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布的研究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的愛好;通過觀察布,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
2、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等多種方法,觀察和比較出布的不同性能和織法;能描述出觀察比較的結果。
3、了解布的紡織方法有平紡、針織、無紡等多種形式。
本次教學活動通過對布的某些性能進行對比研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愛好,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並能把實驗結果向全班匯報。教學活動中要非凡組織引導小實驗的進展,組織好學生匯報。
[教學重點]
組織好四個小實驗,引導學生記錄非常直觀的實驗報告,組織學生進行匯報。
[教學用具]
每組壹套小布片、砂紙、鑷子、滴瓶和玻璃片、放大鏡;老師另備壹份。
[教學過程]
在研究過衣服的科學後,來討論布的秘密是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引導學生討論人們看重不同種類的衣服的那些特性。
比如,小朋友在夏季天非凡熱的時候穿什麽樣的衣服舒適?小朋友會提出穿薄的,透氣的,吸汗的……。小朋友冬天穿什麽樣的衣服合適?小朋友會說穿厚的,保暖的……。還可以問內衣什麽樣的舒適,外衣什麽樣的耐穿等等。
充分討論後學生可以歸納得到結論:不同種類的衣服應該選取不同的布料來制作,服裝有多種多樣的,制作衣服的布料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布料的特性是不同的。
討論後明確這次課我們將研究布的四種特性:透氣性、耐磨性、堅固程度和吸水性。
接下來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研究布的性能。討論後最後得出做四類不同的實驗來驗證。
吸水性能實驗:學生會提出把水滴在布上,看哪塊布吸水快;還有學生會提出把布放到水裏,看哪塊布料先浸濕;用不同的布料擦拭用滴管滴在桌上的水,觀察哪塊布擦的幹凈……。
學生提出的這些辦法都可以確定布的吸水性能的優劣。但是應該提醒學生註重要定量研究。比如,在布料上或在桌子上滴的都是壹滴水,否則就無法對比。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從小設計科學的實驗,即進行對比實驗時,要保證只對比壹種變量,而其他條件要保持壹致。
堅固程度實驗:學生會提供不同的辦法,用手撕布或者用刀割布,比較布的堅固程度。學生用手能很快撕破無紡布,但是卻很不輕易撕破其他布料。可以引導學生先撕下布的纖維,並盡力撕斷它,比較布的堅固程度。而使用*對於壹年級的學生比較危險,尤其在班額量較大的班級,教師不輕易保證學生的安全,可以先肯定這種方法,然後引導學生采用更安全的辦法。
教師可以示範怎樣用鑷子撕下布料的纖維。
課本上提供的在布的纖維上懸掛“鉤碼”以確定布的堅固程度的方法非常適合定量研究,但是需要預備更大的布料以得到較長的布纖維,並且使用較大質量的鉤碼,否則實驗不好操作。
透氣性能實驗:學生會提出把壹塊布料蒙在嘴上,用吹氣的辦法,比較布的透氣性能。把布舉起來,對著光觀察誰的孔隙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放大鏡觀察布的孔隙。
耐磨性能實驗:學生還會提供不同的辦法,用石頭磨,把布放到地上磨等等各種辦法。肯定學生的想法,並提供砂紙這種工具,指導學生怎樣使用。
用砂紙打磨布(固定次數),觀察哪塊布磨損最嚴重,比較布的耐磨性能。也可以對比假如要把不同的布料磨破,看哪塊布用砂紙打磨的次數多。
討論後最後得出做四個不同的實驗來驗證。
實驗壹、用不同的布擦拭滴在玻璃板上的壹滴水,觀察哪塊布擦的幹凈,確定布的吸水性能的優劣。
實驗二、撕下布的纖維,並用力撕斷它,比較布的堅固程度。
實驗三、把壹塊布蒙在嘴上,用吹氣的辦法,比較布的透氣性能,並用放大鏡觀察布。
實驗四、用砂紙打磨布(固定次數),比較布的耐磨性能。
班額量較大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分組做實驗,教師密切觀察,註重安全。
指導學生以貼畫的方法做實驗報告,把布各分成兩類,吸水性強和吸水性弱的;堅固的和不太堅固的……。學生直接把小布片貼在教師設計好的紙,制成非常直觀的實驗報告單。這樣將十分有利於學生進行匯報。
組織學生展示實驗結果並匯報,大家再對實驗的結果進行討論,以得到正確的結論。還可以把學生記錄制成墻報展覽。
[課後小結]
學生興致很高,在積極的探究過程中學到了知識。
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已經開始意識到關於“分類標準”的問題,即每個小組的分類標準可能不統壹。
本次課要非凡註重組織好學生活動,註重安全。因為部分實驗器材對孩子來說有危險性,如玻璃、鑷子等。
假如班額量小的話,教師可以關註學生的在探索的過程中,提出的假設,設計更新的實驗,充分進行說理和辯論。更有利於孩子養成進行相互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和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老師可以更關註孩子的想法,鼓勵他們進行討論和多種嘗試。
篇二
壹、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認識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麽是分類,知道分類要依據壹定的標準。
2.科學探究
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分別經歷給定標準、自定標準的分類過程,在教師指導下歸納分類方法,提升觀察、比較、分類能力,滲透歸納方法。
3.科學態度
逐步形成細致認真的習慣,樂於制定不同的標準為物體分類,體會分類活動在生活、學習和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
每組5根不同顏色鉛筆,帶橡皮頭的鉛筆(削尖的與未削的)各壹支,普通鉛筆(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組四個容器:壹次性紙杯,壹次性小塑料杯,帶蓋透明圓筒,帶膠塞玻璃試管。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壹)教學導入
開門見山,交待學習任務
(二)新課學習
1.認識分類
(1)出示按教材準備好的五支鉛筆,讓學生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2)學生嘗試分類:各小組學生根據比較的結果整理鉛筆。將某壹特征相同的鉛筆放在壹起,沒有這壹特征另外放在壹起。
(3)教師示範分類:例如以是否帶橡皮頭為分類標準,整理、示範分類的過程,幫助學生提煉分類的流程:明確對象、觀察比較對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選擇分類標準(同壹次只能采用同壹個標準),依據標準分類。
(4)學生再次分類。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壹分為二的標準(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鉛筆型號、按品牌等)將鉛筆再次分類。
(5)匯報交流,小結(重點小結壹分為二的方法)。
2.分類練習
(1)提供4個不同的杯子,
(2)放手讓學生按壹分為二的標準給杯子分類。
(3)交流、評價。
(三)講述中國第壹部詞典《爾雅》對動物分類的科技史,體會分類工作由來已久,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課後拓展
用學過的分類方法,整理散亂的圖書。
篇三
教材簡析
本課是壹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2課,其隱含的概念是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並且可以通過測量得到。在壹年級階段學生不需要了解質量的概念,更無需準確測量物體的質量,只需要了解物體有輕重,能夠比較不同物體的輕重並排序即可。本課通過觀察、預測、手掂、用簡易工具測量等多種比較活動,促使學生逐步建立對“物體有輕重”的認識。
學生分析
在第壹課的觀察活動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並實踐了壹些觀察、描述物體的方法,積累了壹些關於物體特征的科學詞匯,比如輕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們可能已經註意到不同物體的輕重可以用掂的方式來比較。但是,這種簡單的方式能否準確比較物體的輕重呢?學生會發現,對於兩個物體輕重的比較,不同的人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結果,尤其是當兩個物體的輕重差不多的時候,就很難用“感覺”的方法來判斷。這就引發了學生的進壹步思考:如何更為準確地判斷物體的輕重呢?針對壹年級學生,可以用壹種簡單的測量方法,即運用簡易天平來稱量,並通過觀察、簡單統計等多種手段來得到結果。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概念目標
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壹並且可以被測量。
科學探究目標
1.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
2.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
科學態度目標
發展進壹步研究物體的興趣和願望。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掂量、稱量等方法的準確程度不同。
教學重難點
重點:1.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壹,並且可以被測量;2.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
難點:用稱量的辦法進行測量並記錄
器材準備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形狀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簡易天平1臺(含稱量盤)、同樣大小的回形針若幹、學生活動手冊每組3條記錄單、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壹、復習導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節課用到的各種物體(乒乓球、木塊、橡皮……)的圖片,提問:“看壹看我們觀察過的這些物體,我們怎樣知道它們的輕重呢?”讓學生說說如何知道物體的輕重。
設計意圖:調查學生對比較輕重方法的原有認知水平,了解學習前的概念掌握程度,為認識並實踐科學的比較方法奠定基礎,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
二、圍繞概念,實踐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較5個物體的輕重並排序。
1.預測物體的重量。
(1)出示5個物體: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形狀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預測輕重之前,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比較這幾個物體的形狀及大小。(其中,木塊和塑料塊的大小壹樣,兩個橡皮的材質和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塊大)
(2)安排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預測排序結果並記錄下來。排序方法采用先提問“我們怎樣記錄排列的順序呢”,引導學生討論記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將學生討論的方法統壹為壹種,比如用數字表示輕重,數字越小,表示越輕,即學生認為最輕的物體,就用1表示,認為第二輕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準備壹張記錄單發給每個小組,填好預測結果後貼在黑板上(這樣便於對比較的結果進行討論)。鼓勵學生說說預測的理由
(3)對每組的排序進行比較,將學生的討論聚焦在“對於兩塊橡皮,妳們是如何預測的?同樣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妳們又是如何預測的?”這類問題上,以引發他們的進壹步思考。適當時,做簡要的小結,說明預測有可能不準,我們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來判斷物體的輕重,比如,掂量和稱量。
設計意圖:借此活動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比如,對同樣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現狀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們輕重學生是如何判斷的。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繼續指導、落實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2.掂量不同物體的輕重。
(1)掂重。學生親自動手掂量5個物體,感受5個物體的輕重,這時需再次將比較的結果記錄下來(提醒學生統壹用數字來表示輕重)。分發給學生壹條記錄單進行記錄,然後貼到黑板上進行展示比較
(2)掂重後,先小組研討,再圍繞數據全班研討。
設計意圖:通過數據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掂重的方法並不完全準確。
3.稱量物體的重量。
(1)首先要確定標準物。教師通過多媒體屏幕呈現幾個問題壹步壹步引導學生,該選什麽樣的物體作為標準物呢?“比較重的物體可以嗎?比如玻璃珠。”“比較大的物體可以嗎?比如乒乓球。”通過這樣的引導,促使學生在對比中發現,應該選擇比較輕的、小的、容易放在盤子中的物體作為稱量的標準物。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證明,回形針的大小和輕重比較適合作為標準物。
(2)說明稱重方法。將壹個物體放在簡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個放入回形針(雖然這裏不強調“左物右碼”,但仍建議給學生養成“左物右碼”的習慣),直到天平平衡。數出放入的回形針數量,根據回形針的數量比較物體的輕重,並記錄稱量結果。稱量後,學生要根據回形針的個數來給5個物體的輕重排序並記錄下來。
(3)再發給學生壹張新的記錄單進行記錄,然後貼到黑板上進行展示比較。
(4)學生用稱量的方法進行比較並記錄。
設計意圖:讓小組把稱量的結果呈現在黑板上,為後續的集體研討做準備。通過自己動手稱量物體重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記錄數據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探究習慣和態度
三、研討數據,獲得概念
1.班級匯總完成後,要先組織學生分別查看三次排序的結果,小組內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後將小組的數據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可能會發現,自己小組三次結果可能都不壹樣,其他小組三次排序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2.接下來,小組內要先討論三種比較輕重的方法中,“哪種方法的排序結果更準確”,從而轉入對不同測量方法準確程度的探討。預測是猜的,不太準確;不同的人感覺可能不同,掂量也不準;掂量次數多了,容易亂;用簡易天平稱量是比較準確、比較科學的方法。w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發現,不同的人預測的結果可能不同,甚至差異會比較大,因此預測是不可靠的。第二種方法是根據掂量的方法判斷輕重,這種方法需要兩兩比較,引導學生發現,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覺,當物體的輕重差不多時,會出現不同的判斷結果;而且這種方法的操作次數比較多,當有更多的物體時,操作會更麻煩,結果會更不準確。第三種方法是用同樣大小的回形針作為標準物測量,測量後記錄回形針的個數,這樣得出的結果不僅比較精確,而且適合測量更多的物體
四、應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已經發現了大小相同的木塊和塑料塊,輕重是不壹樣的。以此為基礎給出問題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屬碗壹樣重嗎?學生先相互交流,再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聯系之前的實驗結果說出判斷的理由,再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輕重可能不同等。
設計意圖:問題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質不同的物體,輕重可能不同”,比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們的輕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結
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很棒,回想壹下今天這節課妳們學到了什麽?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在班級記錄單上做記錄。
設計意圖:對壹整節課進行歸納總結,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