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青銅器要如何清理保養
夏季 雨水 較多,青銅器如果裸漏在空氣下,容易被空氣中水分子所腐蝕,從而變色,保留青銅器原有的物質成分變得十分重要。壹般的青銅器外表層都會有覆蓋物。如何去除這些覆蓋層呢?
先用蒸餾水將銹蝕的青銅器沖洗幹凈,主要針對表面的泥土、油汙以及壹些有機粘連物。要註意的是,壹些比較特殊的器物,往往會附帶有其特殊用途導致的壹些有機物粘連,最常見的莫過於銅鏡上面經常見到的?布紋?,其實就是銅鏡使用過程中往往是用布包裹起來的,布雖然腐蝕殆盡,但由於它的存在,使得銹蝕過程中留下了壹些信息。對於這些壹般是應該予以保留才對,對於附帶有 彩繪 的更需要特殊對待。
2.對粉狀銹蝕區域采用Ag2O局部封護處理,操作是先用機械方法將產生粉狀銹的病源?灰白色蠟狀物的氯化亞銅剔除,直到看見金屬銅為止。用丙酮將腐蝕區域擦洗幹凈,然後將氧化銀用分析純的乙醇調成糊狀物填充於剔除了氯化亞銅的部位,使未剔除幹凈的氯化亞銅與氧化銀接觸並反應,形成角銀膜從而阻止氯離子的腐蝕作用,使銅趨於穩定;需要說明的壹點就是,如果這件青銅器最精美的部分,諸如紋飾、銘文所處區域不幸出現了粉狀銹,絕對不能直接剔除,需加以變通。
3.用3%苯駢三氮唑(BTA)的乙醇溶液於60℃恒溫槽中進行減壓滲透處理,使BTA充分滲入青銅器的銹蝕層內。
4.最後用含有BTA的聚乙烯醇縮丁醛的乙醇溶液做表面封護。
經過這樣處理後的商代青銅器樣品,在相對濕度100%室溫條件下,放置4年未發現粉狀銹的再產生,又在相對濕度95%-100%,溫度50℃條件下試驗200小時以上仍未發現任何銹蝕物的生成。
由於這個方法對於多數人而言比較麻煩,故而不推薦私人在家使用,建議需要做保護處理最好還是借助專業的保護單位。而日常存放青銅器的時候,務必註意要防潮,特別要提醒壹句,千萬不要用自來水擦拭,因為自來水中加有次氯酸鈣,次氯酸鈣不穩定,很容易產生氯離子,壹旦把氯離子帶到青銅器上,後患無窮。
銅制品應該放在幹燥的地方,不可接觸的 物品 除了酸性物質之外,還有鹽水等壹類的雜質,銅受高溫後暴露在空氣中會變烏,這些都需要註意。
青銅器的 歷史 發展
第壹階段
宋元明時期:自宋代金石學興起以後,古代青銅器成為研究資料與藝術欣賞品,公私競相 收藏 ,遂使青銅器具有了較高的經濟價值。因此,從宋代起商人就開始作偽。宋代的偽品已見於宋代的青銅器著錄書中。
第二階段
清初至嘉慶時期:由於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統治者的提倡,金石學有了新的發展,作偽也興盛起來。此時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銅器圖錄作偽。特點是整器皆偽,即銘偽者器亦偽,作偽技術水平低,易於辨識。
第三階段
道光時期至清末:壹方面由於金石學者重視銘文,另壹方面作偽器費力而易辨,因此,這時期商人大多轉而在真器上摹刻偽銘以牟利。另外,自1840年 鴉片戰爭 以後 ,尤其是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侵略者大肆掠奪中國文物,刺激作偽有了很大發展,偽器大量出口。外國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青銅器中就有不少偽品。第四階段,中華民國初期。由於 政治 腐敗,軍閥混戰,不僅各地盜墓之風大盛,而且作偽之風更熾。上海、蘇州、北京、西安、濰縣等地是作偽的中心,有許多作偽的高手。這時由於西方科學技術傳入,商人運用新技術作偽,使作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用真銘的拓本照相制版、然後用 化學 藥品腐蝕的方法制作偽銘,比過去鑄或刻的偽銘要逼真得多。用化學腐蝕法偽造的,與真銘頗為近似,非仔細辨識不能識其偽。同時由於外國人喜歡新奇的器形與花紋,也使偽作新奇器形與花紋興盛起來。此時著錄青銅器的書中每每混有大量的偽器。
從作偽的歷史可以總結出偽器的基本情況是:
①全器皆偽。例如晉侯平戎盤,約為乾隆年間偽作,原藏北京怡王府,1870年流入英國,現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腹外上飾乳丁紋,下飾獸面紋,雙耳不倫不類,圈足系焊接,偽作明顯。盤內有銘文23行550字,是已知偽器中銘文最長的。內容仿《尚書》及《左傳》,字體仿《散氏盤》及《石鼓文》, 書法 拙劣,壹望而知其偽。
②器物的壹部分為偽作。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壹件商代獸面紋斝,器真,但在流的口部偽加壹個流,畫蛇添足。
③拼湊真器殘片作成偽器。例如《西清古鑒》著錄的蟠夔鼎11,系用鬲的上半部下加三足而成,似是而非。
④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壹是銘文全偽。或用刀鏨刻而成,或用化學藥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壹真器銘,或拼湊,乃至隨意杜撰。二是在真銘之外,加刻偽銘 。例如現藏於鎮江金山公園的?遂啟鼎?曾著錄於《敬吾心室彜器款識》上32 ,原來僅有9個字,後來在其前後偽刻了124個字,使銘文增至133字。
⑤銘真器偽。例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陳侯午敦,原器早年被火燒毀,僅余底部銘文殘片,後經商人將殘片嵌入偽器之中,制成壹個銘真而器偽的陳侯午敦。
⑥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紋少的青銅器上偽刻花紋。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西周鳥紋尊,原僅肩部有壹條鳥紋帶,後在其上下偽刻蕉葉紋及鳥紋。還有的在原有的花紋上加嵌綠松石等。
商代青銅器鼎的用途
1.做飯的炊具。鼎,最初是很普通的,只是個烹飪的東東,和現在的鍋差不多。許慎在《說文解字》裏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鼎的三條腿便是竈口和支架,腹下燒火,用來燉煮和盛放魚肉。?鼎鐺玉石?鐘鳴鼎食?等 成語 就說明了古代貴族生活的奢侈。那時的王公大臣喜歡吃肉,經常用鼎煮,不同種類的肉放在大小不壹的鼎裏,煮熟後直接吃,古籍中的?列鼎而食?,那場面也真夠壯觀的。
2.專門用於祭祀或典禮,是身份的象征。
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壹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壹種重要禮器,普通人很難享用到。因為鑄造的成本高,也是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征。妳是什麽身份就看妳家有幾口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壹鼎?,這是周朝定的 禮儀 制度。
3.被視為傳國重器。
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 傳說 ,鼎就從壹般的炊具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歷史上有?問鼎?的 典故 ,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 清明 ,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 天下 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問鼎中原?問鼎三甲?直接說明了鼎對於國家的重要。
我國的 傳統文化 博大精深,區區壹鼎就有這麽多的學問。吾生有涯而知無涯,幹壹碗知識湯,我們做朋友圈裏最牢靠的夥伴吧!
猜妳喜歡:
1. 2017年青銅器收藏價值
2. 中國青銅器圖片及介紹
3.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
4. 夏朝青銅器介紹
5. 商朝青銅器的特點
6. 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