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節奏的加快,手機、電視、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普及,視疲勞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而有不少人表示,眼睛幹澀、脹痛等癥狀,很難通過滴眼藥水或按摩眼睛來緩解。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就要註意了,很可能是肝腎出了問題,多與肝腎陰虛有關。
發表在《中華中醫眼科雜誌》上的壹項研究顯示,在納入調查的4756例病例中,肝腎陰虛的病例以眼睛幹澀、視物不清等眼疲勞癥狀最為常見,約占44.39%。
祖國醫學對幹眼癥的發病機理有著深刻的認識。中醫臨床實踐中將幹眼癥歸為 "目倦""肝勞 "範疇,認為眼睛與臟腑經絡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眼睛之所以能辨別視物的顏色,完全依賴於臟腑氣血的供應,如果臟腑陰陽氣血偏勝偏衰,都可能影響到眼睛而導致眼病。
而肝血、腎精、視疲勞與肝腎臟腑的關系最為密切,故《黃帝內經》也說:"肝血又能見...... 腎精,精足則能上滋於目"。
因此,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被視為濡養眼睛的主要器官,淚液為肝外之液,即 "肝藏血可運於目,則淚出",肝腎同源,二者不足,則淚液無源,五臟陰精不能得到滋養;腎為水臟,蘊藏陰陽,主收藏主津,肝為剛臟,內藏精氣,肝為剛臟,主收藏主津!肝為剛臟,內含相火,主升發之主動,若陰不制陽,水不涵木,則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津液輸布不常,目失所養,從而導致 "水燥 "之病。
這就好比壹塊土地,無論是多澆水還是多施肥,都會影響莊稼的生長。正如《聖濟總錄》所指出的:"腎藏精,肝藏血,人之精血和盛,則肝腎充盈,上榮耳目,故耳目聽視不衰;若精血虧損,兩臟不足,則神水不清,看視乏力,以致目暗"。
臨床上,這類患者常有兩目幹澀,視物不清,視力不耐久,或伴有口幹津少、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等癥狀。,這是陰津虧損的表現,故治療需同補肝腎、滋陰潛陽,並註意補脾、補肺,使津液的生發、輸布正常。
《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是視疲勞的原因,其虛以肝腎不足為主。
肝腎不足者,宜補益肝腎,滋陰潤燥。補益肝腎之法在眼科疾病中應用較多,《中國醫藥導報》指出,眼病患者大多處於疾病後期,久病傷陰,多年老體衰勞瞻憊視,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對於疾病後期以及慢性反復發作的疾病,中醫辨證論治往往比西醫更有優勢。
根據 "肝腎同治 "的原則,臨床常用菊花地黃湯補腎養肝、清肝明目。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杞菊地黃湯對幹眼癥或視疲勞患者有很好的療效,該方能促進淚液分泌,促進角膜上皮修復,減輕主觀癥狀,還能改善瞼板腺功能障礙性幹眼癥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
需要註意的是,若脾腎陽虛或寒濕等證見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胖、邊有齒痕者,即使眼睛幹澀,也不宜用本方。
例如,壹位38歲的男性患者,因壹年前加班看電腦後,出現眼睛幹澀不適、畏光、灼熱感,曾在眼科予以滴眼藥水等藥物治療,癥狀未緩解,後又反復發作。就診時癥狀為眼睛幹澀、灼熱感、畏光、眼脹,不能長時間(約0.5h)註視電子屏幕,眼睛喜按;四肢發涼,易疲勞,喜安靜,心悸,勞累後明顯。面部痤瘡,紅腫熱痛,或伴有膿液,與飲食辛辣有關,口黏口臭。舌質淡,苔白稍厚。
本例患者的眼睛幹澀等癥狀,並非肝腎陰虛所致。其中,四肢發涼提示血虛寒凝,不能濡養四肢末梢;面部出現痤瘡、紅腫熱痛,或伴有膿涕、口粘口臭為濕熱內蘊的現象。結合眼睛幹澀等癥狀,實際辨證為肝經風、寒、濕、熱,加之肝血虧虛。故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以養血祛寒、清利濕熱為治法。
以上表述的相關內容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以點擊我的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