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水是壹種常用的中成藥。其主要成分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蘇、白芷、陳皮、桔梗、白術、藿香正氣水
厚樸(姜炙)、法半夏、甘草。在臨床上,由於藿香正氣水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作用,故壹般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霍亂吐瀉、內傷濕熱所致的霍亂泄瀉、發熱惡寒、頭痛身重、胸膈滿悶、脘腹疼痛等癥。近年來,隨著藥物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藿香正氣水不僅可以口服,還可以外用。那麽,外用藿香正氣水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1、感冒咳嗽:杏仁10克,水煎服藿香正氣水,每次10毫克,每日3次,連服3天。2、失眠:可用藿香正氣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連服10天,效果顯著後再用健脾丸進行調理。 3、腰痛:杜仲、狗脊各10克,水煎服,每服藿香正氣丸2丸,每日3次,連服5天。 4、水土不服:藿香正氣水,每次10毫升,1日1次,連服3天。 5、小兒腹瀉:先將丁香、花椒各等份研成細末裝瓶,每次用1~2克放入小杯中,再用藿香正氣水調成稀糊狀貼於肚臍外,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連用2~3天即愈。 6、小兒痱子:痱子是嬰幼兒的常見病,多發於夏季,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痱子融合,造成膿腫從而繼發感染。藿香正氣水治療小兒痱子,效果較好。可以將藿香正氣水1比例加涼開水或生理鹽水稀釋服用,稀釋濃度為:3個月以內,藥液與水的比例為1:3;4~12個月,藥液與水的比例為1:2;1歲以上,藥液與水的比例為1:1。用藥前,先用溫水洗凈局部擦幹,再用消毒棉花蘸稀釋後的藥液塗患處,每天2~3次。 7、小兒消化不良:山楂、神曲各6克,麥芽10克,煎去藥渣,再加入藿香正氣水20毫升,分3次服,連用3天。 8、胎動不安:當歸、白芍、杜仲、艾葉各10克,加水煎成湯,每次送藿香正氣丸1~2丸,每日3次。 9、妊娠嘔吐:藿香正氣水,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連用5~7天,效果很好。 10、妊娠腹痛:砂仁6克,當歸10克,水煎服,每次送藿香正氣丸1~2丸,1日1次,連服3天。 11、婦女白帶過多:藿香正氣水,每次 10 毫升,每日 3 次,連服 5~7 天 13、足癬:先用溫開水或淡鹽水洗凈患處,擦幹後,用棉花蘸適量藿香正氣水塗患處,塗藥後至少保持2小時,每天1~2次,對於水泡流出的黃水,塗藥後4~8小時水泡逐漸小時,12小時變為幹皮脫落。 14、濕疹:藿香正氣水外塗皮損處,每日3~5次,連用3~5天。對濕疹皮炎、嬰兒濕疹、陰囊濕疹、帶狀皰疹、腳臭也有效。 15、蚊蟲叮咬:用藿香正氣水適量外敷患處,半小時後搔抓即可消除。 16、凍瘡:用藿香正氣水塗抹患處,每日3~5次。如伴有潰瘍,可先用紅黴素軟膏外塗,再用藿香正氣水
制品外塗,連用5~7天。17、皮膚瘙癢癥:藿香正氣水直接塗於患處,每日3-5次。18、扁平苔蘚:藿香正氣水直接塗於患處,1日3~5次。 19、暈船暈船:藿香正氣水適量,直接或用藥棉掙出藥液塗於肚臍,有壹定的預防作用。 20、可治療外陰瘙癢:藿香正氣水中的藿香、紫蘇、白芷等能殺滅滴蟲,對多種致病菌也有壹定的抑制作用。用法:先將外陰洗凈,再將藿香正氣水按1:50的比例兌入涼開水中,然後用清水沖洗外陰。1周為1個療程,男女均可使用。 21、可治療肛門濕疹:用法:每晚臨睡前,先將患處洗凈,然後用棉簽蘸藿香正氣水塗患處,2周為壹療程。此法有較好的燥濕止癢效果。 22、可治療汗疹:用法:先將患處洗凈,然後用棉簽蘸藿香正氣水塗抹患處,每天塗抹3~5次。此法有很好的止癢效果。經常出現汗疹的人,可在洗澡時將藿香正氣水倒入洗澡水中用來浸泡身體,以達到預防汗疹的目的。 23、可治療外痔:用法:先將患處洗凈,再將2支藿香正氣水兌入1000毫升涼開水中,然後用棉簽蘸藥液反復塗抹患處,每天塗抹數次。使用此法在痔瘡發炎時可起到消炎止痛、促進痔瘡萎縮的作用。 24、可治療癤腫:現代醫學認為,癤腫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藿香正氣水中的紫蘇等成分具有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使用方法用棉簽蘸取藿香正氣水塗抹患處,每天數次。 此外,用藿香正氣水治療蚊蟲叮咬引起的痛癢、日光性皮炎、皮膚濕疹等也有壹定療效。
白花油的成分包括薄荷腦、樟腦、水楊酸甲酯、案葉油、冰片、薰衣草油等,具有祛風止癢、行氣止痛、解乏提神的功效,主要用於感冒引起的關節疼痛、頭痛鼻塞、暈車、扭傷等。白花油用於扭傷只有壹定的止痛作用,不能起到舒筋活血、消炎消腫的功效。
制法
薄荷腦270g、樟腦130g、冰片50g研成細粉,加入水楊酸甲酯310ml、薰衣草油
油60ml、案葉油140ml,加入液體石蠟至1000ml,攪拌使溶解,靜置24小時,取上清液,分包,即得。
功能與主治
用於下列癥狀,坐骨神經痛、手足關節炎、行動不便、跌打損傷、勞動或運動中筋骨受傷、臂膀酸痛、筋骨扭傷、頸背疲勞酸痛、頸脖窩痛、頭痛、蚊蟲叮咬等。
編輯用法
外用,塗於患處。
作用類別
本品為風寒感冒類非處方藥藥品。
性狀
本品為無色或微黃色透明液體;有強烈的特殊香氣。
禁忌癥
破損皮膚禁用。
臨床建議
白花油敷貼穴位降溫:用棉簽將白花油分別敷貼於攢竹、太陽穴(輕點即可)、顱息、天庭穴、大椎、腋下、曲池、外關、合谷、玉壘、勞宮、少府、腹部服溝、委中、湧泉穴。待稍幹後用兩拇指從攢竹穴向上交替推數十次,用食指或中指指面貼於太陽、顱息、外關、合谷、勞宮穴,用腕關節連同前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圓周運動摩擦,在皮膚發紅處以手掌同法揉按曲池、曲池,委中穴,用食指、中指指面分別從風池、風門按摩數次,然後順著大椎穴向上推,推至皮膚發紅,再推至大椎穴。推至皮膚發紅為止,再用拇指面朝湧泉穴向腳趾推。操作過程中要註意手法要輕柔,速度要均勻協調,力度大小要適當。操作完成後,可滴2滴白花油於紙巾上,然後按其鼻孔上的指示進行深呼吸(適用於4歲以上兒童)。
註意事項
1.本品為外用擦劑。 2.2.如塗抹部位有明顯燒灼感或瘙癢、局部紅腫,應停藥、清洗,必要時請醫生診治。 3.孕婦慎用。 4.對本產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5.本品性質發生變化時禁止使用。 6.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7.將本產品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8.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藥物,請在使用本品前咨詢您的醫生或藥劑師。
編輯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師或藥劑師。字庫更多字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