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老人差點掉進騙局。
近日,打擊養老金詐騙專項行動正式啟動,借“養老金”之名實施詐騙的隱患得到規範整治。在此,銀行機構提醒老年人及其家人提高警惕,增強風險防範和識別意識。
6月30日中午,市民劉持壹張未到期的存單到雅安農村商業銀行大興支行,要求櫃員為她辦理提前支取業務,並將立即取走全部現金。值班櫃員認出劉經常在支行辦理業務,於6月29日取走現金1.1.8萬元,引起銀行工作人員註意。
工作人員看到後,詳細詢問了其用途,並告知需要提前預約提前支取利息損失,提取現金5萬余元,以穩定老人情緒,拖延時間。壹邊積極聯系老人所在村的村委會幹部,希望幫助尋找老人家屬,核實相關真實情況。經多方調查,原來劉是在參加了壹個老年人保健活動後被騙的。她取錢買了所謂的“能治百病的玉石床墊”。在家屬和銀行員工的耐心勸說下,劉也發現這是壹場“養生騙局”,並感謝銀行工作人員及時勸阻,避免了財產損失。
巧合的是。6月13日,市民周大爺也要提取6萬元購買“包治百病的玉石床墊”,被銀行工作人員發現後及時制止。
“老年人容易成為被盯上的‘套路’,也有主客觀因素。該銀行機構相關負責人表示,老年群體容易與社會脫節,對政策和相關專業信息的了解存在滯後和盲區。他們往往不能有效地獲取信息,不能有效地過濾和識別信息,所以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編造。比如針對老年人的金融詐騙,詐騙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老無所依”的焦慮心理,編造投資項目,承諾高額回報壹步步誘騙老年人。
另外,老年人壹般都有壹定的積蓄,需要投資渠道。然而,在金融理財產品消費市場上,由於缺乏金融理財知識、風險意識淡薄、輕信他人、盲目追求高收益等原因,大多數老年人成為金融消費者中的弱勢群體,容易陷入“金融陷阱”和“金融詐騙”。
增強風險防範意識?
記者發現,針對老年人的詐騙“套路”主要有四種:壹是打著投資養老院、預定養老院床位、購買養老公寓等旗號。,以高額分紅為誘餌,誘騙老年人投資所謂的“養老項目”;二是利用老年人網絡知識匱乏、識別能力弱等特點,以保健培訓和產品宣傳、投資理財高回報、現場陪護等方式設置陷阱,誘導消費;三是通過提供免費旅遊、情感陪護、虛假宣傳等方式,誘騙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等“養老產品”;四是該機構以“提前退休”、“養老保險”為名,收取材料費、福利,實施詐騙,嚴重侵害老年人財產權益,損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養老詐騙種類繁多,手段復雜。消費者應該如何防範?
“老年群體風險防範意識薄弱,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幫助他們守住錢袋子。”我市某銀行機構專業人士表示,金融機構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集中宣傳教育活動,幫助老年人及其家人提高警惕意識,增強風險防範和識別意識。優化金融服務,完善正規投資理財渠道等。,並擠壓犯罪分子的“感應”空間。
老年人要加強理性投資和風險防範意識,自覺遠離非法集資的漩渦,購買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等要去正規藥店、醫院等有合法資質的場所。同時,對有特效的產品、治病的藥等要高度警惕。,通過講座、互聯網、電視、傳單和廣告進行宣傳。這些產品的質量很難保證,價格也經常被擡高。
另外,老年人風險承受能力較弱,在理財選擇上要以謹慎為先,切不可輕信“低風險”“高回報”的說辭。和陌生人打交道要謹慎,保持清醒的頭腦,投資前要和家人朋友溝通。如果被騙,要保留證據,第壹時間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