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本品為樟科植物箘桂樹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辛、甘、大熱。入肝、腎、脾經。
功效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
1.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癥。
肉桂,為大熱之品,有益火消陰、溫補腎陽的作用,故適用於命門火衰、畏寒肢冷、陽萎、尿頻等癥,常與溫補肝腎藥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對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瀉,可與山藥、白術、補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用於久病體弱、氣哀血少,陰疽色白、漫腫不潰或久潰不斂之癥。
本品能振奮脾陽,又能通利血脈,故常用於久病體弱、氣衰血少之癥,用少量肉桂配入補氣、補血藥如黨參、白術、當歸、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氣血生長之功。治陰疽自陷,可與炮姜、熟地、鹿角膠、麻黃、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用於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經行腹痛等癥。
肉桂能溫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虛寒性的脘腹疼痛,單用壹味,亦有相當功效;如虛寒甚者,尚可與其它溫中散寒藥如附子、幹姜、丁香、吳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獨活、桑寄生、杜仲、續斷、狗脊等同用。治婦人沖任虛寒、經行腹痛,可與當歸、川芎、白芍、艾葉等配伍。
處方用名上肉桂、肉桂心、桂心(陰幹,切片或研粉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煎服五分至壹錢,研粉吞服或沖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本品含有揮發油,不宜久煎,須後下,或另泡汁服。
按語1.肉桂為樹皮,桂枝為嫩枝,兩者同出壹本,都有溫營血、助氣化、散寒凝的作用。但桂枝氣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溫通經脈。肉桂氣厚,主溫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補腎陽,又可引火歸源,常與附子同用,以治陰寒裏盛、腎陽不足而出現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紅、溲清便溏、脈浮大無力等“戴陽”的癥候。
2.肉桂與附子都能溫補命火,以療下焦虛寒、陽氣不足之癥。但兩藥各有特點,肉桂能溫營血、助氣化,凡屬氣血寒滯之癥,多於調氣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婦科寒郁經閉腹痛等癥,每多選用;又在峻補氣血之中,用肉桂為輔助藥,可以鼓舞氣血,促使陽生陰長,如十全大補湯。附子則以回陽救逆之功見長,如四逆湯、參附湯中都用附子。
3.肉桂不僅與附、姜等祛寒等藥同用能益火消陰,與參、地等補虛藥同用能助陽益陰,而且可與寒涼藥同用,如滋腎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氣化,熱病傷津及假寒真熱等癥,不宜應用。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幹燥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肺、脾、胃、腎經。
功效溫中,回陽,溫肺化痰。
臨床應用
1.用於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脘腹冷痛,陰寒內盛、四肢厥冷、脈微弱等癥
本品善溫脾胃之陽而除裏寒,常與黨參、白術、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輔助附子,可增強回陽救逆之功,以治陰寒內盛、四肢厥冷等癥。
2.用於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
本品溫燥辛散,不僅能溫肺以散寒,又能燥濕以化痰,故可用於寒咳多痰之癥,常與細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淡幹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幹燥後應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三錢,煎服。
附藥炮姜:即幹姜炒至外黑內呈老黃色,供藥用。性味辛苦大熱。功能溫中止瀉,止血。適用於寒癥腹瀉、虛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時出現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癥,常與補氣、補血藥物配合應用。壹般用量為五分至壹錢五分,煎服。
按語1.姜,原為民間常用藥物,亦作為佐餐之品。由於治療上的需要,通過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為生姜、煨姜、幹姜、炮姜等數種。
2.生姜性溫味辛,長於發散,又能溫中而止嘔,多用於外感風寒及胃中寒飲等癥;幹姜辛散之性已減,而偏於治裏寒之癥,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無辛散作用,故以溫經止血及溫中止瀉為它的專長。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幹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說法。至於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則不散,比幹姜則不燥,其性與炮姜略同而力較遜,專主溫裏而治胃腹冷痛。
3.幹姜與附子同,功能回陽;但幹姜偏脾胃之陽,而附子偏溫脾腎之陽。
方劑舉例理中湯《傷寒論》:人參、幹姜、白術、甘草。治脾胃虛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飲,喜唾涎沫。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殺蟲。
臨床應用1.用於脘腹冷痛,?痛,疝痛,腳氣疼痛,以及經行腹痛等癥。
吳茱萸溫散開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的郁滯,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溫中散寒的淡幹姜或行氣止痛的廣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氣止痛的臺烏藥、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腳氣疼痛,可配舒肝活絡的木瓜。由於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臨床上又常配合桂枝、當歸、川芎等品,治婦女少腹冷痛、經行後期。還可配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腎虛寒、腹痛泄瀉。
2.用於肝胃不和、嘔吐涎沫等癥。
本品能疏肝理氣,又有降逆止嘔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嘔吐涎沫,可配生姜、黃連等同用。
此外,根據近人經驗,治蟯蟲病,可用淡吳萸三錢,加水煎取汁,第壹天晚上服頭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連服三至五劑。
處方用名吳萸、淡吳萸(每斤吳茱萸用甘草壹兩煎汁浸泡,泡至吳茱萸開裂為度,曬幹用。辛烈之性稍減。)
壹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壹錢五分,煎服。
按語
1.吳茱萸辛苦大熱,不但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且能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根據臨床體會,以止痛與止嘔兩種功效為最佳。凡肝氣郁滯所致的?痛、頭痛,肝胃失調所致的胃痛、嘔吐,吳萸是常用的藥品。
2.吳萸是厥陰肝經的主藥,其性雖屬大熱,但在肝氣郁滯的情況下,如有熱象,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輔助黃連,治肝火?痛、嘔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黃連、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與幹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吳萸、幹姜,每常同用。但幹姜尚能溫上焦,可溫肺化飲;吳萸還能溫下焦,暖厥陰以治寒疝,助腎陽而治寒瀉,這是兩藥功用不同之點。
方劑舉例吳茱萸湯《傷寒論》:吳茱萸、人參、大棗、生姜。治嘔而腹滿,或幹嘔吐涎沫,頭痛脘痛,吞酸嘈雜,吞不紅,無熱象者。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脾、胃經。
功效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用於胃寒作痛及嘔吐等癥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溫中止痛之功,故適用於脘腹冷痛等病癥。如治胃疼痛,常與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樸等同用。因為它溫中散寒作用較好,所以還可用於胃寒嘔吐,常與半夏、生姜等配用。
處方用名高良姜、良姜(洗凈,曬幹,切片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壹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種子。性味辛熱。功能溫中散寒,醒脾解酒。適用於脘腹冷痛及飲酒過多以致嘔吐等癥。壹般用量為五分至壹錢,煎服。
方劑舉例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胃脘寒痛。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花椒的果殼。
性味與歸經辛、大熱。有毒。入脾、胃、肺、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
臨床應用
1.用於胃腹冷痛,寒濕泄瀉等癥
本品味辛大熱,善散陰冷,能溫中而止痛,暖脾而止瀉。治胃腹冷痛,可與黨參、幹姜、飴糖配伍;治寒濕泄瀉,可配蒼術、陳皮、厚樸、甘草等同用。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熱,布裹溫熨痛處,可奏緩解疼痛之效。
2.用於蟲積腹痛或吐蛔等癥
本品有驅蛔作用,在臨床上常與驅蟲藥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對於吐蛔病癥,常配合烏梅、黃連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椒、花椒、蜀椒(曬幹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壹錢五分,煎服。
附藥椒目:即是蜀椒的種子。性味苦寒。功能行水,平喘滿。適用於痰飲喘息,水腫脹滿等癥。壹般用量為八分至壹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蜀椒丸(《外臺秘要》):蜀椒、附子、半夏。治心痛引背。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胃、大腸經。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應用用於胃寒嘔吐、腹痛泄瀉等癥
胡椒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於胃寒所致的吐瀉、腹痛等癥,常配合高良姜、蓽菝等同用;也可單味研粉放膏藥中,外貼臍部,治受寒腹痛泄瀉。
胡椒又是調味品,少量使用,能增進食欲。
處方用名胡椒、白胡椒(為成熟已去殼的果實,作用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實,作用較弱。去殼,研粉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壹錢,煎服;散劑每次壹至三分,吞服。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胃、大腸經。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應用用於胃寒嘔吐及脘腹疼痛等癥
本品辛熱,善走腸胃,能溫胃腑沈冷,又解大腸寒郁,功能溫中散寒,故對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嘔吐、腹瀉等癥,常與厚樸、廣木香、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牙痛,如《本草綱目》附方中,用蓽菝為末揩之,另煎蒼耳湯漱去涎。
處方用名蓽菝(曬幹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壹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蓽菝丸《世醫得效方》:蓽菝、炮姜、丁香、附子、吳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豆蔻。治泄瀉之屬於寒者。 藥用本品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脾、胃、腎、膀胱經。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
1.用於胃寒疼痛,呃逆嘔吐等癥
本品功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適用於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脘腹脹悶等癥,常與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2.用於寒疝疼痛等癥
本品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治療寒疝腹痛,常與吳茱萸、香附、廣木香等藥配伍應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於寒癥小便不利,以及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渾濁等病癥。
處方用名畢澄茄(曬幹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壹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畢澄茄、香附、吳茱萸、青木香。治寒疝疼痛。 藥用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脾、腎經。
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臨床應用1.用於胃腹冷痛、呃逆、嘔吐等癥
丁香溫中散寒,善於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藥。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嘔吐,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熱嘔呃,因本品性溫,則不宜應用。
2.用於腎陽不足,及寒濕帶下等癥
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以治腎虛陽萎、寒濕帶下等癥,可與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與肉桂等分,***研細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於陰疽、跌打損傷等癥。
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藥用花蕾,功效較佳,曬幹用。)、母丁香(藥用果實,功效較弱,曬幹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壹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丁香柿蒂湯(《證因脈治》):丁香、柿蒂、人參、生姜。治久病呃逆,因於寒者。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肝、腎、脾、胃經。
功效理氣止痛,調中和胃。
臨床應用1.用於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胃腹冷痛等癥。
本品功能散寒理氣止痛,為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的常用藥,可與橘核、荔枝核等配伍應用;又能溫中散寒止痛,對脘腹冷痛,可配合吳茱萸等藥同用。
2.用於胃寒嘔吐、食少。
小茴香有調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食,故可用於胃寒嘔吐、食欲減退之癥。
處方用名小茴香(曬幹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壹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大茴香:又稱八角茴香。系木蘭科常綠小喬木八角茴香樹的果實。性味、功效與小茴香近。用量也與小茴香同。
方劑舉例暖肝湯《景嶽全書》:小茴香、肉桂、沈香、烏藥、當歸、枸杞、茯苓、生姜。治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