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年多來,原來濃眉大眼牛股輩出的醫藥行業天雷滾滾,幾乎全是負面新聞,不少公司股價創下四年來新低。 醫保局的橫空出世直接重塑醫藥行業過去十多年來的估值邏輯, 加上個別公司黑天鵝事件發生,令 醫藥行業過去的防禦性特征消失殆盡。 未來再也不是妳隨便買個醫藥股隨便哪個老字號就能穩定上漲了,在未來投資醫藥股, 中藥與西藥分別僅有壹個邏輯可以金身不破。
正在大家以每秒八十萬米的速度在夢想未來中國的醫藥股翻倍翻倍再翻倍趕英超美虐死日韓國東南亞的時候,半路殺出個醫保局,手裏拿著兩個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寶貝,壹個叫權,壹個叫 錢。
江湖早有傳言,如果這兩個寶貝同時出現在壹人手中,那麽江湖必定是壹場血雨腥風。
為了阻止這種情形的出現,江湖各門派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阻礙活動。
顯然,處廟堂之高的人深刻的認識到這壹點了。現在,這個權錢在手,上可直達天聽,下可先斬後奏的“人”終於出現了。 江湖人稱醫保局。
此人壹出手,淩厲的劍式便直逼眾人咽喉,眾人剛要反抗,只見這把鈦合金寶劍壹道青光閃過,定睛壹看,劍身下方壹面刻著蛟龍,壹面刻著鳳凰,上方還刻著北鬥七星,以劍應天象之形。便立刻打消了反抗的意圖。
此人收劍入鞘,從懷中取出壹張銀票放在桌上,正色嚴聲道:本官奉旨行事,各官家私家醫藥企業,凡自願進入降價帶量采購秩序者,這張銀票上的銀子自有妳壹份,凡不願進入者,就得問問這把劍答不答應!
沒人吭聲!現場死壹般的寂靜。
眾人汗流浹背。這邊答應了可能還好,至少分得壹點殘羹,但答應了,後面的股價可就說不準了, 暴跌下來,那心狠的莊家還不得扒我壹層皮下來。 左右是個難受!
壹盞茶的功夫後,此人再問:都想好了?眾人妳看我我看妳,還是沒人說話。
這時幾位財大氣粗的行業大佬先開口了:此事事關者大,涉及幾千家企業和上百萬從業者的利益,可否從長計議?
此人冷聲道:今日沒有結果,誰都不能走!要我在重復壹遍嗎?順手把劍壓在被風吹動的銀票上。
眾人見大勢已去,便異口同聲道:好吧,我們答應!
消息傳回二級市場,瞬間閃崩者全是醫藥股。
以上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人口老齡化曾經是很多人投資醫藥股的最大邏輯支撐, 這沒錯。
但現在,世道變了,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昨天的歡樂將是明天痛苦的回憶。
的確,看我們的人口老齡化速度與趨勢,真的是能把人嚇壹跳。截止2018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11.9%,60歲及以上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17.9%。
國際上通常將65對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7%作為壹個國家進入老齡化 社會 的標誌。 我們國家在2000年的時候已經正式計入老齡化 社會 。今年下來我們進入老齡化 社會 已經20年了。
看絕對額。如果將14億作為總人口基數,那麽 65歲及以上的老齡化人口總數將會有1.66億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總數將會有2.5億人。
這還僅僅是現狀,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增加,15年後, 大概2035年前後, 我們的老齡化人口,將會達到3億人左右,而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會有4到4.5億。 而整個歐洲也僅僅才有7億人!
此景象全球從未有之,思之令人後背發冷。
到時候全球每100個人裏,就會有中國5個老頭老太太。現在80後這壹代人的家庭裏誰家沒有壹兩個甚至兩三個60歲以上的和65歲以上的老人呢?
人上了歲數身體狀況下降是自然而然的,身體不好多吃藥是必須的,多吃藥就給醫藥行業貢獻利潤是壹定的。因此這就成為過去人們投資醫藥股的基本邏輯。
在2018年5月31號之前,這個邏輯是沒什麽大毛病的。看病難,吃藥貴,藥價蹭蹭漲是現實存在的。醫藥行業的黃金十年牛股輩出也是基於此。
2018年5月31日不是什麽大不了的日子,也僅僅是國家新的醫療保障局掛牌成立的日子。
在這個局成立之前,很長時間裏,我們國家對藥品的招標采購定價是這樣管理的: 發改委管定價,人社保部管醫保目錄,衛計委管招標采購,最後由醫保資金來付錢。 這種格局是典型的花錢的談不了價格,也管不了花錢買了啥藥。在眾所周知的原因下,醫保資金的壓力就越來越大。
長期下去,最多十年,醫保資金就收支不平衡,要有窟窿了。為什麽?因為老年人越來越多,這對醫保資金是極大的負擔。
這種局面再不改變,痛苦的就不是企業了,而是國家。
因此,將新農合、城鎮職工與居民醫保和生育保險“三保合壹”和 招標采購、藥品定價、醫保目錄、醫保控費“四權合壹” 的醫保局應運而生,橫空出世。
醫保局的出現結束了衛計委管招標采購與新農合以及人社部管醫保目錄和城鎮醫保的尷尬局面。 這是由國家深改小組通過的頂層設計方案。
即有權又有錢,還身披國務院直屬機構的光環,成立不到半年,就祭出4+7“帶量采購”試點的大刀,砍向醫藥行業。
4個直轄市加上其他7個城市的用藥比例幾乎占到全國的三分之壹。壹出手就拿 三分之壹 市場來做試點,也真是夠狠的。
試點的目的有4個:
壹是藥品降價提質, 說白了就是妳們以前的藥品質量差價格貴,老百姓苦不堪言;
二是藥品行業轉型升級, 規範流通秩序,凈化行業生態,意思是說企業把心思放在研發上,不要把心思花在銷售上,沒有研發能力的勢必面臨淘汰出局的風險;
三是公立醫院深化改革, 改變藥品帶金銷售的模式,凈化行業環境;
四是醫保資金減負增效。 通過前三點的效應,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提高醫保使用效率, 也就是說地主家也沒有多少余糧了,咱們重新換個玩法。
其中第壹點和第二點是核心。以降價換采購量,直接讓壹大批醫藥股在二級市場崩盤。手裏有醫藥股的人基本都沒逃過這個暴跌。
藥品無非就是西藥和中藥大類。西藥能標準化,且用量大,是醫保支付的絕對大頭,也是亂象叢生的溫床地帶,所以先拿西藥三分之壹的市場開刀,中藥暫時還顧不上,但肯定也在開刀計劃內。
西藥也就兩種,化學藥和生物藥。醫保局大刀壹揮,二級市場股價腰斬。
真是醫保局的壹聲炮響,給市場送來了重塑醫藥行業的估值邏輯。
曾經,只要妳是壹家醫藥生產企業,在二級市場就能享受30倍、40倍甚至更高的估值溢價,現在,只要妳是壹家沒有正經研發能力的醫藥生產企業,大概率只能享受化工行業的估值。
化工行業的估值中樞長期來看就在10倍左右。因此,醫藥行業暴跌是正常反應。 而這也僅僅是個開始。
帶量采購,以價換量後,量多了,但利潤不壹定會多,等試點結束,全國推廣的時候,大概率還有壹輪廝殺。 那些帶量采購後利潤不能實現增長的企業,二級市場跌成渣渣也不是沒可能。
但長期看,市場是公正的,該享受估值溢價的始終還是那些有強大研發能力的醫藥公司。 這個“大”可不是規模大,而是研發能力強大。有些公司規模雖然不大,但是研發能力可不弱。
這裏再說個數據,壹年前,醫藥股裏還有4家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現在就剩恒瑞醫藥這壹根獨苗了。邁瑞醫療是器械類的,這裏先不說了!
醫保局這壹刀砍下去,整個行業沒有三五年是很難重塑格局的。 那些過去主要靠吃醫保搞營銷的騙子公司們盡量遠離,小心雷劈下來的時候連累到妳!
來,舉起右手,跟著羅盤君數壹下A股裏那些有研發能力的醫藥公司:1,2,3,4,完了。
羅盤君換了只手,以30年單身狗的手速在數了壹遍,發現壹只手真的夠用了。
200家醫藥制造企業裏,壹只手數的過來,再加上港股,也用不完兩只手。
鬼知道這些年妳吃進去肚子裏的藥到底起作用沒!
人能活著就是奇跡了!
沒有研發能力的醫藥公司股票再還能漲也算是奇跡了!但,別做夢了!
真的要趕英超美虐死日韓東南亞,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
壹把刷子是 研發能力 ,壹把刷子是 獨特性。 但本質上具有研發能力就是壹種獨特性。所以這兩把刷子本質上是壹體的,只是針對不同性質的東西,可以分開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很明顯,研發能力對應的是西藥範疇,包括化學藥和生物藥,再延伸壹點還有做CRO的那幾個公司。 獨特性專門針對中藥公司而言。
西藥的格局雖然有了,但還不是很明顯,國內強不算強,拉到國際上比壹比再說強那是真的強。就這壹點來說,我們還有幾十年的差距。
畢竟歐美列強有的巨頭已經有上百年 歷史 了,我們這才哪到哪。所以往上看,打著望遠鏡還看不到天花板。盡管如此,還得有企業願意投入巨量資金來做研發,錢有了,還不壹定有人能做的了。研發這種事,還真不是有錢就行的。 能承擔得起研發失敗的損失才是真正的強大。
米國那些醫藥巨頭能有今天近乎統治新藥研發市場的能力,也是壹路砸錢過來的,說壹將功成萬骨枯壹點也不為過!
中藥真是讓人心痛的存在。 不是沒有好中醫,是沒有好中藥啊!
羅盤君也曾經是被中醫救過命的人,深知中醫的有效性。但這種有效性是建立在好中醫與好中藥二者同時具備的基礎上的。
康美藥業曾經號稱中國最大的中醫公司,這個和曹操當年號稱自己有八十萬水軍的宣傳力度是壹樣的。赤壁之戰,壹把火就快燒死完了,要不是孔明大意,雲長心軟,華容道上,哪有曹操過得去的理!
現在康美藥業假戲唱不下去,自斷手腳,公司消失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曾經大張旗鼓的要做智慧藥房,藥房是智慧了,可馬興田愚蠢過度了!
雲南白藥,羅盤君今年去過股東大會現場,開完會參觀了壹下公司產品,只能仰起我那壹米八的脖子壹聲嘆息。 好歹也是號稱自己有國家保密配方產品的公司,怎麽就搞得自己參與同質化競爭了呢?
廣譽遠,同仁堂,東阿阿膠,九芝堂,馬應龍,雲南白藥等等那壹串串中藥企業,都說自己是百年老字號,可怎麽就不能讓這百年老字號的旗號大放光彩呢?壹個個搶著趕著做面膜、做牙膏、做洗發水、做衛生巾,好像離了日化消費這條道就難以活下去,不做日化的就做保健品,不是靈芝孢子粉,就是三七蟲草膏,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千年願望眼看就要被妳們實現了!
放眼望去,中藥裏真正有獨特性的也就只剩壹家了,偏安東南壹隅......
如果未來有壹天,這種獨特性也不存在了,那也就該遠離了!
沒有研發能力和獨特性的醫藥公司,長期看,只能茍延殘喘了。
當我們掌握了風險的支配權的時候,就界定了過去和未來的範疇。當發現跨越風險這條界限的方法時,才敢說未來是過去的鏡子。
所以,都不用看或者對比日美的醫藥企業,因為當經濟發展到壹定階段,優秀的資源全部向行業內頭部企業集中是壹種必然的結果!
兩個研究控,帶妳穿透A股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