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知動物約有150萬種,
這些動物可分為兩大類:壹類是脊椎動物,體內有脊柱;另壹類是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脊柱。
2.生物的多樣性:1.物種的多樣性;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6、當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可以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來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模擬實驗。
7、各種鰭在運動中起輔助協調作用。
10、鰓不易從空氣中吸收氧氣,魚離開水後,鰓絲相互覆蓋,減少了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不能從空氣中獲得足夠的氧氣,因而缺氧而死。
18、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都屬於無脊椎動物。
20、水中的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它們之間形成了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到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和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到人類的生長發育和生活。
21.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1)比較幹燥;(2)晝夜溫差大;(3)在水中缺乏浮力;(4)有氣態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3.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屬於無脊椎動物。
24.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組成的動物叫環體動物。
230.趨熱動物比非趨熱動物高大,更適應環境,有利於正常的新陳代謝。
33、門齒--切斷食物 犬齒--撕裂食物 臼齒--磨碎食物
36、盲腸主要用來消化纖維,食草動物的盲腸發達。
39、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屬於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 4000 多種,除極少數種類外,都有體表有毛、胎生、哺乳等特點(其他特點:心臟有四個腔,呼吸用肺,體溫恒定,有恒溫器,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之分)
40、世界上的鳥類有 世界上有 9000 多種鳥類。
41.鳥的外形呈流線型,以減少飛行時的空氣阻力。
42、鳥的羽毛分為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翅膀呈扇形,能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便於扇風飛行。
5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壹類動物,已知種類有100多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足特化成跳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有翅,能飛翔。昆蟲是唯壹會飛的無脊椎動物。
53.翅膀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性:有利於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範圍和分布範圍,有利於尋找配偶、尋找合適的產卵場所。
55、昆蟲在節肢動物的分類中,節肢動物除了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相同的特征是:身體由很多體節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變態後,此後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兩棲動物。
57.動物的行為取決於它的身體結構。
60、人有206塊骨頭頭骨、胸骨、肋骨(不活動)軀幹骨(半活動)
四肢骨(活動)活動骨連接(關節)
61、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接)
62、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靈活)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關節囊。關節頭。關節腔關節軟骨。關節窩
63.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的作用,是骨骼圍繞其旋轉的點。
65.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9.骨骼肌在受到刺激時具有收縮的特性。
70.骨骼肌為什麽會移動骨頭:骨骼肌在神經的刺激下收縮時,會移動關節周圍的骨頭,因此身體就會移動。
71.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運動的。
72、人體有六百多塊骨骼肌,當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會被拉伸。
74、當然,運動不僅僅是由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給,所以它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6、動物的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從行為的獲得方式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壹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而學習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79、越高等的動物,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的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需要學習的行為就越多。
80、先天行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壹種生物只有先天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大自然淘汰。
81、對壹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壹旦錯過了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2、社會行為的特點: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壹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制度。
83.群體中根據個體的大小、強弱、健康和兇猛程度形成等級制度。
85.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可以用來傳遞信息。
86、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容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的攻擊,能有效地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命。
87、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壹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成為壹個統壹的整體。
88.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始終保持在壹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八十九、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對維持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2、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90、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昆蟲防治外,還有鳥類防治、真菌防治等。
9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保持在壹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93.利用生物作為 "生產車間 "來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叫做生物反應器。
94.
94、生物反應器的優點:可以節省建廠和購置儀器設備的費用,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汙染。
95、通過對生物的仔細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發明創造出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96、細菌或真菌繁殖形成肉眼可見的集合體,叫做菌落。
98.
<>98.細菌和真菌可以根據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大致區分出它們之間的不同種類。99.菌落通常是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101.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102.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壹定的條件。例如,它們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壹定的生存空間和有機物。
103.細菌和真菌無法在經過嚴格高溫黴菌處理的環境中生存。
105.所有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106.有些細菌以菌團或長鏈的形式相互連接,但它們也各自獨立生活。
108.營養分為自養型和異養型,細菌和真菌都是異養型,異養型又分為吸食型和寄生型。
110.酵母菌屬於單細胞真菌。黴菌、食用菌、大型真菌是多細胞真菌。
112.真菌的細胞中沒有葉綠體,有孢子。
113.酵母菌正在發芽。
114.青黴:孢子呈綠色,排列成掃帚狀。營養方式為異養。
115.曲黴:孢子多色,呈放射狀排列。營養方式為異營養。
116.導致食物發黴的真菌是黴菌。
118.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疾病(3)與動物****。
119.大多數細菌和真菌都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120.在物質的自然循環中,細菌和真菌把動植物的殘骸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有能力被植物吸收和利用,植物再制造有機物。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質的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22.***生活在壹起,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壹旦分開,都不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生。(壹旦分開,它們又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survival)
123.寄生(通常有害);****survival(互利)。
125.發酵:微生物的無氧呼吸(也叫呼吸作用)
127.有些真菌能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這些物質被稱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學家還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把其他生物的某些基因轉移到某些細菌體內,只有這些細菌才能生產藥物(把細菌用作生物反應器)。
129.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了抗生素。
130.生物分類的意義: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使各個物種在生物分類中的位置壹目了然,也進壹步明確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131.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態結構、內部結構、生理功能)將生物劃分為種、屬等不同層次。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實和種子常被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137.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樣性,外在形式是物種的多樣性。
140.生態系統的多重性被破壞,會導致生物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142.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有:(1)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2)掠奪性開發;(3)環境汙染;(4)生物入侵。
143.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護法》。(每部法律前面都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
144.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分為:原地保護和圍封保護。
146.珙桐屬於被子植物。銀杉屬於裸子植物
第十五章 動物的運動
1.動物的運動:對動物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繁衍很重要。
動物的生活環境大致可分為:水、陸、空三大類,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其運動方式、生活方式與環境的適應現象不同。
水生動物介紹有:草蜻蛉、水母、烏賊、青蛙等。魚類主要靠尾巴和軀幹前進。
水:動物的主要運動方式:遊(遊泳)
陸:爬、走、跑、跳
爬:如蝸牛、馬陸、蛇(特點:四肢不能把身體撐起來)
走:如貓、夠、象、馬。請記住:行走並不是人類獨有的運動方式(會走就會跑)。
跳躍(特征:後肢更發達),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飛行類動物:鳥類、昆蟲和蝙蝠(借助翼膜飛行)等
註意:飛行並不是鳥類特有的運動方式。
鳥類飛行的基本方式有:展翅飛翔和滑翔(節省體力的壹種方式)(壹對翅膀)
昆蟲壹般是兩對翅膀(飛行)(三對足--爬行,有的後肢發達,如蝗蟲、蟋蟀,還能跳躍;
有的幼蟲在水中時還能遊泳)
2、動物運動方式的形成: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接和骨架三部分組成。系統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神經系統與其他系統共同調節)
▲ 運動系統起著支持、保護和運動的作用。
▲骨結構: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
▲骨膜包含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等、
▲骨質包括致密骨和疏松骨
致密骨:位於骨幹外周的骨組織,致密堅硬,有高密度和低密度之分。
骨基質:位於骨幹外周的骨組織,致密堅硬,呈白色,抗壓能力強;
松骨:位於骨幹內側和骺端的骨組織,呈蜂窩狀(終生保持紅色骨髓),顏色為紅色。
▲ 骨髓:
骨髓腔中的骨髓和骨松質基質中的骨髓在幼年期均為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中的紅骨髓被脂肪所代替,稱為黃骨髓,暫時失去造血功能,在壹定條件下可以恢復;
骨松質基質中的紅骨髓,終生具有造血功能。
▲骨骼的生長包括兩個方面:長和粗。
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與骨的生長、粗化和骨折修復有關;骨骺軟骨層的細胞與骨的生長有關。
&人體中約99%的鈣以骨鹽的形式沈積在骨組織中,骨骼是人體最大的 "鈣庫"。
▲骨的成分和性質
周期 有機 無機 骨的性質
兒童和青少年多於1/3少於2/3有彈性,硬度大,不易骨折,易變形
成人約1/3約2/3硬而有彈性
老年人多於1/3多於2/3有彈性、
骨中的有機骨,彈性大於2/3,易骨折
骨中的有機骨,彈性大於2/3,易骨折
骨中的主要有機物質是骨保護素,它使骨有彈性。
▲ 關節的結構:(結合圖形記憶)
關節頭
關節面 覆蓋壹層關節軟骨。
關節窩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
關節腔:內含滑液,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使關節靈活的結構特征:關節面覆蓋著壹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可緩沖振動,減少運動時的摩擦。關節腔內的滑液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使關節堅固的結構特征:關節頭和關節窩由結締組織構成的關節囊包圍,並由韌帶加固。
▲每塊骨骼肌都是壹個器官,由肌腱和肌腹兩部分組成。
肌腱:由結締組織構成,與鄰近的骨骼相連。
肌腹:屬於肌肉組織,是骨骼肌收縮的部位,內有血管和神經
▲骨骼:
人體有206塊骨頭,全身的骨頭由骨關節構成骨架
▲肢體運動:
它是以骨為杠桿,以關節為支點,以骨骼肌的收縮為動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縮拉動關節周圍的骨骼產生運動,這壹過程受神經系統支配。
骨骼肌大多附著在關節周圍,壹個動作通常由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
屈和伸都是由兩個以上的肌肉群協調完成的。
記住特殊情況:
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手臂上舉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收縮;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 運動消耗的能量來自肌肉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第十六章 動物的行為
1.動物行為:動物體在內外刺激下產生的活動表現。如動物的動作、鳴叫、身體姿勢或顏色的變化等
動物行為:受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經過長期進化(自然選擇)逐漸形成。
根據動物行為的發生,動物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最簡單的學習行為是習慣行為(烏鴉看到稻草人前後的行為變化)。
2.根據動物行為的功能,動物行為可分為攝食行為、領域行為、攻擊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和群體行為。(會舉例,會區分)
註意:攻擊行為和防禦行為的本質區別在於:是否是同壹種類的動物。
記住:動物的行為有利於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
特別要記住群體行為(判斷壹群動物是否是群體:群體中是否有首領,群體中是否有分工)
▲判斷群體行為是否是群體行為,要看它的行為是否是為群體服務的,如工蜂 "群起而攻之 "就個體而言是壹種防禦行為,但就群體而言,它是壹種防禦行為。
2、"群起而攻之 "是壹種防禦行為,而 "群起而攻之 "則是壹種防禦行為。"群起而攻之 "是壹種防禦行為,而 "群起而攻之 "則是壹種防禦行為。
3、研究動物行為: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懂得區分)
了解做壹些實驗驗證某個問題時的步驟:
根據假設提出問題(假設)------,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做好記錄------,通過推理總結結論。
然後,為了減少偶然性,壹般會設立對照組。
▲動物行為學研究案例:
法布爾對昆蟲的研究(觀察法為主)(法國昆蟲學家)
弗裏施對蜜蜂色覺的研究(實驗法)(奧地利李動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傑出學者)
-----,通過色卡驗證了蜜蜂的色覺。
丁伯根對銀鷗雛鳥覓食行為的研究(英國出生的荷蘭動物學家)
勞倫斯對小雁學習行為的研究(奧地利學者,"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
▲觀察法與實驗法的本質區別:研究對象(動物)是否 Apply外界影響。
聯系:實驗法是以觀察法為基礎的,離不開觀察法。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動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動物約有150多萬種。中國有脊椎動物6300多種,占世界脊椎動物種類的14%。
1、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進生物圈的物質循環(會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故稱為消費者)
B 對植物的積極作用:幫助植物傳播花粉,使植物順利受精,促進植物的生長和繁殖
C 維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生態平衡:在壹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及其各自的比例始終保持在壹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食物鏈和食物網:在壹定的自然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各種生物的獵物與被獵物之間復雜的營養聯系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物之間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各種生物的種群數量趨於平衡,從而促進生物的協調發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動物都與其所處的環境相互作用。動物不僅能適應環境,從環境中獲得生命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
2、我國的動物資源:
我國有許多特有的珍稀動物:哺乳動物--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白唇鹿、白化豚。鳥類--白鷴、黑頸鶴。爬行動物--揚子鱷。兩棲類--大鯢。魚類--白鱘、中華鱘。
大熊貓--哺乳動物,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僅分布於中國四川、甘肅、陜西等省。四川省已建立臥龍自然保護區;
扭角羚--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僅分布於四川、甘肅、陜西和西藏。
褐馬雞--國家壹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呂梁山脈和河北西北部等山區。
揚子鱷是壹種古老的爬行動物,被稱為 "活化石"。
& 動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其中,遺傳多樣性是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棲息地。
保護動物多樣性需要從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面制定保護戰略,采取保護措施。最根本的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 動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包括:就地保護、簡易保護、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護是主要措施,易地保護是輔助措施;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自然保護綱要》
▲ 就地保護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