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發現大便次數增多,大量稀不成形,那麽就要引起重視了,這是提醒我們體內存在某些疾病。
這就是中醫所說的 "溏便",即大便形如溏泥,不成形,患者以大便溏稀為主要特征。祖國醫學認為,大便溏薄的病因病機,最常見的是脾虛,脾主運化,運化清濁,若脾虛,可導致清氣下註,內濕內生,則生大便溏薄。
中醫認為,人體五臟是壹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各司其職,身體才好。其中,脾胃主司運化,有行氣活血、運化食物的作用。因此,《黃帝內經》也記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指出食物和水的消化、運輸需要依靠脾胃的功能。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食物從口腔進入胃部,胃會分泌胃酸等物質對食物進行分解,在這個過程中,"脾 "也參與了消化內分泌和神經調節的過程。正如《黃帝內經》所說:"脾主胃,胃主津液"。
如果脾氣健運,攝入體內的食物就能及時轉化為氣血而滋養機體,將營養輸送到全身各臟腑器官,維持生命活動。
若平日勞累過度,飲食不節,或久病脾失健運,則運化失常,導致精氣運化失常,五谷積聚為滯,水聚為濕,形成濕濁壅滯,清濁不分,混雜於下,最終引發便溏的形成。這就好比壹條土路,壹到下雨天,路面上就會出現很多帶泥的地方,甚至還會出現臟水坑。
這種現象,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也說過 "清氣在下,則生食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意思是說,脾氣主升清,胃氣主降濁,如果脾胃出了問題,胃氣不降,反而上行,就會出現噯氣、糜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表現;脾氣不升,就叫脾氣虛弱,嚴重時叫脾氣下陷,就會出現腹瀉、便溏等癥狀。
現代醫學認為,大便溏薄不成形,大便溏薄,呈現爛泥狀,而且大便中可能伴有不易消化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腹瀉",如果病程持續1周以上,可以預測是器質性病變;如果病情嚴重,機體可丟失大量水分,機體處於脫水狀態,?機體處於脫水狀態,從而使血容量減少,血液粘稠度增加,影響血液循環,可導致血栓形成、血管堵塞,進而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現實生活中,說自己脾虛的人很多,但據調查,在這些人群中,真正重視並及時調理的人並不多,多數人只是采取食療或自我藥療。然而,脾虛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患者,癥狀輕重、病程長短、年齡大小、體質狀況不同,應該采用不同的藥物治療。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脾主運化 "是指脾胃運化功能失常,脾胃運化功能失常,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就會出現 "脾虛 "的表現。
中醫將脾分為輕、中、重三種。其中,輕度脾虛以氣虛為主,主要表現為腹脹、食欲不振、進食後腹脹加重、體倦乏力、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等。
中度脾虛以脾陽虛為主,主要表現為腹脹,食欲不振,進食腹脹加重,甚至剛吃壹點飯都脹、體倦乏力,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大便溏薄,小腹脹痛,喜溫喜按,或手足厥冷,小便短少或白帶增多,色白,舌淡胖苔白滑等。的癥狀。
重度脾虛以脾虛為主要特征,常伴有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典型癥狀,如除上述癥狀外,甚至出現久瀉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及各種慢性出血性疾病等。
要改善脾虛引起的大便不成形,中藥壹般采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為基礎方配合加減治療,其中,補中益氣湯重在補中升陽舉陷,因而多用於脾虛嚴重者,而參苓白術散則多用於輕、中度脾虛。
參苓白術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該方後來被視為治療脾胃氣虛泄瀉和 "培土生金 "療法的代表方。該方由白扁豆、白術、茯苓、甘草、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薏苡仁組成。
其中,人參、白術、茯苓為君藥,具有益氣健脾、祛風除濕的作用。山藥補脾固澀;蓮子肉補脾澀腸;白扁豆健脾化濕;薏苡仁健脾利濕;四藥***為臣藥。四藥****為臣藥。砂仁芳香化濕,行氣醒脾;桔梗宣肺理氣,能增強茯苓、薏苡仁等藥的利濕作用。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人參、白術能改善患者腸道菌群,改善腹瀉、便溏等癥狀。
需要註意的是,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以防濕邪滲入,損傷陰氣。此外,長期溏泄的患者由於病情纏綿,反復發作,有的患者溏泄時發時止,因而實際的病因病機會比較復雜,可由濕熱引起,正如古代名醫朱真真在其醫著《平治薈要》中所言,"溏泄者,漸下汗積粘垢,濕而化熱",可由脾腎不足、肝氣不足等引發。也可由脾腎不足、肝氣不足等引發。因此,在實際調理中,應結合自身情況在辨證的前提下進行系統調理,抓住病機關鍵,標本同治。
以上表述的相關內容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以點擊我的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