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藥材的命名
以產地命名:中草藥由於生長或栽培地土壤不同,地區氣候條件不同,往往影響其功能和療效。古人非常重視“道地藥材”,經常在優質藥材的名稱上使用地名,以區別於其他地方的藥材。若有補中之效之藥,產於山西省上黨縣,故名黨參。巴蜀產壹種藥,形似豆,故稱巴豆。川貝母、黃連、花椒都是因生長在四川而得名。廣木香、陳皮、郁金等。都是因生長在廣東而得名;牛膝、山藥。、野菊花、懷生地並稱為四大懷藥,因產地在懷慶府(今河南艾博縣)而得名。其他如阿膠,產於山東東阿。
以色命名:有些藥材是根據原藥材的自然顏色來命名的。比如紅花的花是紅色的,大黃的根是黃色的,黑牽牛花的種子是黑色的,紫草的根是紫色的。其他如朱砂、金銀花、茯苓、丹參、雞血藤、黃柏、金蓮花、紅娘子、青風藤等也因其獨特的顏色而得名。
以味道或特殊氣味命名:相當壹部分中藥是根據中草藥的味道和特殊氣味命名的,如香薷、香附、藿香、茴香、苦參、烏梅、酸棗仁、甜葉菊、甘草、九香蟲、魚腥草等。
以形態命名:有些中藥材以植物或生藥的形態命名。人參的根類似人形,因此得名。有壹種草本植物,它的莖葉上長滿了白毛,看起來像老人的頭發,所以叫白頭翁。烏頭的塊根因形似烏鴉的頭而得名。牛膝因其膨大的莖段類似牛的膝關節而得名。馬兜鈴因其形狀像拴在馬下的鈴鐺而得名。其他的,如馬錢子、附子、貓爪草、翻白草、龍眼和狗脊,也因其形狀而得名。
以藥用部位命名:就植物而言,如白茅根、麻黃根、桑葉、紫蘇子、陳皮等。動物方面,如虎骨、鹿茸、蟬蛻、龜板、雞內金、海豹腎、蠍子、蜈蚣等。
以生長特點命名:有些中藥是根據其發育特點命名的。比如款冬花在冬天開花,金銀花在冬天不會枯死,夏枯草在夏天的至日會枯萎,桑寄生會寄生在桑樹上;其他如冬蟲夏草、半夏、垂盆草、半邊蓮、巴豆、旋覆花、雞血藤等。
以動物命名,如豬苓、馬蹄蓮、鳳尾蕨、羊蹄、雞血藤、鴨跖草、蜈蚣、貓爪草、虎杖、瑞香狼毒、蛇床子、駱駝蓬、翠雀花、雞爪草等。,都是以動物命名的。
為紀念某人而命名:以最先發現或使用的人命名。如君子、何首烏、劉壹女、杜仲。
名字都是用數字來起的,比如、花、三針、四季青、五味子、六裏雪、七星劍、八角蓮、九月菊、十姐妹、百日紅、千年生、萬年青等等。
使用國外藥品的譯名:按進口藥品音譯或冠以“番”、“胡”等字樣。如曼陀羅、胡力樂、苦瓜、胡椒等。
以功效命名:為了突出其主要性能,有些藥物往往直接以功效命名。比如防風,是因為它善於驅散風邪;龍血竭善於止血;鎖陽能補腎固精;淫羊藿能讓公羊情緒化;千裏光可以提高視力;益母草擅長治療婦科疾病;曹彤可以利尿;接種疫苗可以促進泌乳;伸筋草能舒筋活絡;何首烏能補益肝腎,滋養精血,治療須發早白;風信子能治麻風病等等,都是因為療效而得名。
因加工方法而得名:如加蜜炒甘草,加醋炒柴胡,加醋炒柴胡,西瓜加工成霜、西瓜霜,地黃反復蒸幹。
除上述方法外,有些藥材還有兩個特點,如黃連因色黃、根連續而得名,細辛因根細、味辛而得名。
2.壹種清熱解毒的中藥
該類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瀉熱的作用,主要用於熱質和內熱證。
1,玄參
玄參為玄參科玄參和玄參的根,含有玄參苷和環烯醚萜苷。還含有揮發油、生物堿等。藥理實驗表明,玄參的水提物、醇提物和水煎液具有降血壓作用;玄參還有擴張血管、強心的作用;玄參屬植物的多種入侵因子具有解表和抗驚厥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苦,具有滋陰降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適用於發熱、煩渴、斑疹、骨蒸勞、夜間失眠、自汗盜汗、傷津、便秘、咽痛等癥。
用量:6-12g;但大便溏薄、痰濕過多者不宜使用。
2.決明子
決明子為豆科決明屬植物決明或決明的種子,含有蒽酯、蒽醌苷、決明和維生素a,藥理試驗證明決明具有降低血壓和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具有抗各種致病菌和軟便腹瀉的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清肝明目、利濕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肝火或肝經風熱引起的目赤澀痛、羞明流淚。此外,對高血壓、肝炎、肝硬化腹水、習慣性便秘也有療效。
用量:3-9g,搗碎煎服。
3.地骨皮
枸杞皮是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含有肉桂酸、多種酚類、甜菜堿和亞油酸等。地骨皮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其煎劑可降血糖、降低血清膽固醇、抗脂肪肝,其浸劑可顯著降低動物血壓。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淡,具有涼血、解表、瀉肺熱的作用,適用於勞累盜汗、潮熱、肺熱咳喘、吐血、鼻衄、癰腫惡瘡、肺結核、血熱高血壓。
用量:壹般3-9克。
4.蘆葦根
蘆根是禾本科蘆葦的地下莖,含有薏苡仁、天冬酰胺等。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的作用,適用於治療發熱傷津、除煩止渴、胃熱嘔吐、膈嗆、惡心、肺熱咳嗽、肺癰等癥。
用量:幹性人群9-30g;鮮15-40克。
5.連翹
連翹是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果實,含有揮發油、連翹酚、黃酮苷、生物堿等。藥理實驗表明,連翹具有廣譜抗菌作用,連翹酚可能是其主要抗菌成分;連翹還具有抗炎、止吐、利尿和強心作用;黃酮苷能增強毛細血管的密度,所以能止血毛細血管破裂和皮下出血引起的出血。
中醫認為其性微寒,味苦,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適用於溫熱、丹毒、斑疹、癰腫、過敏性紫癜。
用量:壹般6-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