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發現青蒿素。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藥研究任務,屠呦呦任科技組組長。1969年1月開始,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
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壹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壹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
青蒿素為壹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藥,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壹類新藥證書(86衛藥證字X-01號)。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
擴展資料:
198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第四屆瘧疾化療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上,屠呦呦就《青蒿素的化學研究》壹題作首位發言,引起與會代表極大的興趣,並認為“這壹新的發現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將為進壹步設計合成新藥指出方向”。
在這次報告中,屠呦呦提出應研發復方青蒿素以防止和延緩抗藥性出現的設想,但並未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中國開始自行研發復方藥物,開發出復方蒿甲醚等系列復方藥。2005年,醫學刊物《柳葉刀》發表文章,指出研究發現使用單方青蒿素的地區瘧原蟲對青蒿素敏感度下降。
這意味著瘧原蟲有開始出現抗藥性的可能,世衛組織開始全面禁止使用單方青蒿素,改用青蒿素的聯合療法(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ACT),並推薦多種聯合治療, 即每種方案包括青蒿素類化合物, 配以另1 種化學藥物。這說明當年中國科學家的預見是對的。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屠呦呦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