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後作為養生長壽的要藥,不僅自己食用,還制成茯苓糕,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入人體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尿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 "八珍 "之壹。
茯苓的特點是補而不峻,益而不猛。茯苓的特點是補而不峻,益而不猛。其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健脾祛濕不可缺少的中藥。
3、薺菜
薺菜以全草的根入藥,其嫩葉是人們喜愛的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收薺菜的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具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適用於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瀉痢、便血等癥。
3、木瓜
說到木瓜,人們可能會想到番木瓜。木瓜雖有健脾和胃的功效,但藥用還是皺皮木瓜或番木瓜。
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有較好的舒筋活絡的作用,並能化濕,為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肌肉攣縮癥尤為要藥。木瓜還能化濕降濁,調和中焦。此外,木瓜還具有助消化的功效,可用於消化不良。
4、砂仁
砂仁除了是壹種健脾利濕的中藥外,還是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的壹種香料。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本品辛溫,氣味芳香,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的功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健胃之要藥。因此,凡濕濁或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等脾胃病癥均可常用,尤以寒濕凝滯者最為適宜。本品善於溫胃止嘔止瀉,但側重於溫脾。
5、木槿花
木槿花味苦,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痢疾泄瀉、瘡瘍尿失禁等癥。現代醫學證明,木槿花富含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鈣、鎂、鐵、鉀等,還含有壹定量的硒和鉻,對糖尿病和增強免疫力都有壹定的好處。
左轉|右轉
展開:
掃除濕熱誤區
很多人愛吃辣椒,可壹吃就出汗,想當然地認為它能祛除體內的濕氣。但在夏季,尤其是北方不宜多食。中醫認為,辣椒味辛、性熱,吃多了會導致 "火 "上身。
夏天吃夜宵,吃得酣暢淋漓,看似利於消暑,殊不知,吃下去過多肥甘厚膩的食物,反而容易生濕。在中醫看來,夏季陽氣浮於外,人體的消化能力並不比秋冬強,飲食過生過涼或飲酒過多,很容易導致脾胃不健,導致濕邪內停,形成 "內濕"。
天熱讓人煩躁。
"燥 "字當頭,"濕 "字為先。"燥 "是指天氣炎熱。有的人因為作息不規律,飲食不科學,內臟積熱,風熱濕毒,進而長痘、生瘡。很多人會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給自己的皮膚塗抹大量護膚品,其實,從內清熱解毒祛濕,少熬夜,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