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是由什麽引起的?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患者體內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的某些細胞中。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和粘膜排出體外。其他的也存在於乳汁、淚液、精液和陰道分泌物中,但是細菌數量非常少。
麻風病的癥狀是什麽?
麻風桿菌侵入體內後,壹般認為平均潛伏期為2 ~ 5年,老年人從幾個月到十幾年不等。
(1)結核樣麻風:這類患者免疫力強,麻風桿菌局限於皮膚和神經。
(2)邊界樣結核樣麻風:此型與結核樣麻風相似,為斑塊狀,色淡紅、紫紅色或棕黃色,邊界整齊清晰,部分斑片中央有“空白區”或“打孔區”,形成環狀病竈,內外邊緣清晰,孔區內皮膚似正常。
(3)中界型麻風:這類病變以多形性和多色性為特征。
(4)邊界樣瘤樣病變麻風:這類皮膚損害包括斑疹、丘疹、結節、斑塊和彌漫性浸潤。
(5)腫瘤型麻風:這類患者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通過淋巴和血液擴散到全身。
(6)未定型麻風:此型為麻風的早期表現,為原發性,未納入五級分類,性質不穩定,可消退或轉變為其他類型。
麻風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試驗方法及結果判定:將0.1 ml的生麻風註射入前臂屈曲處皮膚,形成直徑約6 ~ 8 mm的白色隆起,後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註射後48小時,結果顯示直徑大於20 mm的浸潤性紅斑為強陽性(++),15 ~ 20 mm為中度陽性(++),10 ~ 15 mm為弱陽性(+),直徑為5 ~ 10 mm。晚期反應:註射後21天,結果顯示患者註射部位出現紅色浸潤性結節和潰瘍 結節浸潤直徑大於5 mm為中度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 ~ 5 mm為弱陽性(+),結節輕度浸潤或3 mm以下為可疑(+),局部無反應為陰性(1)。
如何治療
1,化學藥品。
(1)氨基苯明礬(DDS)是首選。
(2)氯酚嗪(B633)不僅能抑制麻風桿菌,還能抵抗ⅱ型麻風反應。100-200mg/天,口服。
(3)利福平能迅速殺死麻風。
2.免疫療法。研究中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性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
麻風的病理變化
由於患者對麻風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有不同的組織反應。據此,麻風病病變分為以下兩種類型和兩類:
1.結核型麻風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麻風病人的70%。因其病理變化類似於結核性肉芽腫,故稱結核性麻風。這種類型的特點是患者細胞免疫力強,所以病竈局限,病竈內所含細菌很少甚至難以發現。病變發展緩慢,傳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膚和神經,很少侵犯內臟。
(1)皮膚:皮損多發生於面部、四肢、肩部、背部、臀部皮膚,呈邊界清楚、形狀不規則的斑疹或中心略凹陷、邊緣略隆起的丘疹。鏡下病竈為類似結核的肉芽腫,散在真皮淺層,有時病竈接觸表皮。肉芽腫主要由上皮樣細胞組成,偶見朗漢斯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圖1)。病竈中央鮮有幹酪樣壞死,抗酸染色壹般看不到抗酸菌。因為病變多圍繞真皮神經和皮膚附件,所以引起局部感覺減退和出汗。當病變消退後,局部僅殘留少量淋巴細胞或纖維化,最後炎癥細胞可完全消失。
圖1結核樣麻風病
真皮內有以上皮樣細胞為主的結節狀病變,其中可見朗漢斯細胞,看似結核結節,但中心無幹酪樣壞死。
(2)周圍神經:最常侵犯耳大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腓神經、脛神經,多伴有皮損。沒有皮膚病變的純神經性麻風很少見。顯微鏡下可見神經增粗、結核樣病變和淋巴細胞浸潤。與皮膚病變不同,神經結核性病變常出現幹酪樣壞死,可液化形成所謂的“神經膿腫”。當損傷愈合時,上皮樣細胞消失,損傷變得纖維化,並且神經的質地變得堅硬。神經病不僅引起淺表感覺障礙,還伴有運動和營養障礙。嚴重者出現鷹爪手(由於尺神經病變使手掌蚓狀肌麻痹,手指關節過度彎曲,掌指關節過度伸直所致)、腕下垂、足下垂、肌肉萎縮、足底潰瘍甚至足趾萎縮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下,已看不到上述肢體變化。
2.瘤型麻風約占麻風病人的20%。由於皮損常隆起於皮膚表面,故稱瘤型麻風。這種類型的特點是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乏,病竈內有大量麻風桿菌,傳染性強,除皮膚、神經外,常侵犯鼻粘膜、淋巴結、肝、脾、睪丸。病變迅速發展。
(1)皮膚:初期病變為紅色斑疹,後期發展為結節狀病變,結節邊界不清,可散在或聚集成團,常潰爛形成潰瘍。大多數發生在面部、四肢和背部。面部結節對稱,耳垂、鼻翼、眉弓上的皮膚結節改變臉型,形成leontina相。
顯微鏡下,病變是由大量泡沫細胞混合少量淋巴細胞組成的肉芽腫。泡沫細胞來源於巨噬細胞。麻風被吞噬後,麻風的脂質積聚在巨噬細胞的細胞質中,使後者呈泡沫狀。抗酸染色顯示泡沫細胞中含有大量麻風桿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謂的麻風球。病竈周圍有小血管和附屬物,隨著病竈的發展會融合成碎片,但在表皮和浸潤病竈之間有壹層無細胞浸潤區(圖2),這是結核性麻風所沒有的。由於麻風病患者的細胞免疫缺陷,病變中沒有上皮樣細胞,淋巴細胞也很少。治療後病變消退時,麻風桿菌數量減少,形態由桿狀變為顆粒狀,泡沫細胞減少或合並成空泡,纖維組織增生。最後病變消退,只留下疤痕。
圖2麻風伴腫瘤
表皮皺縮變薄,真皮內有泡沫細胞彌漫浸潤,與表皮之間隔著壹薄層無細胞浸潤區。
(2)周圍神經:受累神經也變粗。顯微鏡下,神經纖維間的神經束內有泡沫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細胞和雪旺細胞中檢測到大量的麻風桿菌。晚期神經纖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纖維性瘢痕。神經病的臨床表現與肺結核相似。
(3)粘膜:鼻、口、甚至喉、陰道的粘膜均可受累,尤其是鼻粘膜。
(4)器官:肝、脾、淋巴結、睪丸常受腫瘤麻風侵襲,可伴有肝、脾、淋巴結腫大。顯微鏡下,泡沫細胞浸潤。如果睪丸生精小管內有泡沫細胞浸潤,可使精液中含有麻風菌,並通過性交感染他人。
3.交界性麻風患者的免疫反應介於腫瘤型和結核型之間,病竈中同時存在腫瘤型和結核型病竈。由於不同患者的免疫反應不同,有時病竈更傾向於結核型或腫瘤型。腫瘤病竈內有泡沫細胞和麻風菌。
4.未定型麻風是麻風的早期改變,非特異性病變,僅在皮膚血管或小神經周圍有局竈性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不易發現麻風菌。大多數病例後來轉變為結核樣型。少數轉變成腫瘤類型。
1954為廣泛宣傳麻風病知識,消除人們對麻風病的誤解,改善麻風病人的生活條件,促進消除麻風病偉大事業的發展,造福人民,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將每年1月的最後壹個星期日定為“國際麻風病防治日”。希望提醒大眾麻風病患者,像對待其他壹般疾病壹樣對待。同時也使全社會尊重、關心、支持禁毒工作,理解禁毒是壹項偉大而文明的事業。
1.什麽是麻風病?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麻風病最早是由挪威學者韓森於1874年發現的,所以麻風病也被稱為麻風病。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是唯壹已知的傳染源。麻風病的潛伏期可長達數年,壹般為3至5年,有的甚至更長;麻風病分布在世界各地,登記患者最多的有25個國家。全球每年新發現患者約50萬人;目前全國只有5000多名患者,但治愈的殘疾患者卻多達1.2萬人。這些患者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廣東等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山區。
2.麻風桿菌:壹般小、直、強或兩端稍彎,長1至8微米,寬0.2至0.5微米。耐酸染色後可見棒狀、鼓錘狀、啞鈴狀、串珠狀、顆粒狀。染色完全的細菌壹般被認為是活菌,染色不完全的是死菌。麻風桿菌離開人體不易存活,所以培養至今未成功。麻風桿菌在0℃可存活2周,60℃以上立即死亡,壹般消毒即可殺滅。
3.麻風病的早期癥狀和主要體征是什麽?麻風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為便於描述,可分為三部分:
A.“原發性”損害是指麻風菌直接引起的各種皮膚病變和周圍神經損傷。皮膚損害可以是壹個或多個,通常比周圍正常皮膚淺,有時這些損害可以是紅色或銅色。常見的有斑狀診斷、丘狀診斷、斑塊、彌漫浸潤、結節和潰瘍。爪手、腕下垂、足下垂等神經損傷。多數麻風病變發生和發展緩慢,但以反應形式為首發癥狀者,因麻風病人免疫力不同,發病後臨床表現不同,也分為結核性麻風和交界性麻風。大部分皮損麻木無汗,少數有瘙癢或奇癢感。伴有感覺障礙:感覺障礙是麻風的典型特征,皮損可表現為體溫、疼痛等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
B.麻風抗原誘發的免疫反應性損傷是指麻風菌在體內死亡後會釋放抗原,誘發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如結節性紅斑、虹膜睫狀體炎、神經炎等。這些表現通常出現在皮膚和周圍神經損害之前,但有時可以更早出現,成為首發和突出表現,往往導致誤診。請註意皮膚和周圍神經的檢查。如有可疑,請轉介相關專科醫生診斷。
C.神經損傷主要見於外周神經幹,表現為皮膚感覺障礙,受損傷神經支配的肌肉無力。周圍神經損傷後的並發癥:如手腳麻木無汗,後期可出現皸裂、潰瘍甚至骨和組織吸收。以上表現可以相互重疊和交叉。壹般來說,病程越短,神經受損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防畸形具有重要意義。
4.麻風病是如何傳播的?目前,麻風菌在體外的存活情況和傳播途徑尚不十分清楚,但有證據表明,除直接和密切接觸外,呼吸道是麻風菌的重要傳播途徑。麻風病人會不會得病,取決於人體的天然免疫力。經科學證明,大多數健康人(95%-99%以上)對麻風病人有天然免疫力,即使感染麻風病人也不會發病,只有易感者才會發病。是壹種慢性傳染病,但是傳染性很強,不會遺傳。而且情侶之間很少會互相傳染。
5.懷疑自己得了麻風病怎麽辦?目前對麻風的分類如下:有或無細菌,但皮損5處以上者,屬於多菌型(MB);未發現細菌,皮損小於5片,屬於少菌型(PB)。如果懷疑自己的癥狀是麻風樣的,應盡快到當地皮膚科站或防疫站就診,不要怕醫,以免耽誤病情,失去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的機會。麻風病壹般不會致命,但會損害神經,且不可逆。如果耽誤了治療,會給自己留下終身殘疾!
6.麻風病能治愈嗎?麻風病是“不治之癥”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麻風病和其他慢性病壹樣,是可以完全治愈的。隨著科學的發展,治療麻風病的藥物越來越多。在20世紀40年代,氨苯碸在治療麻風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開發出了利福平、利福平、氯苯那嗪等多種藥物。現在聯合化療更有效。只要服藥壹周,體內的細菌就能殺死95%以上。只要妳堅持服藥,少菌型麻風可以服藥半年,多菌型麻風可以服藥兩年,麻風就會痊愈,妳就是壹個健康的人。聯合化療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機制不同的藥物治療麻風。對於聯合化療的效果,世界各地的麻風病專家和相關學者壹致認為是麻風病治療的最佳方案。聯合化療使用的藥物有利福平、氨苯碸、氯苯那嗪。
7.麻風病人需要隔離治療嗎?麻風病患者不應與其家庭和社會隔離,治療應在家中進行。服藥壹周後,患者基本會失去傳染性。在家治療的患者不僅可以和家人壹起生活,還可以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8.哪些醫療部門負責麻風病控制?當妳懷疑自己患有麻風病時,妳應該首先與當地的防麻風病機構取得聯系。在我國壹些情況不同的縣市,都有麻風病防治的專業組織(通常稱為皮膚病防治站或防麻站)。沒有專業機構的地區,可以聯系當地衛生防疫站或衛生局,基層衛生院可以聯系鄉鎮衛生院。妳也可以聯系各省的皮膚病研究所或者直接聯系我們協會。相信我們能給妳壹個滿意的答案!
9.麻風病的特征:
長期生瘡,不痛;紅斑和白斑、麻木和出汗;眉毛很細,看起來喝醉了;耳垂肥大,臉上有蟲子爬;皮膚幹燥,四肢麻木;四肢粗壯,疼痛難忍;虎口無皮,手指彎曲;腿變細,壹瘸壹拐;嘴歪眼翻,嘴角下垂;足底潰爛,長期不愈。如有上述癥狀,請到當地皮膚病研究所或防疫站慢性病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