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是壹種特定的食品種類,通常具有調節機體功能和改善體質等作用。但是保健品不是藥品,不具備治療疾病的功能。
保健品詐騙是指壹些不良商家利用健康講座、親情營銷、網絡營銷、上門推銷等手段,誘騙、欺詐、哄賣甚至強賣給消費者假冒偽劣保健品、誇大藥效的保健品或者高價保健品等,給消費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身心傷害。
中國保健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占50%以上,超過65%的老年人使用過保健品。在保健品獲得渠道中,老年人自己購買的比例達到了近40%。可見,老年人對保健品的需求很大,不少詐騙分子正是看準了這壹點,對老年人實施詐騙。
保健品詐騙的嚴重性在於,該類詐騙不僅卷走老年人壹輩子的積蓄,而且他們推銷的假冒偽劣產品還對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如何才能避免老年人上當受騙?有必要了解保健品典型詐騙手段和典型詐騙案例。
保健品詐騙的常見手段
壹些人打著“送雞蛋”或者其他小禮品等小恩小惠的旗號,引誘老年人購買保健品。這類詐騙主要利用老年人愛占小便宜的心理。其主要表現形式是:騙子壹般會在小區、公園門口打著“買保健品送食品、生活用品”的旗號,引誘老年人上當受騙。老年人不知道的是,這些贈送的食品、生活用品很多也是“三無”產品、假冒偽劣產品,對身體有害。
還有壹些詐騙人員利用老年人自己獨居,缺少親人陪伴,內心空虛寂寞的心理。詐騙人員到家對老年人進行專訪,像對待親爹親媽壹樣打“親情牌”。這樣壹來,老年人更容易心甘情願掏出錢來買產品。
此外,壹些詐騙分子會安排壹些老年人(托兒)現身說法。這些托兒會先描述自己吃保健品前纏人的病痛癥狀,再誇某保健品效果確實特別好,服用完後原來的不適感壹掃而空。最後,托兒還會鼓動說現在有惠民優惠或讓利活動,不買就吃虧。老年人看到同齡人“真實”的服用體驗後,很容易上當。
不僅如此,壹些詐騙分子壹般還喜歡誇大保健功能、擴大產品療效,宣稱“包治百病,立馬見效”,引誘老年人購買。但我國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僅僅包括增強免疫力、緩解視疲勞、促進排鉛、改善睡眠、減肥等27項,對於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以及改善記憶力等只有輔助作用,並不能代替相應的藥物。
更有壹些不法分子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退還保健品受騙金額為由實施詐騙行為。他們打著國家的旗號,到處招搖撞騙。老年人壹聽是國家機關,就放松了警惕,輕易交出錢財。2019年1月8日,82歲的秦某就上當了。當天,秦某接到壹個自稱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給他退還保健品費用的電話。對方向其詢問了受騙情況,稱先退還50萬元,但秦某需交5萬元現金手續費。隨後,秦某將現金交與對方,但未收到退款。壹個月後,胡某也陷入類似騙局,胡某及時報案。警方根據線索抓獲了犯罪嫌疑人。經查,詐騙金額達23萬余元,被害人數為5人。
本案經北京市海澱區法院審理認為,犯罪嫌疑人因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退保健品費用為由,騙取手續費的行為構成詐騙罪。而秦某等人不僅上當受騙而且選擇沈默的原因主要是:第壹,老年人的防騙意識薄弱,他們的信息閉塞,容易被新式多樣化的詐騙手段蒙蔽雙眼;第二,老年人愛面子,怕被同齡人嘲笑,也怕子女們知道後指責他們,所以自我安慰為“破財免災”;第三,兒女們在知道父母被騙後,為了讓他們舒心、安心,也會選擇用金錢解決問題,自掏腰包,草草了事。
首先,對於老年人自身而言,提高防騙意識是關鍵。老年人要正確認識保健品的作用與功效、要多和子女溝通交流、要相信科學,有病及時就醫。購買保健品通過正規渠道,比如壹些大的藥店、品牌保健品官方旗艦店等。要註意看有無衛生部的“小藍帽”或GMP認證標誌。前者是消費者辨認區分真假保健品的特制標誌,後者是國際通行的食品醫藥企業良好的生產流程和管理規範,是我國藥品和保健品生產的強制項目。
其次,子女要做到多多關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不給騙子打“親情牌”的機會。要有意識地給父母打好預防針,在日常的溝通交流中告訴父母壹些有關於保健品詐騙的新聞報道,做好對父母的防騙教育,防患於未然。要幫助自己的父母學習壹些簡單電子設備和軟件的基本使用,以拓寬老年人獲取資訊新聞的途徑。
再次,社區等公***場所應做好防騙宣傳工作。在公園等老年人活動較多的地方,懸掛防詐騙宣傳語、設立防詐騙宣傳欄。另外,社區應多為老年人舉辦壹些文體活動,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社區、街道的安保人員要加大日常巡邏力度,提高門禁水平,以保證社區、街道有良好的治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