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檢測的人體元素(鉛、鋅、銅、鈣、鎂、鐵等。)已被作為我國各級醫療保健單位,尤其是婦幼保健單位、兒童醫院和綜合醫院的常規項目。下面介紹微量元素檢測的方法。
1,傳統的微量元素檢測方法。
目前可用於檢測人體微量元素的方法有:放射性核素稀釋質譜法、分子光譜法、原子發射光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X射線熒光光譜法、中子活化分析法、生化法、電化學分析法等。但臨床醫學中廣泛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生化法、電化學分析法和原子吸收光譜法。下面簡要介紹生化法和電化學分析法的主要特點。
(1)生化法的特點:標本用血量大,需要預處理,操作復雜,血清澄清時間長;近期飲食對血清檢測的影響,使數據缺乏客觀準確性;試劑成本高,檢測元件種類有限。
(2)電化學分析的特點:可用於微量測量,但誤差較大;測定各種元素時,重復性差;對環境和實驗室人員造成嚴重汙染;預處理極其復雜和耗時;實驗有時難以控制,結果往往不穩定。
2.原子吸收光譜法。
所謂原子吸收光譜法,又稱原子吸收光譜法,通常簡稱原子吸收光譜法。其基本原理是從空心陰極燈或光源發出壹束特定波長的入射光,被原子化器中待測元素基態的原子蒸氣吸收,未吸收的部分透過。待測元素的含量可以通過測量特定波長的光吸收量來獲得。原子吸收光譜的定量關系可以用朗伯-比爾定律和A-abc來表示。其中,a為吸光度,a為吸收系數,b為吸收池的光程長度,c為待測樣品的濃度。該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準確度。選擇性好,幹擾少;速度快,易於實現自動化;可測要素多,範圍廣;結構簡單、成本低。
1955原子吸收光譜法誕生後,因其強大的生命力而迅速應用於分析化學的各個領域。國內大規模應用始於90年代,應用最廣泛的是冶金、地質勘探、質量監督、環境檢測、疾病控制等。原子吸收光譜法在疾控中心被視為“金標準”。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原子吸收光譜法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微量元素的檢測。
原子吸收光譜儀根據原子化方式不同可分為火焰原子吸收和石墨爐原子吸收。石墨爐原子吸收需要瞬時大電流,這就要求系統具有很高的抗幹擾能力。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大廠商已經開始實現完全壹體化的設計,將光譜檢測系統、火焰、石墨爐和加熱、電加熱等所有部件集成在同壹個儀器本體中,實現火焰和石墨爐之間的自由轉換。
3.原子吸收光譜法。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集成火焰,內置石墨爐,可以自由切換。壹種設備可以檢測血液中的鉛、鋅、銅、鈣、鎂、鐵和其他元素。樣品預處理過程簡單,取樣量少,汙染小,檢測速度快,準確度好。只要在試劑中加入微量血液,在電腦上就可以檢測出來,這樣就可以檢測出微量血液中的鉛、銅、鋅、鈣、鎂、鐵等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