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省三(1882 ~ 1965),廣州番禺化龍鎮人,著名中醫。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跟隨壹個驕傲的鄉村醫生的父親學醫。65,438+02歲喪父後,壹邊打雜,壹邊學習中醫經典,以此為生。65,438+07歲時,因治愈家鄉瘟疫而成名。65,438+09,654,38+00年移居廣州南坎塞橫街行醫,65,438+0924年赴香港學習西醫。65438-0955回廣州,任中山醫學院教授、政協委員。到1965年去世時,他已行醫65年,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著述10余部。在腎炎、結核病、急性闌尾炎、流行性感冒等領域取得開拓性成果。他去世時,周恩來總理送了壹個花圈。
中文名:黃省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州番禺化龍鎮
出生日期:1882
死亡日期:1965年6月24日。
職業:中山醫學院教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主要成就:在中國倡導中西醫結合的新中國醫學體系的先驅
代表作品:結核病新實驗療法、腎炎和腎變性新實驗療法、急性闌尾炎新藥物療法、
上善若水大逸景城
漢語詞匯中往往蘊含著智慧辯證法,比如“危機”壹詞。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突襲中國,壹度讓許多城市因恐懼而成為“成衛”,對中國醫學界是壹次生死考驗。非典疫情最終得到了迅速控制,這不僅給人們恢復了曾經失去的白衣天使形象,也讓全球醫學界對中西醫結合的神奇療效刮目相看。長期不被西方認可的中醫再次迎來了走向世界的大好機遇。
中西醫結合是醫學發展史上的壹件大事,它將導致世界醫學的突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上半葉壹些中醫開始的探索,而誕生於番禺的南派醫學權威黃省三就是傑出的開拓者之壹。
人類的發展史也是壹部與疾病鬥爭的歷史,幾千年來都離不開醫學。作為壹種緊跟人類文明步伐的文化,中西醫學都深深地烙上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各自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以“天人合壹”的中國文化為基礎,將患病的人作為壹個整體來對待,通過草藥調理人體,達到陰陽五行的平衡;在西方,自從荷蘭學者萊文·胡克於1676年發明了世界上第壹臺顯微鏡,發現細胞是構成人體的最小單位後,西醫就進入了微觀世界,其治療理論是以人體內的病菌和病毒為消滅目標。從今天來看,中醫和西醫各有利弊。中藥以草藥治病,副作用小,但診療方法模糊,療效慢。西醫結合現代科技,化學藥物診斷準確,見效快,但副作用問題壹直難以解決。
黃省三踏上了職業醫生的道路,並因為壹場兇猛的瘟疫而壹鳴驚人。但是軍閥統治下的混亂社會,比瘟疫還兇,壹代名醫在廣州都受不了。1924年壹個極小的歷史契機——在廣州關西南十字街黃沖本堂壹廣行醫的黃省三,因為歹徒的“敲詐勒索”,連夜逃到了香港。這次有點倉促的赴港之行不僅是黃省三人生的壹個重大轉折點,也開啟了醫學發展史上的壹個新時代。中西醫這兩種在各自的軌道上發展了幾十年的科學,開始以不同的路線達成同壹個目標。
剛到香港的黃省三敏銳地意識到,強調實驗等現代科技手段的西醫比中醫更準確、更有說服力,而中醫面對挑戰必須積極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尋求新的發展。於是,壹直靠自學成名的他,在不迷茫的時候,開始了新的探索:學習日語,吃日本版的原版經典西醫,斥巨資購買顯微鏡和實驗設備,聘請兩名在德國留學的西醫協助研究和實踐中西醫結合。這種將兩種醫學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的實驗,使他在腎病、結核病、流感、麻疹等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在中醫的探索中,黃省三是當時銳意創新的新人物。他突破了中醫幾千年的封閉傳統,將其西化,甚至被很多老中醫同仁視為異端。事實上,黃省三在行醫方面深受儒家傳統的影響。童年喪父,他孝順母親,日夜侍奉,直到母親百歲而死;無論病人是富是貧,總是以謙恭有禮的態度對待。貧困患者壹生免診費,自掏腰包買藥的案例數不勝數。對於學生和年輕壹代來說,他們毫無保留地致力於教授他們壹生的絕技。他“出生”,壹生隱居,鉆研醫術;解放後,他在祖國的號召下放棄了優厚的待遇回到中國,在貧困的晚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西醫結合的新中國醫學體系的發展中。縱觀其壹生,可以說是絕不會辜負“大醫精誠”二字的壹代儒醫。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從神農這位傳奇的嘗過草藥的醫生,到扁鵲這位最早被載入史記的醫生,幾千年來名醫輩出,使中醫發展成為博大精深的科學文化寶庫。然而,直到今天,西醫仍然是世界主流醫學的主導。雖然由黃省三倡導並由實踐推動的中西醫結合理論在中國幾十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需要醫學界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普遍認可。
讀萬卷書治萬病
黃省三是壹代名醫的領軍人物,但他不僅沒有接受過學院派的系統教育,也沒有機會正式向名醫學習。就連他童年時期的普通私塾教育也極其有限,淵博的知識在同齡人中也不多見。這完全得益於他幾十年來孜孜不倦的吸收和積累;他傑出的醫學成就,是在65年漫長的行醫歲月中,數千萬個病例精心總結出來的。
1882,黃省三出生於番禺化龍鎮的壹個鄉村醫生家庭。當時農村沒有藥店,父親黃子軒經常上山采藥給村民治病。深受童年影響的黃省三對醫學產生了興趣。本來他可以順利繼承父親的事業,但父親在12歲時去世,留下了壹個貧困的家庭和幾箱古典醫書。自13歲起,黃省三壹直在農村典當行打雜謀生,但沈重的生活負擔無法抹去他繼承父業的意誌。每天晚上當鋪打烊後,他就在店裏點上燈,把父親留下的線裝書壹本壹本地閱讀研究。後來當鋪老板怕他晚上看書會引起火災,就把他禁了,於是他每天晚上都躲在村裏的瞭望塔裏,孜孜不倦地繼續讀書。
這樣默默的努力終於讓黃省三在17歲時壹鳴驚人。這壹年恰逢瘟疫流行,蔓延兇猛。當村裏的長者看到黃省三在深夜閱讀醫學書籍時,他們請他設法治療村民。當鋪老板在當鋪的側門放了壹張桌子,這就成了他的第壹個義光。他仔細檢查並靈活運用所學的醫學知識。壹個醫學領域的新手能夠治愈疾病並拯救無數人。幾十個村民熱情地來看病。隨著他控制了瘟疫,黃省三的聲望也上升了。
從此,黃省三走上了職業醫生的道路。
在家鄉做了十幾年的鄉村醫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10年,28歲的他滿懷信心要成為大都市——廣州,在繁華的南關西橫街(今北京南路旁)開設了“黃沖本堂”醫療診所。20世紀20年代中期,他去了香港,繼續建立壹個幫助世界的博物館。他因醫治無數病人,治愈大量怪病而聞名於香港、澳門乃至世界。但他的醫術越來越完善,他開的義光幾十年來人頭攢動,很多華僑從海外回來看他。
黃省三醫術的不斷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對書籍的熱愛。從童年到80多歲,他讀了很多書。他壹生隱居,從不赴宴。除了治病救人,他還在業余時間堅持寫書,壹生讀了壹萬多本書。據後人回憶,由於他長期勤於背誦和記憶,記憶力驚人:50年代中後期回到廣州,七十多歲還經常參加廣州各大醫院的專家會診,經常當場指出病人的癥狀,記錄在壹本書的前幾卷和幾頁,從不出錯,令同行佩服不已。他壹生也非常註重收集古代醫書。* * *藏書數萬冊,其中不乏善本。他去世後,他的後人根據他的遺囑將這些書全部捐贈給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圖書館。
中西醫結合古今醫學
20世紀20年代,廣州城被數百個派系的軍閥所占領,商家和市民在各個山頭都要納稅,社會治安非常混亂。1924,在廣州行醫的黃省三,因為歹徒的“敲詐勒索”和人身安全威脅,不得不連夜離開廣州。這種有些倉促的離去,不僅是黃省三人生的壹個重大轉折,也是中醫發展史上的壹個新時代。
黃省三前往香港跑馬地禮頓道繼續開辦診所。當時英國殖民者已經統治香港幾十年,西醫的醫院也逐漸出現和興起,但香港人還是用中醫治療保健。這時候的中醫大多墨守成規,對西醫充耳不聞。大多數中醫拒絕相信“細菌”和“血清”。渴望學習的黃省三開始接觸外國醫學。他敏銳地意識到,強調化驗、實驗等科技手段的西醫在診斷疾病方面比中醫更有說服力,而診療方法壹向模糊的中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即將面臨重大挑戰。中醫既要繼承其深厚的傳統,又要走上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道路。
因此,黃省三仔細研究了中國古典醫學和西方醫學理論。當時西醫翻譯成中文的原著很少,但日文版本卻不少。結束的時候,他學習日語,“咀嚼”西醫經典原著的日文版。他不僅“紙上談兵”,還花重金購買顯微鏡和實驗設備,並聘請了兩名在德國留學的西醫協助研究,實行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
黃省三用當時西醫新的科技手段診斷疾病,同時用中藥方劑治療,醫術有了重大突破。在治療心臟病、慢性腎炎、麻疹、肺結核、霍亂、傷寒等疾病時,中醫可以治病。在沒有抗生素的時候,這是非常寶貴的。他強調治療壹定要從根本原因出發,是溫和的,所以療效持久,無副作用,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和同行的推崇。
對於古典醫書,黃省三讀的是古書,而不是“渾渾噩噩”,對於現代西醫,他吸收了其理論素養和科技手段,結合了中國幾千年醫術的精華。在這裏,他博采古今醫學之長,融中西醫於壹爐,壹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全新醫學體系開始誕生,而黃省三就是中國倡導中西醫結合的新中醫體系的開創者。
20世紀50年代初,年近古稀的黃省三開始總結自己壹生的醫學經驗,並陸續在香港和廣州發表,如《結核病新實驗療法》、《腎炎和腎變性新實驗療法》、《急性闌尾炎新藥物療法》、《白喉新藥物療法》等。* * * *有十余種,很多都是壹版再版,被醫學界視為該領域的必讀書籍。大四學生、現為中山大學醫學院內科博士生導師的葉教授告訴記者,他從醫40年,在腎炎、尿毒癥方面壹直遵循黃老子的治療原則,效果很好。
壹代儒醫
中國自古就有“藥為仁”的說法,而的大四學生葉教授給老師們最簡潔的評價:“仁”。
黃省三的氣質優雅而和藹可親,坐在病人面前時,他感覺自己就像壹個春風。不管來看病的人是窮是富,甚至是能不能負擔得起診費,他都會壹視同仁,仔細檢查病情,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分析病因病理,詳細講解煎藥方法和服用藥方後的反應。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往往會突然增強。據後人回憶,很多患者服藥前都覺得病情有所好轉。
對於貧困的病人,黃勝蘭經常給醫生送藥,他這輩子免費治療過多少窮人,難以計數。他只要觀察經濟困難的患者,不僅不收任何診費,還在處方上蓋章。患者不必為藥房的處方付費,他自掏腰包與藥房支付賬單。
在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評價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以接近儒家思想的“真實性”是壹種通行的做法:就像嶽飛這樣文筆不凡、武功高強、憂國憂民的將軍,被稱為“儒將”;“紅頂商人”胡雪巖,稱為“儒商”;學識淵博、儒家思想豐富的好醫生,稱為“儒醫”。黃省三從小就壹直在尋找經典的醫學書籍。同時,他壹直在閱讀包括儒家經典在內的書籍。無論是個人品行還是報國理想,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可謂壹代儒醫。
黃省三早年喪父,母親很孝順。每天早上他都去他媽媽的床邊問候他,晚上他也會去他媽媽的房間問候。如果他母親身體不適,他會親自喝湯。由於他的精心服務,他的母親活到壹百歲,去世時沒有生病。當他出版他的第壹本醫學書籍時,他已經接近老年,他的父母也去世了。他還在書的扉頁上印上“謹以此書獻給已故的父親黃子軒和已故的母親魏太太”以表謝意。
根據他侄子黃永君後來的回憶,黃省三對別人壹向彬彬有禮。每壹個去壹廣就醫的村民,經過診治,無論工作多忙,都親自送到門口,站在門前鞠躬送別福建;作為兒子和侄子,黃永君拜訪了他的家,黃省三也決心向門口鞠躬,這使年輕壹代非常遺憾。
20世紀20年代,由於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黃省三連夜悄悄離開廣州赴港。解放後,黃省三在香港行醫30余年,已成為港澳地區知名的高薪醫生。但在1955年,他突然和家人從澳門搬回廣州。此事在港澳及海外引起轟動。從他後來接受香港記者的采訪,可以看出他當時報效祖國的心:“回國報效國家和我在香港時報效個人生活是很不壹樣的。只是因為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殘余勢力囂張,才不得不住在香港,可是誰不懷念自己的家鄉魯墓呢?所以解放後,我了解到中國共產黨的優惠政策,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中醫如此重視,真的讓我很受鼓舞。所以我決定把我研究多年的壹些經驗貢獻給國家和人民,於是我毅然回到了廣州。”(見文匯報1955九月14)。
黃省三壹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脫離了政治和任何組織,致力於醫學實踐和研究。回國後積極擔任公職:如在中山醫學院擔任教授,無私教學,培養年輕壹代的醫生;作為廣東省衛生廳顧問、中華醫學會理事會理事,大力推動中國醫學發展,特別是中西醫結合;他還擔任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委員,積極參政議政。回國後的十年裏,經過社會活動和門診,他把每壹分鐘都用來總結和提煉自己的人生經驗,作品壹部壹部問世。
1965年6月24日,黃省三醫生逝世,他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蜚聲海內外。在他的追悼會上,周恩來總理敬獻了壹個悼念的花圈。
臨危受命拯救領袖。
1925年春,孫中山先生病重於北京。當時北京的醫生效果並不明顯。孫中山身邊的人得知黃省三在南方醫學界的名氣後,紛紛邀請他北上專家會診。黃省三收拾行李,趕往機場,準備全力營救這位偉人。沒想到,當他即將登上飛往北京的飛機時,從北京傳來噩耗:孫中山先生不幸逝世。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國家統戰部的動員下,黃省三隨家人從香港回到祖國,並當選為第二、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在每次兩會期間,盡管持續時間只有半個月左右,但他必須在北京呆壹兩個月才能回京,因為他經常要見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有意思的是,當時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壹批領導對黃省三的醫術非常認可,但毛澤東卻從未見過黃省三,或許是因為他覺得黃省三的診療已經西化太多了。(顏)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