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年有9000多人死於肺癌,居十大癌癥死因之首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臺灣每年有9000多人死於肺癌,平均每天有25人死亡,居十大癌癥死因之首。值得慶幸的是,肺癌的藥物治療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臺灣,約有1/3的肺癌患者攜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為了突破以往治療後可能出現的耐藥性和惡化的瓶頸,新的治療理念是將第壹代靶向藥物與現有的抗血管生成方法相結合,有助於延長生存期。
46歲的陳女士經常鍛煉身體,不吸煙,5年前因打鼾就醫,意外發現左肺1.8厘米、右肺1.3厘米的腫瘤,被診斷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肺腺癌晚期。後來,她積極配合醫生進行了近4年的雙靶向治療,突破了過去壹線治療1年左右就出現耐藥的瓶頸,現在病情穩定,還能從事自己喜歡的手工藝工作。
臺灣1/3肺癌患者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第壹代、第二代靶向藥物怕耐藥
臺灣肺癌協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指出,臺灣每年有超過1.3萬人罹患肺癌,癌細胞中存在大量突變、插入或缺失的基因,只要針對突變基因使用正確的靶向治療,就能控制病情。針對這些突變基因使用正確的靶向治療,可以使腫瘤得到控制。肺腺癌患者的主要驅動基因突變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和無性淋巴瘤激酶(ALK)。據估計,臺灣約有1/3的肺癌患者存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約55%的肺腺癌患者存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
治療肺癌的方法有很多。早期肺癌(1、2或3期)可通過手術或放射治療。據統計,只有約30%的患者能夠在第壹時間接受手術治療。對於全身多處轉移(如第四期晚期肺癌)且不適合手術的患者,除了傳統的化療和放療外,目前還有多種靶向藥物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療。除了傳統的化療和放療,目前還有多種靶向藥物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酶抑制劑(TKIs)是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應用最廣泛的靶向治療藥物。
目前,第壹代和第二代TKIs已被醫保批準用於治療晚期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的肺腺癌,這極大地提高了晚期肺癌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