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跪求1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或外商投資收入總額和利用外資總額數據。

跪求1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或外商投資收入總額和利用外資總額數據。

外資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從1995到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從2808.64億美元增長到1154792億美元,每年凈增8739億美元,占這壹時期世界貿易增量的28%,居世界第三位。與此同時,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從1995年的40%上升到70%。中國經濟發展對外部市場的依賴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超過了以貿易為基礎的日本和韓國,也超過了其他與中國經濟規模相當的經濟體。

在實現上述轉變的過程中,外資對中國外貿發展的影響壹直是備受關註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中國外貿發展的速度和結構,還關系到這種發展模式的貿易效益和可持續性,因此具有很強的政策含義。本文根據1996中的聯合國制成品分類標準,對1995和2004年的中國貿易產品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比較和分析,進壹步明確了外資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

壹、近10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從1995到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4年外貿總額突破1萬億大關,期間進出口貿易年增長率分別為16.6%和17.4%,超過同期世界上任何壹個經濟體。此外,中國出口結構的變化符合世界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特別是,中國成功地擴大了對世界貿易中許多最具活力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的參與,從而不僅確保了持續的高出口增長率,而且進壹步改善和優化了貿易結構。

從1995期間中國的貿易結構來看,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口以中高技術產品為主。經過10年的發展,中國的出口結構已經大大向中高技術產品傾斜。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仍占出口總額的近1/4,但份額已明顯減少;高新技術產品形成了完全相反的趨勢,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95上升了18個百分點,取代勞動密集型產品成為當今中國出口的主導產品。進口方面,初級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比重擴大,資源型、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和中技術產品比重下降,中技術產品下降幅度最大。這與中等技術產品出口份額的增加形成對比,表明中國在過去65,438+00年中,中等技術產品的制造能力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能力不斷提高。

表1中國對外貿易結構(%)

出口產品1995出口2004年出口1995進口2004年進口。

初級產品16 9 20 23

資源密集型產品5 5 3 2

勞動密集型產品38 23 11 4

低技術產品10 9 8 6

中技產品12 16 28 22

高科技產品19 37 29 43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中國貿易的快速增長,特別是顯著的結構變化,與外資的作用密切相關。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逐步向外資開放制造業以來,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規模不斷擴大,作用日益顯著。1995年我國固定資本形成中外資占15%,銷售額占17%,工業增加值占15%。到2004年,外資在我國固定資本形成中的比重提高到21%,銷售額提高到31%,工業增加值提高。外資在總量增加的同時,不斷向產業深度方向推進,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低技術產業向中高技術產業發展,同時導致中國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二,外商投資對中國外貿發展的影響

(壹)增長率

1.外資企業進出口增速明顯快於內資企業。

從1995到2004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分別增長了3.25倍和2.98倍,年增長率分別為16.6%和17.4%。其中,外資企業占進口增量的61%,占出口增量的66%,年增長率分別為20%和24.6%,分別比同期內資企業進出口年增長率高5.3和13.9個百分點。在此期間,雖然外資和內資企業主要產品類別的出口均呈增長趨勢,但年增長率相差較大。在初級產品類別中,外資企業年出口增長率高於內資企業13個百分點,在制成品的高新技術產品類別中,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年出口增長率的差距擴大到21個百分點。

表2 2004年中國進出口增長率(%)

出口

進口

內資企業

外商獨資企業

內資企業

外商獨資企業

農產品

19

20

18

成品

資源產品

13

26

13

勞動密集型產品

10

13

3.2

低技術產品

13

24

11

15

中等技術產品

16

27

11

16

高科技產品

13

34

15

29

所有產品

10.7

24.6

14.7

20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內外資企業增速的差異源於幾個方面。第壹,基數差異。1995,外資企業大部分產品出口規模小於內資企業。在被調查的30種產品中,外資企業的出口規模大於內資企業的只有動植物油、鞋類、運輸設備、計算機/辦公用品和通訊設備等5種產品。相反,超過壹半的外資企業進口的產品大於內資企業進口的產品,有18項。基數小的產品容易取得較高的增長率,但增長率的差異可以歸結為基數小的產品只有少數是鋼鐵等等。二是滿足國外市場準入標準的能力不同。壹些產品在國外市場的準入標準較高,制約了國內企業擴大出口,而外資企業憑借更先進的生產加工技術和更嚴格規範的管理,可以保持較高的出口速度。明顯的例子是食品。這類產品的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的出口增長率差別很大。前者在10年期間每年增長20%,後者每年只增長2.6%。飲料和煙草是壹個更極端的例子。10年間,中外資企業出口增長每年增長23%,而內資企業出口每年下降47%,內資企業出口逐漸被外資企業取代。第三,國際生產網絡的作用。外資在中國建立的產能,相當壹部分是其國際生產網絡的壹部分,非常外向型,甚至完全外向型。雖然我國壹些內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擴大了出口能力,甚至將部分生產納入了國外跨國公司主導的國際生產網絡,但規模畢竟不大,無法與我國外資企業相比。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計算機/辦公設備、通信設備/半導體、飛機等高科技產品。

2.外資企業出口增速高於其進口增速,內資企業出口增速(10.7%)低於其進口增速(14.7%)。

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在分類產品上有很大的區別。在所有產品類別中,外資企業出口增速高於其進口增速,而內資企業出口增速低於進口增速,在初級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中,尤其是初級產品,出口增速低於進口14個百分點。

外資企業出口增速高於進口,可能與選擇的時間段以及外資企業與中國本土企業之間建立的產業鏈有關。外資進入中國初期主要是通過引進技術和設備建立生產能力,進口大量關鍵中間產品進行加工生產,所以進口需求比較大,進口增長快於出口。隨著生產能力的建立,對機器設備的需求將會放緩,壹些中間產品的進口需求也可能隨著當地替代產品的出現而逐漸減少。後者實際上是中國產業內部技術和結構升級的有效途徑。

(2)結構

1.外資企業進出口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份額越來越大。

1995年,外資企業進出口分別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31.5%和47.7%,2004年提高到57.8%和57.1%,均超過我國進出口總額的壹半。從分類產品來看,10年來,初級產品和五類制成品出口中的中外資比重都有所上升,但上升的幅度差別很大,僅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中上升了6個百分點,在高技術產品出口中上升了35個百分點。目前,外資在我國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低技術產品出口中的比重約為1/3,而在資源密集型產品、中技術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出口中的比重超過50%,特別是在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中,占80%。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外資企業的出口,中國的出口結構不可能在短短10年內迅速向高科技產品轉移。

表3 1995-2004外資企業出口占中國各類產品出口的比重(%)

出口

進口

1995

2004

1995

2004

農產品

14

33

26

24

成品

資源密集型產品

28

51

53

64

勞動密集型產品

33

39

66

六十九

低技術產品

22

38

45

五十二個

中等技術產品

39

58

58

67

高科技產品

45

80

45

71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從進口看,除初級產品外,外資在五類制成品進口中的份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高新技術產品提高幅度最大,勞動密集型產品提高幅度最小。10年前,在國外進口比重最大的前10產品中,鞋、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據了突出的地位。現在都退出了這個行列,讓位於通訊設備/半導體和精密儀器。

從10年來外資在中國進出口產品中所占份額的變化可以看出,外資對中國貿易結構的主導作用越來越大。

2.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出口結構的變化

10年前,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勞動密集型產品都是出口最多的產品。從出口比重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到外資產品的比重甚至高於內資企業。但10年後,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占國內企業出口比重最高。雖然高新技術產品份額提高了3個百分點,但與外資企業相比,差距更大。相比之下,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占外資出口壹半以上的第壹類產品,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外資出口的比重下降了23個百分點,失去了昔日的主導地位。雖然緩慢,但中國國內企業出口向技術密集型產品轉移的趨勢明顯,尤其是中等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變化較大。

表4中國分支企業出口貿易結構(%)

1995

2004

外商獨資企業

內資企業

外商獨資企業

本國資本

農產品

20

13

成品

資源密集型產品

勞動密集型產品

39

37

16

33

低技術產品

11

14

中等技術產品

14

10

16

16

高科技產品

28

15

五十二個

18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3)好處

1.貿易平衡

就像早期重商主義對貨幣(金銀)流入的執著追求壹樣,追求貿易順差仍然是國家對外貿易政策中不可忽視的政策目標,貿易差額仍然是評價壹國貿易效率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在論證外資對壹國經濟的作用時。外資企業進出口活動的平衡仍然是壹個敏感的問題。在考察外資企業是否改善了壹國的國際收支時,至少要考慮三個問題。壹是時間因素,二是外資企業的定位,三是涉及外資企業與中國本土企業的關聯程度。就時間因素而言,為了建立必要的生產能力,資本品的進口需求比較大,進口比較集中。之後,資本品進口仍將繼續,但規模和速度會放緩,取而代之的是生產加工用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進口。因此,外資企業的貿易平衡在前期更容易呈現逆差,但中後期外資企業的貿易平衡能否轉化為順差取決於兩個因素,壹是外資企業的投資導向,二是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關聯度。外資企業的投資導向從其對貿易平衡的影響來看,可以分為出口導向和東道國市場導向。如果壹個國家的對外投資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它就更有可能實現貿易順差。相反,如果壹個國家的對外投資以開發和占領東道國市場為主,則更難實現貿易收支順差。但是,在這兩種情況下,盈余的可能性和大小也取決於外資企業與東道國當地企業的關聯程度。相關得分越高,外資企業利用東道國投資越多,實現順差的可能性越大;另壹方面,出口導向型企業即使高度依賴本國或其他外國供應商的投入,也很難實現貿易平衡。

表5中國對外貿易差額(百萬美元)

1995

2004

整個國家

外商獨資企業

內資企業

整個國家

外商獨資企業

內資企業

農產品

-2203

-3379

1176

-79986

-14095

-65890

資源密集型產品

2630

-371

3002

19236

8253

10983

勞動密集型產品

39228

7803

31425

113925

38172

75752

低技術產品

3661

-1617

5279

23256

4305

18950

中等技術產品

-19566

-14596

-4970

-27451

-27698

壹周七天

高科技產品

-9264

-4197

-5066

-22995

2603

-25599

所有產品

16700

-16067

32768

31945

14038

17906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從近10年來在華外商投資企業貿易收支的演變可以觀察到幾個重要的變化。第壹,從絕對值來看,10年來我國貿易收支變化不大,順差從167億美元擴大到320美元,凈增153億美元,年均增長7.5%,遠低於同期進出口增速。二是貿易平衡企業構成發生較大變化。從65438年到0995年,中國國內企業實現貿易順差327億美元,而外國企業出現貿易逆差161億美元。10年後,內資企業貿易順差大幅下降,規模僅為1995年的54.7%,為179億美元。同時,外資企業由逆差轉為順差,2004年貿易順差14億美元。雖然余額仍低於內資企業,但兩者的發展趨勢截然相反。據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貿易順差很可能主要來自外資企業。三是大類產品貿易平衡格局基本未變,但不同企業對貿易平衡的貢獻發生了較大變化。1995,中國初級產品、中技術產品、高技術產品呈現貿易逆差,勞動密集型產品、低技術產品、資源密集型產品呈現順差。這種模式從10開始就沒有改變過。1995期間,內資企業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其順差的77%),其次是低技術產品、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逆差產品為中高技術產品,產生的貿易逆差相同。同年,外資企業除勞動密集型產品外的所有產品均出現逆差,逆差主要來自中等技術產品(占總逆差的60%)。2004年,內資企業在中等技術產品上實現了小額貿易順差,而高技術產品仍呈現逆差,但主要逆差項是初級產品,占內資產生的貿易逆差的72%,高技術產品的28%。外資企業最重要的變化是資源密集型產品、低技術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實現了貿易順差,但中技術產品和初級產品的逆差有所擴大,尤其是初級產品的逆差增長較快,年均增長17%,但中技術產品的逆差所占比重較大,占66%,初級產品占總逆差的34%。

上述比較表明,第壹,外資企業在10年前對中國貿易平衡起到了惡化的作用,在10年後改善了中國的貿易平衡順差。隨著外商直接投資形成的生產和出口能力不斷增加,外資對改善中國貿易平衡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同時,國內企業創造貿易順差的能力下降;第二,勞動密集型產品依然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10年前是這樣,10年後依然如此。內資企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中起主導作用,但外資企業的出口速度比同期內資企業高9個百分點,說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資大部分是出口導向型的。第三,在資本品方面,外資企業的貿易逆差規模和增速大大超過內資企業,說明外資企業對本國或其他外國的依賴程度較高,與我國國內企業聯系不大;第四,與10年前不同,中國可供出口的自然資源已經不足,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都不得不更多依賴進口初級原材料,這將成為未來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

2.工業增加值

外商直接投資在過去10年中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改善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仍然是壹個有待考察和論證的問題。壹些國際組織和貿易專家的研究表明,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擴大制成品特別是高科技產品出口方面的成功不能以表面價值來衡量,因為發展中國家在生產高科技產品方面仍然從事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勞動,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出口的擴大並沒有伴隨著收入和附加值的增加。作為最大的出口導向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情況如何?

2004年,中國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65,438+00年前的265,438+0%上升到35.9%,同期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6%上升到40%,這表明中國經濟的快速國際化與其工業化的深化幾乎是同步的,外資企業的作用在這壹過程中逐漸顯現。

首先,10年中外資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3.5%(略低於同期出口24.9%的增速),占中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195上升到28%,而同期全國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13%。

其次,從1995到2004年,外資企業制造業增加值與出口的比值平均值為66(而民族企業為207),說明外資企業出口產品的進口含量很高。從趨勢上看,從1995到2001,我國外資企業制造業增加值與出口的比值從62上升到78,但從2002年開始逐年下降,2004年達到最低點。這與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壹步增強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能力,激發了出口潛力有直接關系,而不是外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大幅度下降。

第三,在外資出口比重較大的行業,如電子行業,國內增加值的比重在增加。

三。結論

縱觀10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可以得出壹個結論,外商直接投資幫助中國創造了新的貿易優勢,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突破了我國當前要素稟賦的約束,提高了傳統優勢部門的效率。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對外貿易競爭力和貿易利益取決於不同國家生產不同商品的效率差異。即使在今天,決定這種差異的關鍵因素還是要素稟賦差異。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為了突破簡單的要素稟賦和“給定”的技術優勢,可能會引入稀缺要素,並與自身生產要素相結合,使其生產可能迅速從要素驅動階段轉向投資驅動階段,創造新的貿易優勢。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通過大規模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和先進的制造技術和管理,進入了投資驅動型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競爭力主要不是體現在某壹要素的相對價格上,而是體現在生產標準化產品的效率上。目前,中國的貿易競爭力不僅來自於某些要素稟賦的國際差異,還來自於投資的增加,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兩者結合,使中國在壹些標準化的大宗制成品生產中享有獨特的成本和效率優勢,並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的加工工廠。二是有助於建立中國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多元化格局。中國的傳統出口優勢集中在服裝、鞋、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但這些行業的出口增長潛力受到嚴重制約。從國際市場看,這些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低,市場增長緩慢;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國際市場供給能力迅速增加,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的保護主義日益嚴重,對來自中國的產品采取了更加歧視性的貿易政策。國內方面,壹方面,隨著這些傳統出口行業的不斷擴張,邊際生產成本呈上升趨勢,即隨著產量的增加,每生產壹單位產品就意味著放棄生產更多單位的其他產品。由於邊際成本不斷增加,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專業化生產壹種產品,也不可能過度追求傳統產業的不斷擴張,否則就會面臨貿易條件的不斷惡化。日本著名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家小島清總結了比較成本與比較利潤相對應的原理,認為任何具有比較成本優勢的產業,其比較利潤都較高。然而,中國的出口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和服裝,通常被認為具有比較優勢,並沒有相對較高的利潤,這些行業的持續擴張面臨困難。

因此,培育更多的出口產業是中國出口貿易持續增長的保證,而實現這樣的突破首先依賴於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幫助建立和培育了更多中國沒有大規模出口能力的部門,如信息技術產品和消費電子產品,使這些部門在短時間內進入國際供應鏈,並擴大了這些部門的低工資就業和出口規模。盡管中國在這些領域的角色仍然是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和測試,但這些產品畢竟是國際貿易中增長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產品,也是貿易保護壁壘最少的產品。這些非傳統出口部門的快速擴張,為中國低技能勞動力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開辟了新的渠道,有效緩解了傳統勞動密集型部門(紡織服裝等)的壓力。擴大出口,確保中國出口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趙宇民,研究員(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對外經濟貿易研究部)

(出發分站:貿易研究場站)

2006-01-04

  • 上一篇:藥物臨床目錄
  • 下一篇:高效液相色譜法在藥物分析中的應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