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柘榮縣的自然資源

柘榮縣的自然資源

被稱為“閩浙咽喉”的柘榮,自古以來就是閩浙交界的商品集散地。

2012年,柘榮縣實現生產總值37.59億元,同比增長14.72%,其中第壹產業7.28億元,第二產業20.24億元,第三產業1007億元。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7059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1.67億元,同比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8.5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97元。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5億元,同比增長8.6%。第壹、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2%、9.5%和8.3%。第壹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速分別比去年同期加快65438±0.3和65438±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去年同期放緩7.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3%、67.5%和24.2%。第三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17.1:57.6:25.3調整為16.3:57.0:26.7。柘榮縣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適合發展山區農業生產。因為山多田少,農業基礎設施差,抗災能力低,耕作方式落後,生產發展慢。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7500噸,畝產84公斤;農業總產值31.4萬元(按不變價1.98萬,下同),農民人均產值81元。大多數農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5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13400噸,畝產119公斤;農業總產值6210000元,農民人均產值138元,生活得到了改善。

大躍進期間,農業生產遭受挫折。再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全縣糧食總產量下降到1961年的0.93萬噸,農業總產值下降到311萬元。1962年糾正了“左”傾錯誤,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實行農業“八字憲法”(水、肥、土、植、密、保、耕、管),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1966年,全縣糧食總產量13400噸,畝產138.4公斤,全縣人均糧食274公斤。農業總產值725萬元,農民人均產值147元。

“文革”期間,農業生產再次受到“左”的打擊。過分強調“以糧為綱”,忽視多種經營的發展,搞“政治打分”,“割資本主義尾巴”,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此期間,由於大多數農村幹部和農民抵制“左”的做法,推廣良種,采用先進的耕作技術,農業生產仍然發展。1978年,全縣糧食總產量上升到22300噸,畝產198公斤;農民人均產值184元。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結構,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實行科學種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農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加,農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開始走向小康。

1990年,全縣糧食總產量31700噸,畝產241公斤,分別比1949年增長3.23倍和1.87倍。全年農業總產值301.9萬元,比1.949增長8.61倍,年均增長5.68%。農業人均產值387元,是1949的3.78倍。

2009年,柘榮縣農林牧漁總產值6.8億元,同比增長6.0%。農民人均純收入5282元,增長7.4%。醫藥、茶葉、竹木、食用菌、反季節蔬菜、水產養殖等產業進壹步擴大。全縣藥材種植面積已達41520畝,其中太子參面積38050畝。茶園面積38770畝;食用菌(幹鮮混)產量4369噸,造林面積654.38+0.2萬畝,人工更新面積0.3萬畝,森林撫育面積2.2萬畝。培育形成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5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010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保持穩定,中藥材、茶葉、油茶、食用菌等傳統優勢產業繼續發展壯大。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5億元,增長1%。農民人均純收入5992元,增長13.4%,居全市首位。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在穩定太子參、白術、木瓜等大宗中藥材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引進建業農林等農業產業化企業,積極發展名貴中藥材,建立了2000畝紅豆杉種植基地。柘榮太子參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通過國家標準委驗收。茶葉品種結構進壹步優化,新種植金觀音、黃觀音等優質茶葉2580畝,全縣烏龍茶品種面積1.1.00萬畝,占25%。柘榮在宋代有制陶業,明代有銀礦業,清代有造紙業。民國時期柘榮有造紙、釀酒、熨燙、鑄壺、榨油、研磨、染布、木竹等手工業。生產多以家庭和作坊的形式進行,規模小,工具簡單,地點分散。直到民國35年(1946)才出現了機器動力的碾米機。1949年,全縣有作坊26家,糧食加工廠1家,年工業產值21萬元(按不變價格1980,下同),僅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6.27%。

建國後,國有和集體工業發展起來,先後建立了印刷、蠟紙、糧食加工、釀酒等工廠。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私營手工業已經轉變為集體所有制的工業企業。1956年,全縣工業產值達到182萬元。

“大躍進”時期,由於“左”的影響,工業企業“壹哄而起”,用土辦法上馬了鋼鐵工業,年產鐵1.20噸。由於技術水平低,產品價格高,1.960年被下馬停產。1961年,全縣工業產值只有40萬元。1961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發展了壹批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1965年,全縣工業產值增長到80萬元。1966至1970,受“文革”影響,工業停滯,全縣工業產值從1970為89.82萬元。1971年後,縣級電站建成投產,促進了工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到1978,全縣工業企業36家,年產值697萬元,比1970增長6.8倍,占當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35.98%。

1979之後,浙融實業發展迅速。1984年,中* * *柘榮縣委提出了“突破工業,搞好農業,發展副業,搞活商業”的經濟發展措施,先後創辦了壹批工業企業,開發了壹批“名、優、新、特”產品,走出了壹條“以工促富,以工促農”的路子。從65438年到0985年,全縣工業產值達到2804萬元,開始超過農業產值。1986人均工業產值居寧德地區第壹。此後,我們在引進人才、技術和資金的同時,大力改造老企業,創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在企業管理中,要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實行民主管理,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經濟效益。初步形成了以醫藥食品、紡織服裝、陶瓷建材、造紙塑料、電子五金等五大支柱產業,擁有25大類工業企業。列為省優的工業產品有16種,如白黴素;有兩種“藍燕牌”春風茉莉花茶被列為優秀;有蘑菇、玩具、草席等11種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29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縣鄉集體企業41家,其他經濟企業4家,村辦集體企業68家,村級以下企業167家)。員工總數6116,固定資產原值4659萬元,資本金7382.6萬元。工業總產值9376萬元。其中,全國工業3859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1.2%;縣鄉集體工業3373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5.97%;村辦集體工業3965438+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17%;村以下工業1396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4.89%;其他經濟類型工業357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81%。在全縣工業總產值中,鄉鎮工業產值達到4627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9.35%。1990,全縣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5.64%;與1978相比,全縣工業企業數、從業人數和總產值分別增長了7.3倍、1.4倍和12.5倍。

2009年,柘榮縣實現工業總產值34.9億元,增長27.3%。規模以上企業56家,產值30.5億元,增長30.8%。其中年產值1億元以上企業5家,年納稅500萬元以上企業5家。省政府明確支持柘榮縣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省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出臺了《關於支持柘榮縣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醫藥工業年產值8億元,增長39.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6.1%,上繳稅收14.67億元,增長29.1%。新藥阿甘定-阿德福韋酯獲得省級優秀新產品壹等獎,進入省級采購平臺。家禽抗病毒新藥太子參抗毒素成功投產。柘榮刀剪標準聯盟正式簽約,醫用刀剪產品通過9大系列88個規格註冊。廣生堂被認定為省企業馳名商標,中天銅漆包扁銅線系列產品獲得省名牌產品稱號,丁琪媛商標被認定為省馳名商標,瑞祥任天、遼辰、李永德、威得利被認定為寧德市知名商標。

2010年,醫藥工業實現產值126億元,增長47.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9.6%,上繳稅金1822萬元,增長24.2%。迅凍幹粉針劑生產線和生物D-丙氨酸生產線建成投產,現古通生物已投入建設。

2010年,全社會工業總產值46.7億元,增長32.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2.5億元,增長35.3%。年產值億元企業9家,年納稅百萬元以上企業12家,其中年納稅千萬元企業5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7家。

在建立“閩東醫藥城”的基礎上,致力於建設“海西醫藥城”。醫藥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湧現出迅藥業、廣生堂藥業等兩個千億元企業。醫藥產業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實現產值8億元。廣生堂研發的新藥阿德福韋酯獲得國家醫藥產品管理局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成為福建省自2002年以來首個國家壹類新藥。柘榮縣被全國日用五金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授予“中國刀剪之鄉”稱號。

  • 上一篇:礦物鑒定方法和工作流程
  • 下一篇:麥迪(曼迪)的核心生發成分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