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為工廠,是壹種用於生產商品的大型工業建築。大多數工廠都有由大型機器或設備組成的生產線。在世界近代史上,指的是資本主義機器的大規模生產,即用機械化勞動代替體力勞動的資本主義工業場地。
18-19世紀,工業革命後,機器被廣泛應用於生產,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資本主義經濟最終以機械化大生產戰勝了封建經濟和小商品經濟,確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現代對工廠也叫“工廠”和“生產企業”。
原來的工廠(比如1771在英國殖民地建的工廠)沒有大型自動化機器。當時的工廠純粹是為了壹大群從事手工業(如紡織)的工人聚集在壹起進行生產。這種做法使過程更容易管理,原材料可以更有效地分配。
在1840左右的英國,主要生產機器的工廠基本上取代了手工工廠。
直到蒸汽機、自動織布機等機械發明後,機器生產的工廠才開始出現。機械和可更換零件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浪費。
美國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在20世紀初建立了大量的生產模式(生產線)。工廠的發展向前邁進了壹步。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每組工人只負責壹種產品生產的壹個工序。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為後來的消費時代奠定了基礎。
20世紀中後期,兩項新技術為工廠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它們首先在日本被發揚光大:
首先,運用統計學原理和方法實現產品質量管理。這項技術進壹步提高了生產的成本效率和產品質量。
另壹個是機器人的廣泛使用。計算機控制的機械能可以快速準確地執行壹些簡單的過程,有效地減少人為錯誤的影響。
很多人認為未來的工廠會有無人操作、高速原型制作、納米技術甚至零重力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