1611。
在古老的燈塔中,意大利的裏窩那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建於1304,由石頭建成,高50米。美國第壹座燈塔是建於1716的波士頓燈塔。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動燈塔,1885年第壹次在軟基上建燈塔,1906年建成第壹座氣體閃發塔。1850年,世界上只有1570座燈塔,1900年數量增加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信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普(Claude Chappe)成功研制出壹種實用的通信系統,以加快信息傳輸。該系統由幾個通信塔組成,建在巴黎和裏爾之間230公裏處。這些塔的頂端豎立著壹根木桿,木桿上安裝著壹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在繩索的操作下使木桿旋轉、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兩個豎臂安裝在水平橫桿的兩端,也可以轉動。
這樣每個塔就可以通過木桿形成192種不同的構型,附近的塔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代表192含義的信息。這樣,在230公裏的距離內,信息可以在兩分鐘內傳輸完畢。這個系統為18世紀的法國革命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橫幅傳播的好處是非常簡單。因此,即使在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的今天,這種簡單的通信方式仍然被保留下來,成為短距離通信的重要方式。
在標誌交流中,信號標誌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來表達不同的意思。通常掛壹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比如掛了A旗,說明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慢遠離我的船。O字旗升起,表示有人落水;掛W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救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的指揮官通過鳴槍或航行來指揮他的船只。1777年,英美艦隊司令豪海軍上將印制了信號手冊,成為編寫信號書的第壹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壹些旗幟作為速記字母,創造了壹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爾加戰役時,臨死前發出的最後壹個信號是16號波普漢旗語:逼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英國海軍上校Mariette編制了第壹個國際公認的字母數字。方還共有40面信號旗,其中字母旗26面,數字旗10面,替補旗3面,回答旗1面。旗幟有不同的形狀: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等。旗幟的顏色和圖案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