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不贊成這種非理性囤積現象。商務部下發的《關於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的 "鼓勵居民家庭根據需要儲備壹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以滿足日常生活和應急需要",就是鼓勵人們理性地囤積壹些生活必需品,以應對因疫情突發造成的街區封鎖帶來的不便。小區的封鎖和管制所帶來的不便,但這種說法被過度解讀和盲目搶購也從側面說明我國居民應急管理意識的不完善。與此同時,疫情在國外迅速蔓延,國內民眾的心態也或多或少受到影響。部分群眾輕信謠言,缺乏民族自信心,認為疫情在我國會像國外壹樣失控,在信息真假難辨的情況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怕不怕漲價 "成了部分人無奈的選擇。其實,人們做出這樣的行為也是有跡可循的。首先,盲目搶購囤積糧食的大多是老壹輩人,我們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不過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那些 "深挖洞、廣積糧"、備荒備戰的思想,尤其是在老壹輩人的心中依然根深蒂固。更何況老壹輩人很少適應網絡,與時代脫節,對於現在我國的強大還不能完全看清,所以更容易輕信謠言出現盲目瘋狂的場面。其次,政府平日裏對於防災減災應急措施的宣傳還有待完善,對家庭應急儲備清單的建議還有待加強。正是由於政府部門沒有在第壹時間根據疫情的實際情況對群眾的生活物資儲備給予科學權威的指導,這就給了謠言的傳播和虛假信息的發酵提供了絕好的空間和機會,給了那些不法商人和別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機。群眾容易懷疑的糧食庫存也在給我們敲響警鐘。我國1天加工的大米和面粉,足夠全國人民吃兩天,目前我國糧食庫存總量充足,小麥和大米兩大口糧庫存持續增加,可以確保 "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我國糧食供應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堅持常年、定期在國家糧食交易平臺公開投放政策性糧食,及時完善交易規則,有效保障了市場供應。部門不斷進步,政府也應充分宣傳,讓公眾對我國糧食庫存有壹個基本的了解,杜絕隨意輕信 "國家將缺糧 "這樣的謠言。搶購現象不是第壹次,也不會是最後壹次。我們要做的就是以此為鑒,做好以下兩點,才能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壹是做到引導在前。通過多平臺多維度大範圍宣傳科學應對疫情,村、社區兩級要針對老年人群體,做到入戶宣傳到位,讓真相跑在疫情前面,對故意制造謠言、謠者、哄擡物價者,要嚴厲追責,露頭就打,並列入黑名單,終身不得從事經營性業務,用嚴厲公平的法治環境實現對市場失靈情形的自我約束。二是措施跟緊。相應的應急預案推出後,在哄搶囤購之前,市場監管要提前預警,提前介入。我們可以通過購貨憑證、限購、集體統壹采購配送等方式,既協調物資供應,防止過度浪費,又協調各方,保證資源供應,及時準確地釋放充足的資源,切實打消群眾的顧慮。
上一篇:什麽牌子的蜂蜜好吃?下一篇:冷鏈食品外包裝發現新冠活病毒,還能吃冷凍食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