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禮是很君子的事情
01
中國古代,大到封禪祭天、番邦來朝、小到婚姻嫁娶,都需要準備各類禮物,以示誠意。對於送禮這件事兒,孔子是這麽說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就是只要拿捆肉幹來送我,我就教他學習。這捆肉幹是“禮”儀式的具象化表達,是師徒結下羈絆的實物見證。聽說子路被剁成肉醬後,孔子再不吃肉。孔子死後,子貢結廬守墓六年,事如親父。這些感情都是從幾捆肉幹開始的。
唐代,雲南土官緬伯高向長安送貢禮。本來帶了只白天鵝進獻,卻不料過河時鵝飛了,只留壹根羽毛。他相信太宗不重禮物重情義,以鵝毛為貢禮向長安進獻。唐太宗感念土官忠義,不辱使命,留下“物輕人義重,千裏送鵝毛”的美談。可見禮物多寡、是否貴重並不重要,重在“情義”二字。
20、30年前,送禮是送心意
02
我父母老家在東北,小時候老家並不富裕。可來串門的親戚每次來都帶些土產。木耳、香菇、酸菜、甚至50多斤壹袋的大米。想到親戚們要坐火車硬座十幾個小時背著這些東西來家裏,家人總有些於心不忍。每次都叮囑“不要帶東西啦,人來就行。”可每次還是照帶不誤。按親戚們的話說,“東西不貴重,就是吃個新鮮。”在我看來,東西或許不貴重,但為我們這口“新鮮”受上千公裏的累,禮“重”,心意更重。
幾天前小學同學聚會,大家風塵仆仆按時趕到飯店包間。席間大家從謙虛地攀比誰比誰混的更好,哪個女生女大十八變,從醜小鴨出落成白天鵝。壹路扯到了“誰給小學班主任送過禮”的話題。我腦中恍惚出現《夏洛特煩惱》的情節。班主任回憶起學生,是靠回憶自己家裏的VCD、洗衣機和39寸大彩電的購買者。
席間我不無炫耀地說,“我小時候學習成績好。就沒給老師送過禮。”言下之意,我挺優秀的,老師無需對我“格外關照”。
這時坐我對面的男生馬上站起來說,“不對,妳爸媽送禮那天我正好在老師家裏補課。我看見妳爸媽去了,拎了壹箱飲料。”回家我向爸媽問及此事,爸媽笑了,“那箱飲料最後妳們老師也沒收,全拿回來便宜妳了。”
原來老師幹了壹件買珠還櫝的事兒,心意留下了,禮物拿回去。
後來明白,送禮要送得恰當
03
工作以後,第壹次從北京飛香港見客戶,特意上網查香港人見面有什麽規矩。其中赫然寫著壹條“香港人忌諱初次見面時空手而來。”香港是海港之都,四方的舶來品什麽沒見過。思來想去,想到恰逢中秋節,從機場免稅店拿了兩盒北京產的月餅權當手信。合了時宜。
後來物流發達了,香港朋友聽說我有咽炎。從香港郵了幾盒咽炎藥來。給我在微信上留言:“東南亞產的特效藥,妳們那裏可能不好買到,給妳寄了幾盒。”禮物來的正好合用,這份關註令我至今感念在心。
紅包功能出現後,開啟了禮物的“虛擬時代”。爭吵後的道歉、短暫分離中的思念、工作成功後的慶祝、節日生辰的祝賀……虛擬禮物比買東西郵寄更及時。我們愛給別人發紅包,更愛搶紅包。因為它總來的恰逢其時。因相隔網絡而略顯幹癟的情感表達在瞬間飽滿豐潤。
可是對於有些人,及時送到手中的實物禮品才能說明妳對他的了解和心思。比如妳正在生悶氣的女朋友。即便有同城閃送當日達,等東西送到了心早就涼了。好在微信推出了“微信禮品卡”商城,百余種心意禮物,在紛至沓來的聖誕、元旦、新年,以及那些讓妳深藏在心的紀念日,都多了壹份及時的心意表達。挑壹份小禮物伴壹句祝福,這壹刻的心心相通,如冬日暖陽。
微信禮品卡 微信禮品卡商城 小程序
需要禮物,是為了說出愛。
04
最好的送禮並不需要絞盡腦汁,而是為妳不便開口的情感,找到最恰當的出口。
剛才,看朋友圈知道愛自駕的老張年底又要去跑川藏線。老張是我入行的領路人,與我亦師亦友。我本想勸他,“您老人家都這麽大歲數了,珍惜身子骨,少冒點險吧。”
可看到中年油膩的老張,難得壹臉少年激情,想了很久,勸阻的話還是沒說出口,而是默默買了張殼牌喜力禮品卡發過去,“趕緊保養保養您那破車,自由飛翔吶您”。
我的奶奶前年查出腎衰竭,需要做腎透析,每周去醫院三次。盡管我家離醫院只有不到2公裏,但是需要穿過壹個全市最擁堵的五岔路口,和壹個全區最大的立交橋,打車要繞4、5公裏。她總說:“走著這麽近的路,開車繞這麽壹大圈,不劃算。”
寫這篇稿子時,奶奶離開已壹年,我今天看到微信禮品卡的功能,內心不禁感嘆,為什麽不能每次去透析時給奶奶打輛車,哪怕我在外地工作,不在她身邊。如果當時有禮品卡。我會買張滴滴出行卡,然後告訴她:“奶奶不要心疼車錢,這是孫子用卡叫來朋友的車,您盡管坐”。
每個人都有情感突然卡殼的時刻,壹句“肉麻”的話要打八百遍腹稿,卻最終還是咽了下去。他們需要壹件安全的道具,將他們的意願傳遞出去。社交網絡的發達,不僅突破了空間時間的社交壁壘,也在幫忙拯救這些言語遭遇的情感尷尬,壹張微信禮品卡,將微妙的情感化成春雨,“潤物細無聲”中傳遞心語,在虛擬的時代,讓人們重拾實在表達的歡欣。
中國人的“禮物”,再“微”小也厚重,因為我們的情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