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服藥,順理成章。但用藥必須合理,才能產生療效。目前,在實際生活中仍有部分人對用藥存在壹些模糊認識,需要糾正。
1.多多益善。有人認為藥少不能治病。殊不知,“是藥三分毒”。尤其是幾種藥品同時並用,往往由於配伍禁忌而產生不良後果。據統計,同時服用五種以上的藥物較之五種以下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1.5倍。這壹點對於中老年人而言更值得重視,因為中老年人肝腎等器官功能減退,對藥物代謝速度減慢,解毒作用減弱,如用藥種類過多,很易引起中毒。壹般原則是,治療用藥時應針對重點,兼顧其他,而品種宜少不宜多,最好不超過3~4種。如有特殊需要,也要在醫生指導下增添,不可自作主張。
2.價昂貴的好。這種看法不全面,藥品的療效與價格的高低並不成比例。“好藥”的主要標準是能治病,也就是說它所發揮的藥理作用能夠對癥;而藥價的高低則取決於多種因素,諸如:藥源是否充足,原料是否昂貴,制作工藝是否復雜等等,與療效並無直接關系。
3.迷信進口新藥。有人認為進口藥總比國產藥療效好,這是壹種片面的觀點。相反,有些進口藥因說明書寫不清楚,不詳細,加上臨床使用經驗不足,資料不多。結果進口藥除價格明顯高於國產藥外,效果並不明顯,無優勢可言。
4.中藥“保險”。壹般說來,中藥的作用比較平穩,副作用相對較小,但並非絕無毒副作用。有壹些中藥本身就具有某種毒性,如全蠍、蜈蚣、蟾酥等,不可擅自服用,更不可過量服用,譬如六神丸,可說是家喻戶曉的清熱解毒藥,但由於它含有蟾酥,服用不當可引起流涎、惡心、嘔吐、腹瀉、頭痛,甚至休克,再如人們十分熟悉的牛黃解毒片,如用之過量也會產生水瀉,損傷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