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醫合壹”這壹說法的出現尚不清楚源於何時,似乎是近代才出現的。20世紀30年代,我國已有該說法。伴隨著養生保健熱,20世紀80年代,國內開始出現了壹些“藥食同源”或“醫食同源”的論述。同樣深受中國醫學影響的日本在近代也有“醫食同源、藥食壹如”的相關論述。“食醫合壹”這壹概念實際是中國傳統醫學中食療、藥膳、養生等方面的思想反映,表現在藥物的發現上。
目前各種觀點認為藥物的發現和人類的覓食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1973年,在河北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中發現了植物種子30余枚,經鑒定主要為薔薇科植物的種子,其中以桃仁為主,還包括郁李仁、杏仁等。
中醫方劑中有五仁丸,即由桃仁、郁李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五位藥組成,遺址中發現的種子似乎是壹種藥方的組合。而這些種子的原植物的果實又是食物的來源,預示著這些藥物的發現可能與飲食相關。藥物發現和食物的淵源,尤其反映在“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上。這個故事體現了人們在尋找食物中發現了藥物,說明了早期食物和藥物的界限是模糊的,這種認識也體現在“食醫”分工的出現上,也體現了古人對食物治療功能的認識。
我國歷代對“食醫合壹”及食醫界限的認識是壹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從藥食同源的起源可以看到古人對食物功能的認識層次:首先是無毒,且能夠食用,提供基本營養;然後,發現了食物的其他功能:治療和保健。對食物的治療之“理”,很早就有相關探索。古人認為食物和藥物壹樣具有性味理論,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沈等。
食醫雖合壹但亦有界限,在古人認識藥食界限的同時,形成了既可以做藥品,又可以做食品的“藥食兩用”品種,並在醫書和本草中對這些品種進行了大量而詳細的論述。
歷代藥食兩用品種主要體現在食療和食養兩個方面,尤其是食養是現在保健思想的體現。當前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具有補益和預防疾病作用的功能性食物受到推崇和重視,這也促進了保健食品行業的發展,傳統藥食兩用品種中很多具有保健功能。另外,傳統上“食醫合壹收到相當的重視,衛生部門先後頒布了“即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對這壹類型進行規範。
“食醫合壹”是古人在食物和藥物發現中總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