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開始,印度開始建立公共醫療體系,建立公共醫療體系的目的是“讓窮人買得起。”所以印度還專門制定了法律,要求國家制定統壹的衛生規劃,公立醫院提供衛生服務。
當時印度的醫院體系以公立醫院為主,私立醫院很少。而且由於不同地區的管理不同,各地的醫療質量也不壹樣。
到了20世紀80年代,印度的醫療開始覆蓋農村地區。衛生站、初級衛生保健中心和社區衛生保健中心免費為窮人治病,同時,城市公立醫院體系也逐漸成熟。
但是到了90年代,公立醫院因為前期的樂觀,開始入不敷出。這促使印度醫療體系進入私有化階段。私人小診所越來越多,越發展越好。慢慢的,大型民營醫院占據主導地位,公立醫院衰落。
在這種趨勢下,印度政府向私立醫院提供大量補貼,適度降低平民醫療費用,私立醫院的醫療資源越來越好。
進入21世紀後,印度政府開始通過稅收籌集資金,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保健,實行部分醫藥免費制度。目前印度人看病不是真的免費,而是“部分藥品免費”,比如壹些基本藥品的費用,壹些小病的治療。
印度醫療的現狀
1,公立和私立醫院差距大。
隨著印度醫療體系的私有化,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的差距越來越大。最明顯的壹點是,在政府的鼓勵下,民營醫院不斷發展,匯集了頂尖的醫生和設備。
雖然這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民營醫療的發展,但大多數人去民營醫院看病越來越難。相對於公立醫院,私立醫院看病貴,70%的醫療費用需要自費,對於掙紮在溫飽線上的平民來說是難以承受的痛苦。
2.醫療投入不足。
印度每年在公共醫療保健上花費大量資金。從印度整體經濟水平來看,這個數字看似不錯,但實際上只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2%。
此外,這部分醫療支出只有20%流向公立醫院,其余80%流向私立醫院。因為絕大多數印度人只能去公立醫院看病,享受不到與國際接軌的醫療服務。而公立醫院投入少,醫療資源有限,人口多,排長隊、缺醫生、床位少的現象屢見不鮮。
印度公立醫院的醫生每天工作8小時,要治療100多名病人,相當於每個病人只有5分鐘。據估計,印度約有6300萬糖尿病患者和250萬癌癥患者,但許多人沒有得到診斷。印度的嬰兒死亡率是中國的三倍,需要手術的心臟病患者中只有5%幸運地接受了治療。更多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有病,更別說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