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5日夜剛剛降臨,在北朝鮮清川江以北地區,誌願軍第50、39、40、38、42軍自西向東,開始了全面進攻,這就是西線。27日下午,誌願軍第9兵團第20軍、第26軍、第27軍也在東線開始總攻,這是70年前的東線。朝鮮戰場上震驚世界的第二次東線作戰,史稱長津湖戰役。
誌願軍投入9個兵團3個軍12個師,總兵力約15萬人,其中20軍下轄第58、58、60、89師共50569人。對於20軍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的表現,我想用壹個關鍵詞來形容:"英勇悲壯"。
第20軍之所以英勇,是因為第20軍作為第9兵團的 "悍角",不畏強敵,敢打敢拼,在這場被稱為 "世界軍事史上最悲壯的戰鬥 "中,擊退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陸戰第壹師,使其兵力減少7321人,從而減少了1000人的兵力。這場戰役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激烈的戰役。為收復三八線以北的廣大東線地區,壹舉扭轉戰場態勢建立了重大功勛。
說20軍悲壯,是因為20軍為整個戰役作出的犧牲最大。整個戰役9個兵團此役9個兵團減員達4萬余人,其中凍傷達3萬余人,凍死4000余人,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的32.1%,嚴重凍傷達22%!第20軍減員率更高,戰鬥傷亡7000多人,凍傷死亡11000多人,幾乎到了喪失戰鬥力的地步。毛澤東主席專門給第20軍發電報表示高度肯定和關懷:"......20 軍這次入朝作戰,打得比較艱苦,戰鬥結束後,妳們可以到鹹興五老裏中心休整,那裏比較暖和。"
翻開《誌願軍英雄譜》,總部命名的特等英雄、壹級英雄和壹級英模**** 57人,20軍有11人,其中特等1人,排名第壹。其他排名是:排名第二的是第26軍、空軍,各6人;排名第三的是第15軍、第27軍、第40軍,各5人;排名第四的是第12軍、第47軍,各4人;排名第五的是第68軍,3人;排名第六的是第38軍,2人;第23軍、第39軍、第42軍、第63軍、第67軍、鐵道兵,各1人。"20軍 "是當之無愧的誌願軍!英雄之最,如果加上二級英雄和二級英模,竟然高達52人。
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麽?我想,它意味著第20軍功勛最卓著,這是對功勛的獎勵;我想,它意味著第20軍犧牲最大,這是對英雄的告慰。
難,難,難!
--長津湖戰役英勇悲壯的20軍(二)
1950年11月5日13:1950年11月5日零時,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電令20軍、26軍、27軍,指示該部深入長津湖作戰,並強調各軍師、團營要通訊電話聯絡,戰鬥發起前各軍師暫停無線電通訊,禁用號音,以嚴格保密。
也就是說,9兵團在11月7日進入長津地區的頭兩天,整個部隊就 "沈默 "了20天,直到11月27日突然向長津地區的 "聯合國軍 "發起進攻,15萬人才 "原形畢露"。在這20天裏,按照宋時輪的命令,9兵團各部秘密行動,20軍穿插包圍,27軍攻城,26軍作為預備隊,於11月26日進入預定戰鬥位置,完成了對美軍的分割包圍。
宋時輪給20軍下達了穿插、分割、包圍的任務。第20軍軍長兼政委張翼翔判斷,美陸戰第1師的驕兵進入復盛裏後,向西轉入柳潭裏,將與同在復盛裏作戰的美陸戰第7師隔開。陸戰第7師也在長津湖地區作戰,因此決定給美陸戰第1師壹個 "口袋":第58師預先部署在復盛裏和上坪裏地區,壹開戰就立即拿下並攻擊下碣隅裏。以59師和267團埋伏在新興裏、西興裏等地、切斷柳潭裏與下碣隅裏的聯系;以第60師在古土裏以北有利地形設伏,以堅決阻擊南逃之敵,北援,並乘機占領古土裏;以第89師在社倉裏設伏,戰鬥打響後,主力向上塘裏、下碣隅裏挺進,以切斷江津美軍的退路。美軍在長津湖地區的退路,阻擊敵人的增援。
解讀有難度,第20軍在國內作戰從未遭遇過
要想按時到達戰鬥集結指定地點,實現對以美軍為首的 "聯合國軍 "的分割包圍,首先必須進行艱難的穿插!第20軍是新四軍著名的老部隊 "1縱",作戰經驗豐富,恰恰最善於穿插。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無論是獨立作戰還是協同作戰,無論是在戰鬥中擔任主攻還是輔助,第20軍都非常善於靈活運用穿插,屢建奇功,被譽為 "穿插之王"。
--1940年10月,在抗日戰爭中陳毅率領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抗擊國民黨消極抗日頑固派的黃橋戰役中,第1縱隊獨立第6旅先頭部隊在高橋地區的包圍圈被全殲,為整個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全殲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率領的89軍1.1萬余人。
--1946年12月,解放戰爭蘇北戰役中,陳粟在山野集中4個縱隊,在華中集中1個縱隊,圍殲國民黨軍第11師和第69師,第1縱隊如尖刀般插入敵人縱深,分割兩個師,為全殲第69師、重創第11師和取得勝利奠定了勝利基礎。
--在殲滅敵軍第69師團的戰鬥中,覃天和覃天的部隊以 "殲敵第壹、全殲第二 "的戰績,取得了全殲敵軍第11師團的勝利。
-- 1947年2月,萊蕪戰役中,第1縱隊主力從第25師和第74師的結合部向南猛撲,搶占了天馬山、蛤蟆山、界碑等要點,切斷了敵兩個師的聯系。戰後,粟裕說"在各縱隊的配合中,第1縱隊是最吃力的,在整個戰役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就算首功"。
--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第壹階段,國民黨第63軍黃百韜所部在窯灣渡河計劃失敗,堅守陣地等待援軍。第1縱隊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在行軍途中從東、北、東南三面包圍了第63軍,並倉促向第63軍發起猛烈攻擊,全殲第63軍,為敵人以壹個縱隊突圍創造了機會。
......
然而,就是這樣壹支以穿插、分割、包圍作戰著稱的部隊,在異國他鄉壹個極其陌生的地方穿插,在環境條件異常惡劣的地方穿插,第20軍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國內作戰,地域遼闊,可以大範圍運動,但朝鮮北部的地形多為高山,山峰高達1000多米,甚至高達2000多米,懸崖峭壁,而且是大片的原始森林,林木茂密,我軍的運輸車輛根本無法通行、火炮、糧食和裝備也運不上去,部隊行動受到地形狹窄的限制,極大地影響了機動速度
從朝鮮邊境到長津湖,最靠近湖. 部隊遇到的第壹個問題就是缺糧。由於美軍強大的空中力量封鎖,誌願軍的裝備和物資幾乎無法送到前線官兵手中,戰士們的口糧隨吃隨帶;又由於隱蔽和防空,無法生火做飯,飯熟了,每天只能吃兩粒凍豌豆,渴了,抓壹團雪叼在嘴裏,撿騾馬肉炸著吃。第二個問題是奇寒。在戰鬥打響前的20多天裏,零下20多攝氏度是家常便飯,來自江南水鄉的戰士中有許多人平生第壹次見到雪,沒有禦寒的經驗,也沒有保暖的棉衣,就把草裹在身上禦寒。每天報告的凍傷人數都在增加,有的士兵還沒上戰場就被凍死了。
解讀有難度,新人憶往昔不沈重
解讀有難度,到底有多難?我們來聽聽抗戰新人怎麽說。 首先,後勤保障跟不上我們的戰鬥力。戰士們不得不自己背著所需的彈藥和物資。我們團當時沒有糧食,只能把毯子、毛巾甚至藥品拿去和朝鮮當地人換大米和蔬菜。其次,寒冷的冬天也給我們部隊的行軍帶來了很大困難。我們絲毫不知道朝鮮的冬天會有多冷。部隊進入朝鮮時,我們都沒有冬衣、手套、帽子和棉鞋等過冬必需品。我們部隊的大部分士兵來自年平均氣溫為 22 攝氏度的中國東部。我們師在第壹周就有 700 名士兵死於嚴寒。第三,交通成為另壹個嚴重問題。為了隱藏 10 多萬人的行蹤,第 9 兵團的兩個軍在沒有卡車的情況下穿行於大雪覆蓋的山林中。師炮兵營的壹些戰馬拒絕在懸崖峭壁上積雪覆蓋的羊腸小道上行走。走那條路實在太滑了。在這種情況下,壹些同誌想出了在懸崖邊的冰雪上鋪上羊毛圍巾的辦法,這樣就使馬匹安全地通過了小路。
59師176團2營教導員馬文考回憶說:部隊貿然進入朝鮮導致各種困難,除了裝備和物資,還缺少向導和翻譯。9兵團使用的是日偽時期的地圖,找不到向導給作戰徒增了很多困難,有的部隊就是因為走錯了路,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美軍有 "三大件":飛機、大炮、坦克。"三大件 "誌願軍都沒有。美國空軍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可以肆無忌憚地轟炸和掃射該地區。美軍飛機發現部隊後,立即低空射擊,然後開始轟炸。部隊還可以鉆進森林躲藏,火車可以鉆進地道,剛卸下的物資只能挨炸,大米、面粉被炸得稀巴爛。望著四處飛濺的面粉心裏充滿了怨恨,剛進朝鮮的戰士們就要挨餓了。
時任60師178團1機槍連指導員的張欽壽回憶說:我們穿著江南的棉衣到了零下幾十度嚴寒的朝鮮,壹下子冷得讓南方過來的部隊都難以適應。加之入朝倉促,領到的防寒裝備數量有限,只有****,幾個人身上帶著棉被和大衣,宿營時幾個人擠在壹起互相取暖。朝鮮戰場山高路陡,行軍打仗每個人都要攜帶武器和幾天的口糧,機槍連每個班只有壹匹騾馬,遇到山高路陡騾馬進不來,為了保證全連82迫擊炮和重機槍的武器數量,所有裝備都要靠人背到陣地上。壹個班壹挺重機槍要6個人背,背槍身、槍架、槍機等壹個人背壹箱200發子彈(入朝重機槍主要還是馬克核重機槍和日式92重機槍槍身笨重;迫擊炮的槍身、槍架、炮基架需要6個人輪流背;4個彈藥手,壹個人只能背壹箱兩發炮彈,班長背的範圍內還有其他武器。戰鬥中挖掘工事的鐵鍬、鎬頭是戰士們的 "第二生命",也是戰士們必帶的武器。在快速前進或轉移撤退時,大家不得不減輕負重扔掉貼身衣物,保證行軍速度。
時任89師戰鬥書記的李世玉回憶說: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沒有孬種,都是響當當的漢子。有壹個班長叫饒寅昌,他的肚子凍僵了,走了壹路,血滴在雪地上面,很清楚,結果他這壹舉動,後面的巡邏隊和指導員發現了,趕緊找到這個人,壹看他流血了,想用刀把它割掉,處理都不好處理,壹處理這個地方的皮就脫不下來了,很苦,指導員動員他是不是到後方去,不要到前方去。不行,我要上前線,打好這場仗。
時任二十軍戰地記者的馬振作回憶說:我印象最深的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殘酷是難以想象的,非常殘酷 戰鬥打響前,我在團指揮所。團長要求每個班拿出壹床棉被,剪成幾塊包在頭上和腳上,以防凍傷。但是,槍聲壹響,戰士們追著敵人沖鋒,棉布條就被扔掉了。戰鬥壹停止,大多數士兵的腳就失去了知覺。蹲在炮洞裏,我也被凍傷了,雙腳水腫得無法采訪。我忍著疼痛爬進山洞,聽到壹陣陣哭喊聲,看到醫護人員正在給傷員包紮,有壹個傷員鞋子脫不下來,整個大腿以下凍得僵硬,整條腿的皮膚都是紫色的,最後連皮帶肉 "脫 "了下來,傷員早已失去了知覺。不光是他,幾乎所有被送到包紮室的凍傷傷員的鞋襪都脫不下來。我被這壹幕感動了,決定留下來采訪。
時任60師179團副指導員的楊士毅從朝鮮給哥哥寫了壹封信(摘要):我們為什麽能取得這次戰鬥的全面勝利?這裏我想列舉壹些鐵的事實。1.無糧可吃餓肚皮:入朝後第五天,遭美國空軍匪軍蹂躪的朝鮮,經常以苞米黃豆為主要糧食,油根本找不到,渴了就吃壹滴涼水,營養缺乏黃豆餓肚子,搞得大家上吐下瀉,雞蛋(紅薯)救了我們的命。在沒有後方作戰的情況下,光是弄點雞蛋生吃剝皮就要花上3天時間,雞蛋輕了,只有挨餓,重了還是雪餓,兩天沒吃東西,想想真是說不出的難過,但為了任務,我們始終咬緊牙關,克服困難,完成了任務。2.凍去半生:朝鮮的天氣恐怕妳無法想象,現在已經是零下20多度(最冷時零下40多度),在冰天雪地裏,我們不僅堅守陣地,而且和美帝爭奪每壹個陣地,展開了連番殺戮。呼嘯的西北風,幾尺厚的積雪,凍不化,只穿壹件棉衣的我們,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裏,哪裏不使人凍死凍僵?身體瘦弱的幾個同誌,被寒冷的天氣奪去了年輕的生命,占部隊三分之二的同誌凍僵了手腳,甚至有壹部分凍成了瘸子,鋸斷了手腳。天氣冷到這樣的程度,凍到這樣的慘狀(凍出水泡、潰爛、皮膚細胞壞死、手腳幹枯),這是我平生第壹次見到。"3.與敵在火海中搏鬥:我們僅憑十八世紀的武器裝備,戰勝了美軍五十年代的機械化裝備部隊,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這也說明了戰鬥的艱苦殘酷。數百架美軍飛機晝夜不停地在我們頭頂上輪番掃射、轟炸,各種口徑的大炮連綿不斷地轟炸,坦克、汽車向我們的陣地俯沖,自動武器在迎擊敵人時橫掃我們的陣地。但英勇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不僅沒有被這些嚇倒,反而戰勝了敵人,繳獲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第二天還請美國爛屎兵品嘗了自己的火槍辣子。
穿插困難重重,在英勇善戰的20軍面前,再大的困難也不怕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些凍得瑟瑟發抖的部隊,依然士氣高昂,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隱蔽在朝鮮的雪山中。
剛過鴨綠江到了江界,朝鮮人紛紛走過來,看到誌願軍搖搖頭,說人民軍的裝備比妳們好多了還沒打好,妳看妳們像能打嗎?"60師政治部主任徐方徐方自信地告訴他們當中的中國人:"我們是出了名的能打仗的,怎麽能打不好啊,不在於裝備好壞,按妳們說的,好像是放在壹個好壞裏,也是放在壹個好壞裏。按照妳說的情況,要想打敗美國,似乎有點困難。您放心,我們是下定決心要打敗美軍的!"
89師是急先鋒,其267團在途中與美陸戰師第7團運輸旅遭遇,第壹次遭遇戰就在出國的間歇打出了威風,美軍丟下大批物資逃竄。軍留下大量物資落難逃亡,戰鬥中繳獲的3000條羊毛軍毯,不夠壹人壹床,師政委王直指示全部剪成小塊,分給每個戰士用來裹手包腳底禦寒,第九兵團非戰鬥人員.戰後,王直受到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的表揚。89師各級指揮員在穿插途中想了許多辦法應對嚴寒。壹位營長秦叔寶靈機壹動,命令戰士們把棉被剪去兩寸,自己縫制手套和耳罩。這個營的戰士手沒凍僵,耳朵也沒腫。軍長張翼翔得知後說:"自力更生,克服困難,要表揚,要提拔!"
入朝59師接到命令,趕赴長津作戰,必須在11月11日翻越齒子嶺。但戴克林師長拉到前衛兵團報告說,翻越牙子嶺沒有路,又派偵察科長帶隊偵察同樣沒有路。牙子嶺海拔2125米,積雪深厚,懸崖峭壁,從地圖上看雙虛線處是壹條路,原來是日軍舊軍用地圖的問題,詢問當地老爺爺得知,原來這條路已被日軍改成用鐵索上下牽引運輸礦石的小鐵軌。但這裏沒有別的路可走,繞路要繞壹大圈。"任務緊急,不能耽誤,不能影響戰鬥任務!"戴克林下令,除炮兵團和後勤卡車不能繞行外,大部分人馬將在這裏翻越齒子嶺,"爬也要爬過去!"晚上7點開始行動,此時漫天飛雪,山體結冰,坡陡路滑,他們頂著嚴寒,手攀腳踩枕木,像爬梯子壹樣壹格壹格往上爬;騾馬馱架由幾個人輪流往上馱,騾馬由前面的人拉後面的人推,且爬且走。有壹個機槍手扛著輕機槍,下山時沒踩到枕木,腳下壹滑,掉進了山谷,再也沒有回來。就這樣,11月12日,59師全部越過齒子嶺,接著又強行軍5天,按時完成了戰鬥集結。
58師174團特務連副連長張成閣的任務是帶領偵察員在前方偵察敵情,為全團開路。因為第20軍擔任第9兵團的前衛,他們得到的敵情要及時通報師、軍、團,為上級首長判斷形勢、下定決心提供第壹手資料。張成閣帶領偵察分隊,翻山越嶺,邊偵察邊前進。壹路上,凍傷的人不斷增加,有的人爬著爬著就倒下了,直到被凍死,但隊伍仍然沒有停下。
11月26日,大雪紛飛。58師進入大慶裏,大雪把山坡、溝壑、房頂、樹木連成了白茫茫的壹片,眼前的東白山擋住了,問題出在過去的日軍地圖上!從地圖上的虛點看有壹條小路,師偵察科向村民調查得知,早年間曾有人上山打柴。於是派172團的壹個連去開路。但東白山山險林密,加上齊腰深的積雪,根本沒有路。但26日下午4時發起進攻。在師副政委朱啟祥的建議下,黃樵師長決定讓第172團參謀長劉希文帶2營繞道倉裏、三大坪、水梯裏約70公裏,這不是70公裏的平地,也不是70公裏的常溫,而是70公裏白雪皚皚的山路。劉希文接到任務,立即出發。雖然2營壹口氣跑了50公裏,但他們接到的命令是推遲壹天進攻。但劉錫文和2營在軍令面前表現的是壹往無前。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20軍在幾乎沒有補給、嚴密隱蔽偽裝的情況下,晝夜兼程,忍饑挨餓,在齊腰深的雪地裏奔跑,創造了連續行軍10多天、平均每天30公裏的速度,終於不聲不響地進入了先頭伏擊陣地。
此時,美第10軍下屬的美海軍陸戰1師占領長津湖地區的古土、下街子、柳潭裏壹線,擺開了長蛇陣。11月23日,美第10軍制定了總攻作戰計劃:陸戰1師負責主攻,首先攻占柳潭裏以西約90公裏的武平裏,通過武平裏後,取道鴨綠江,再繼續向江界進發 步兵第7師協助進攻,在陸戰1師東側展開,沿長津湖東岸向柳潭裏推進,掩護陸戰1師右翼;韓國步兵第 3 師負責掩護海軍陸戰第 1 師的左翼並保護後方地區,攻擊將於 27 日發起。
26日當天,朝鮮北部冰天雪地,白天氣溫壹直在零下20多度,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登上直升機 "摸情況"。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地面情況,史密斯打開艙門,猛烈的寒風立刻穿透他厚厚的皮夾克刀壹般刺入他的骨髓,極度寒冷!史密斯看了看掛在艙門邊上的溫度計,是零下40度!史密斯懷疑,前幾天北進遭遇不測,對於杏司令的命令壹直軟抗,部隊停滯不前。此時壹看,他覺得自己多慮了。於是在 27 日下達了繼續進攻的命令。
精明的史密斯怎麽也沒有想到,就在這個時候,9兵團有7個師11萬余人,經過長途艱苦的跋涉和穿插,神出鬼沒地躲到了自己的眼皮底下。20軍參戰部隊在冰天雪地的曠野裏,已經潛伏了整整6個晝夜。等待27日總攻的命令。 政治部主任羅代周(左壹)、副師長陳育才(左二)、政委王直(左四)、師長余光茂(左五)
作者簡介:壹山,資深媒體人,20軍退役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