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過去20年什麽驅動飼料行業發展

過去20年什麽驅動飼料行業發展

中國飼料工業,是隨著改革開放的興起而興起,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而壯大。30年的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創業起步階段、快速發展階段、整合提升階段。

1、創業起步階段

1978年 ~

1984年,是我國飼料工業的創業起步階段。我國壹向以農業文明著稱於世,飼養業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長期以來,飼養業處於分散的家庭副業的地位,農民利用業余時間,壹把菜、壹瓢糠地飼養,規模小、商品率很低。這種自然經濟下的生產方式,沒有對飼料工業的要求。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農業發展,糧食產量提高,養殖業的商品率有所提高,出現了壹些飼養專業戶和兼業戶。與此相適應,零星地出現了壹些飼料車間和飼料加工廠。但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嚴重束縛,生產力水平很低。八億農民搞飯吃,壹億多人不得溫飽,顧不上搞飼料工業,也沒有條件搞飼料工業。

中國***產黨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連年豐收,城鄉經濟建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人民在吃飽了的基礎上,自然要求吃好,不但要求吃米面,還要求吃上雞、魚、肉、蛋、奶。要滿足廣大群眾改善膳食結構的要求,必須大力發展現代化的養殖業,從而要求大力發展現代化的飼料工業。

正是在這關鍵的時刻,1982年9月,中國***產黨十二次代表大會發出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偉大號召,提出了力爭到20世紀末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宏偉目標,並確定發展農業是實現這壹宏偉目標的戰略重點之壹。這樣,發展飼料工業就被確定為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值翻番的重大戰略措施。

鄧小平同誌高瞻遠矚,大力倡導發展飼料工業,十二大以後,多次發表重要談話。1982年10月,鄧小平同誌在同國家計委負責同誌談話時指出:“要搞飼料工業,這也是壹個行業。搞種子、飼料,除了需要努力運用和發展有關的科學技術外,還要有很好的組織工作。”1983年1月,鄧小平同誌對國家計委、經委等領導同誌談農業發展規劃時,又明確指出:“農業翻番主要靠多種經營,最直接的措施有兩條:壹是飼養業,二是林果業。大、中城市郊區要大力發展牛、羊、雞、魚飼養業,國家給予幫助。要供給優良的品種、供給飼料。全國都要註意搞飼料加工,要搞幾百個現代化的飼料加工廠。飼料要作為工業來辦,這是個很大的行業。”

為了實現十二大提出的戰略目標,國務院對發展飼料工業及時作了部署。1982年12月,在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關於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壹批畜禽良種場、飼養場和飼料加工廠。1983年,在六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強調:積極發展飼料工業,大幅度提高配合飼料產量。1983年2

月,國務院辦公廳批準了國家計委《關於發展我國飼料工業的報告》,強調了飼料工業是發展飼養業的基礎,必須迅速建立和發展飼料加工業。1983年8月6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飼料工業作為新興產業來抓,部署國家經委起草全國飼料工業發展綱要。1984年5月8日,國務院第33次常務會審查通過了《1984 ~

2000年全國飼料工業發展綱要(試行草案)》(簡稱《綱要》),並於12月26日正式頒布。從此,飼料工業建設正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序列。

2、快速發展階段

1985年 ~

2000年,我國飼料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飼料工業發展的事實證明,《綱要》是壹個很好的指導性文件,是壹個科學的文件。它提出的指導方針、發展目標、政策措施,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正是在這個文件的指導下,在以後的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飼料工業持續、迅速、健康地發展。

根據我國當時財力、物力有限的實際情況,《綱要》提出:實現總目標的過程,要分兩步走,1990年前,主要是打好基礎,創造條件,逐步建成初具規模的飼料工業體系;後10年,健全飼料工業體系,使飼料工業進入壹個新的振興時期。

事實上,我國飼料工業發展之好之快,大大突破了《綱要》的規劃。到1990年底,全國已建成時產1噸以上的飼料加工企業6045家,其中時產5噸以上的

551家,形成年雙班生產能力6090萬噸,配合飼料、預混合飼料總產量達到3200萬噸。品種逐步走向系列化,各種動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飼料都能生產。飼料添加劑工業開始起步。飼料機械制造工業有了良好的基礎,能生產不同產品的成套系列設備。飼料科研與教育業有了相當的發展。

以後的10年,我國飼料工業繼續快速發展。1991年,全國配合飼料產量達到3494萬噸,居世界第二位,壹躍成為飼料生產大國。到1999年,基本建成了完整的飼料工業體系,時產5噸和5噸以上的飼料加工廠有1937家。飼料產品總產量6871萬噸,配合飼料產量5552萬噸,濃縮飼料1096萬噸,添加劑預混合飼料223萬噸,飼料加工業產值1855億元,在全國統計的38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16位。添加劑中維生素、氨基酸等產品基本能自給,礦物質飼料也基本實現自給。機械制造企業發展到270多家,其中骨幹企業60多家,粉碎機、混合機、制粒機、電控設備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全國飼料標準體系已初步建立起來。科研成果的推廣、職業技能的培訓和鑒定,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3、整合提升階段

新世紀到來,我國飼料工業進入整合提升階段。我國飼料工業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進入了整合提升階段。在新階段,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任務。

從國內市場來看,對飼料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年的大發展,我們有了壹個很大的攤子,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加上近幾年原料漲價,成本上升,因而利潤滑坡,企業壓力增大,中小企業生存艱難。同時,隨著城鄉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不斷豐富,對養殖產品及至對飼料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質量、高品質、高安全。

從國際市場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我們有了更多地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國際跨國公司也將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市場競爭的深度、廣度、烈度,都大大超過以往,企業的兼並、重組隨之大大加快。

要適應新的形勢,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我國飼料工業必須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布局,轉變發展方式,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為主轉變,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為主轉變,從粗放經營向科學發展轉變,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保持發展的協調性、全面性和可持續性。1999年5月29日,國務院頒布《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從此我國飼料管理全面進入法制化軌道。為貫徹《條例》,農業部先後出臺了6項配套管理制度和10項行政許可及規範性文件;全面實施飼料安全工程,在繼續扶持發展的同時,強化企業管理,強化飼料產品質量的監管,維護了飼料產品市場秩序,企業質量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同時,行業開展自律,講究信譽,公平競爭。飼料工業進入了依法治飼、依法興飼的新階段。

30年來,我國飼料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總產量連續三年突破億噸。我們用了20幾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經濟發達國家百年的路程,這是我國人民創造的壹個奇跡。

1、飼料產量快速增長

從1980年到2007年,飼料產品產量由110萬噸增加到12331萬噸,27年增長112.1倍,年遞增率為19.1

%。從1990年到2007年,飼料工業產值由1119億元增長到3335億元。

隨著養殖業結構的調整,飼料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日趨合理。2007年,在全國配合飼料中,肉禽料比重最大,達到了34 %;反芻料比重最小,是4

%;豬料、蛋禽料和水產料分別占26 %、20 %和14 %;其他料2 %。飼料產品結構和養殖業的結合度更加緊密。

2、飼料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飼料質量安全是保障養殖產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第壹道關口。我國各級政府不斷加強對飼料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企業也付出極大努力,促進了我國飼料產品的穩步提高,質量安全狀況不斷改善。1987年,第壹次全國抽查飼料產品質量樣品合格率僅為20

%;2006年達到93.8 %;2001年以來,全國配合飼料質量合格率壹直保持在90 %以上,高品質的飼料產品已成為主流。

自2001年開始,農業部組織開展的飼料質量監督例行檢測和飼料中違禁藥品監測結果顯示,飼料和畜產品中違禁藥物檢出率逐年下降,從2001年的3.83

%下降到2007年的0.67 %。

3、飼料添加劑從進口國變為出口國

飼料添加劑工業是飼料工業發展水平的壹個重要標誌。20世紀80年代,國產飼料添加劑品種少、產量低、質量也較差,飼料添加劑基本上依靠進口。進入新世紀以來,飼料添加劑工業有了長足發展。品種大幅度增加,產量快速增長,徹底改變了依賴進口的局面,許多產品還進入國際市場。氯化膽堿、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C等飼料添加劑已占國際市場30

% ~ 50

%。以賴氨酸為例,1999年產量為9327噸,2006年達到50.2萬噸,7年增長53.8倍,並從2001年開始出口,2005年第壹次實現出口量(6.5萬噸)大於進口量(5.4萬噸)。目前,國產賴氨酸市場占有率為94

%。

4、飼料機械工業技術和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飼料機械已有零星生產。但作為壹個專業化的機械制造業,則是在改革開放後逐步發展起來的,特別是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生產幾十個系列200多種產品,不僅可以滿足國內飼料生產的需要,而且遠銷國際市場。包括成套設備在內的飼料機械產品出口到東南亞、新西蘭、俄羅斯和非洲等國家和地區。

5、飼料資源開發利用成效顯著

各種飼料原料資源開發率不斷提高,產量穩定增長,除蛋白質原料外,大部分產品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國飼料工業的需要。2007年,全國豆粕產量為2740萬噸、菜籽粕733萬噸、棉籽粕510萬噸、魚粉49萬噸、肉骨粉42萬噸。

 6、飼料企業發展迅猛,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1990年,全國飼料加工企業14010家,其中,時產5噸以上的企業551家,不到4

%;2007年,全國飼料加工企業15376家,其中,時產5噸以上的企業4415家,占22

%。進入新世紀以來,企業集團化和兼並聯合趨勢加快。2007年,年產10萬噸以上的企業157家,全國排名前10位的飼料企業集團的飼料產量337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7

%。

飼料行業企業的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從1992年到2007年,私營企業數量從624家增加到8417家,15年間增長了13.48倍,成為飼料生產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飼料行業是最早引進外資的行業之壹,從1979年興辦第壹個中外合資飼料企業,到2007年,三資企業已發展到237家。

為提高產品質量,飼料行業企業不斷加強管理。目前,已有800多家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HACCP認證、中國飼料產品認證。2006年,15家飼料企業的16個產品首次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2007年,又有13家企業的13個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隨著資本市場的發育,我國壹些飼料企業也相繼進入資本市場,目前已有10余家企業上市。

7、科技教育與技術推廣不斷發展

“六五”至“十五”期間,國家投資1.95億元用於飼料行業科技攻關,獲得豐碩成果。1990 ~

1999年,取得科研成果90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2項,國際先進水平的25項,獲國際專利16項,60

%的研究成果得到轉化應用。隨著飼料科技成果的應用,配合飼料轉化率大幅度提高,飼料對養殖業的科技貢獻率達到50

%以上。截至目前,全國有四所大學設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國家二級學科,61所大中專院校設置了與飼料相關的專業,設立了45個碩士、15個博士授予點。

20多年來,***培養了具有大專學歷的專業人才4萬人,碩士、博士470多人。同時,國家扶持建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農業部飼料工業中心、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動物營養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飼料科研、推廣機構,發揮了飼料科技進步的帶頭作用。

8、飼料質量監測體系不斷加強

經過近30年的建設,全國飼料質量監測體系基本建成。至2007年底,全國建成1個國家飼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部級飼料質檢中心11個(沈陽、西安、濟南、成都、呼和浩特、廣州、南寧、南京、南昌、昆明、烏魯木齊)和32個省級飼料監察(檢測)所,73個地市級,315個縣級飼料質檢站。壹個以國家級飼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龍頭,部級質檢中心和省級飼料監測機構為骨幹,地、市、縣級飼料質檢站為網絡的飼料監測體系已經形成。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檢測手段基本具備,檢測水平大大提高。各級飼料監測機構按照國家和各級政府的統壹部署,在質量安全監測、行政許可監測、仲裁檢驗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保障飼料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同時,為飼料企業提供了大量的檢測服務和技術指導。

9、飼料標準化工作同步進行

1983年,原農牧漁業部制定了畜禽飼養標準,確定了畜禽各生長階段營養需要量。1985年,由農業部、原商業部制定了豬雞配合飼料國家標準。1986

年,國家批準成立全國飼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設在中國飼料工業協會,負責組織制定飼料標準。到2007年,現行頒布飼料標準341項,其中,綜合類標準19項,產品標準37項,方法類標準115項,原料標準48項,飼料添加劑標準70項,其他類標準52項,並完成了《中國飼料工業標準化體系表》的編制工作。我國已經形成了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在內的、較為完整的中國飼料工業標準化體系。

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

30年來,我國飼料工業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據2007年統計,全國飼料工業企業15376家,從業人員53.6萬人,飼料行業總產值

4009億元。飼料工業在推動養殖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飼料工業的全面發展,推動養殖業持續發展

工業化飼料的使用,與良種、防疫和先進的養殖技術有機結合,促進了養殖業持續發展。從1980年到2007年的27年間,我國糧食產量年遞增率僅為1.7

%,而肉類、禽蛋、養殖水產品產量年遞增率分別達6.6 %、7.3 %、9.1 %;同期,飼料產量年遞增率高達19.1

%,為養殖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生產資料。

歷史經驗表明,飼料工業的發展,是現代養殖業的直接推動力。在我國,正是飼料工業的崛起,推動了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壹批大中型飼料企業以飼料生產為基點,向畜牧水產養殖和食品加工延伸,形成了利益***享、風險***擔的產業鏈條。目前,在全國528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飼料企業有32個。這些飼料企業,帶動了養殖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2、繁榮農村經濟,推動新農村建設

飼料工業依托種植業,支撐養殖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開辟了就業渠道。根據專家測算和生產的實踐經驗,使用1噸配合飼料可為養殖業增收100 ~

200元。“十五”期間,全國累計推廣配合飼料為養殖業增加收入近1000億元。配合飼料推廣使用,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目前,50多萬飼料從業人員,多數是農村勞動力,飼料企業吸收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近年來,壹批規模較大的飼料企業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基礎設施,興辦企業和養殖基地,提供技術服務,帶動農民致富。

3、節約大量糧食,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實踐證明,用配合飼料餵畜、禽,比用單壹飼料可提高飼料報酬率20 % ~ 30

%。同時,還可以縮短飼養周期,大量節約糧食資源。肉雞配合飼料轉化率由“八五”時期的2.5∶1提高到目前的1.8∶1,出欄縮短18天左右;豬配合飼料轉化率由4.0∶1提高到3.0∶1,出欄縮短40天左右;蛋雞配合飼料轉化率由3.0∶1提高到2.4∶1;水產配合飼料轉化率由2.5∶1提高到

1.8∶1,糧食消耗大大降低。飼料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各類飼料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循環利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減少了環境汙染。飼料工業的發展,還帶動化工、醫藥、機械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4、飼料質量的提高,保障動物性食品安全

飼料是動物性食品生產的源頭,飼料產品的質量直接影響動物性食品的安全。我國飼料工業在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飼料產品質量,特別是國務院頒布《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以來,不斷加強飼料法制建設,全面規範飼料的生產、經營和使用行為。2002年,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發布了《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違禁藥物品種目錄》等壹系列規範性文件,配合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有關刑事司法解釋,嚴厲打擊在飼料和養殖環節使用違禁藥物和非法添加物的行為。通過實施飼料安全工程,整體提升質檢體系監測能力,連續多年開展打擊使用違禁藥品等專項活動,不斷加強和完善質量監管措施,飼料產品質量穩步提高,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動物性食品安全。

大國崛起的成功經驗

30年間,在幾乎壹片空白的基礎上,我國飼料工業迅猛崛起,建立起完善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飼料生產大國,正在向飼料強國奮進,這是壹個奇跡!奇跡,令世人矚目,令世人驚贊。而奇跡是怎樣創造的?壹個飼料大國崛起的成功經驗,卻更加可貴,更值得珍視。因為,帶有普遍意義的成功經驗,對以後的發展,依然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對我國來說,飼料工業是壹個新興的產業,需要探索,需要壹面發展,壹面總結,壹面提高。30年來,我們已經總結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對基本的經驗已經形成了***識。

1、堅持改革,迅速騰飛的強大動力

從起步階段開始,我國飼料工業就實行“新事新辦”的方針。所謂新事新辦,就是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根據《1984 ~

2000年全國飼料工業發展綱要(試行草案)》的規定,我國飼料工業從壹開始就實行行業歸口管理,沒有實行條塊分割的交叉管理。這是在管理體制上的壹個很大的創新。根據這壹管理原則,政府采取了相應的組織措施。1985年2月9日,國務院批準在國家經委成立飼料工業辦公室、中國飼料工業技術開發總公司和中國飼料工業協會,並決定,三個牌子、壹套班子。以後,經過1988年和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行業管理不斷加強,不斷完善。全國32個省、區、市,除了臺灣和西藏,其余30個省、區、市都建立了本地的飼料工業辦公室和飼料工業協會。這種新型的行業管理格局,科學、有效,對我國飼料工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在生產經營領域,積極倡導“大家辦”,堅持放開搞活。提倡多渠道集資,多種形式辦廠,多種經濟形式經營,國家辦、集體辦、個人辦,也可以聯合辦,從而充分調動了各級、各地、各部門的積極性,調動了各行各業、各種經濟成分的積極性,使有效的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在飼料工業發展過程中,由於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按照價值規律辦事,從而克服了條塊分割、獨家經營的弊端,打破了部門、行政界限,使得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壹大批國營企業也通過改制獲得新生。

我國飼料工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大家辦,壹家管”,實現了市場主體多元與管理機構的統壹相結合。

2、對外開放,趕超世界的有效途徑

我國飼料工業30年的發展歷程,就是飼料工業不斷開放搞活、引進合作、消化吸收的過程。由於起步晚,基礎差,中央和地方都特別重視借鑒飼料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壹是合理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七五”期間,我國先後從美國、法國、瑞士、匈牙利等10多個國家引進飼料加工、飼料添加劑加工等多種設備270多臺(套),既提高了我國飼料工業技術裝備水平,又為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加快飼料機械國產化創造了條件。二是大力興辦三資企業。泰國正大集團聯合美國大陸谷物公司於1979年在深圳成立正大康地有限公司,1982年年產18萬噸的現代化飼料廠建成投產,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飼料加工廠,也是全國第壹家中外合資企業。以此為起點,通過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方投資等多種形式,促進我國三資企業迅速發展。三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不斷開展同國外飼料企業的考察、研討、培訓和技術交流活動,縮小同先進國家的差距。實踐證明,堅持對外開放,大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投資和管理經驗,對我國飼料工業的發展起了關鍵作用。

3、科技創新,貫徹行業發展的全程

“科技興飼”,是貫穿我國飼料工業30年迅速發展的壹條成功經驗。在推動飼料工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重大作用。《綱要》***有10條,其中有5條是有關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應用、加強科學管理、加強科技人才培訓、提高科技人才素質的內容。在實施《綱要》的過程中,各有關方面大力支持飼料工業科技攻關項目的實施。從“六五”開始,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都把飼料工業科技作為重要課題。飼料科技攻關項目的實施,不僅取得了豐富的科技成果,開發出大批的新產品、新技術,而且培養造就了壹批素質高的科技隊伍。為了實現“科技興飼”的目標,飼料行業廣泛開展了飼料科技推廣活動,連續多年組織召開全國飼料工業交易會、科技進步經驗交流會、新技術和新產品交流會,召開全國飼料行業科技進步經驗交流會。通過這些活動,總結了經驗,推廣了先進,交流了技術,促進了整個產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時,在飼料工業發展過程中,也大量引進了飼料工業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並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突出表現在飼料添加劑的研制上,從小、弱、差到多、新、強,只用了不長的壹段時間。目前,我國工業飼料對養殖業的科技貢獻率已達到50

%以上,充分表現了科技是第壹生產力的重要作用。

4、依法治飼,質量安全得到保障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飼料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飼料管理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在國家飼料管理條例頒布之前,河南、湖南、安徽、河北、湖北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先後頒布了地方飼料管理法規。國務院1999年頒布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及配套的部門規章明確提出,要在扶持飼料工業發展的同時,加強和完善對飼料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2001年,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形勢需要,國務院重新修改頒布了該條例,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和違禁藥品查處的內容。多年來,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各地畜牧飼料管理部門,在依法治飼方面重點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工作:壹是組織實施飼料安全工程,加強和改善全國飼料質量監測體系的基礎設施,增強檢測能力,提高檢測水平。二是組織實施飼料產品監督抽查和打擊瘦肉精等專項整治工作,促進飼料企業加強質量管理,遏制違禁藥品的使用。三是實行飼料行業準入制度,即飼料添加劑和添加劑預混合飼料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進口飼料和添加劑實行產品登記制度。這三方面形成了依法治飼的監管體系,對促進飼料工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從源頭上提高質量管理水平,飼料行業還積極推進質量認證管理工作,推進名牌戰略,引導飼料企業樹立現代管理理念,采用現代管理制度。

5、扶持引導,改善企業發展環境

政府的扶持和引導,是我國飼料工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又壹成功經驗。

在飼料工業起步和打基礎階段,在1983年和1984年的兩年間,國務院為落實鄧小平同誌的兩次談話精神,專門就發展飼料工業問題下發了兩個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做出了加快發展飼料工業的重大決策,明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當飼料工業發展到相當規模以後,國務院又審時度勢,於1999年頒布了《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2002年又轉發了《農業部關於促進飼料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推動飼料工業走上了依法治飼、依法興飼的軌道。從各地情況看,各級政府都把發展飼料工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協調計劃、財政、稅務、銀行、運輸等部門,為飼料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飼料工業是直接為養殖業服務的新興支農工業,國家和地方除了增加資金投入外,還長期爭取了壹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如免征增值稅等等。

健全法制,優惠扶持,為我國飼料工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參考資料: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飼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 上一篇:避孕套什麽牌子好(情趣避孕套什麽牌子好)
  • 下一篇:夢見拿藥了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