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專項整治行動重點針對擾亂市場秩序、侵害用戶權益、威脅數據安全、違反資源和資質管理規定等4個方面8類問題,涉及惡意屏蔽網站鏈接、彈窗、強制個性化服務、威脅數據安全、“黑寬帶”等22個具體場景。
工信部表示,在擾亂市場秩序方面,將重點整治惡意屏蔽網站鏈接、幹擾其他企業產品或服務運行等問題,包括無正當理由限制其他網站鏈接正常訪問、實施歧視性屏蔽措施等。
平臺間的阻塞由來已久。Tik Tok內容不能直接在微信上使用,支付寶不能在美團使用,淘寶微信互相屏蔽的情況屢見不鮮。
2月7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於平臺經濟的反壟斷指南》發布,要求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為競爭創造有序、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平臺經營者通過搜索降權、流量限制、技術障礙等懲罰性措施施加的限制,壹般可視為構成限制交易行為。
“頭騰大戰”壹度撕開了平臺禁令的壹角。2月,Tik Tok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起訴騰訊壟斷,稱騰訊限制用戶通過微信和QQ分享來自Tik Tok的內容,構成《反壟斷法》禁止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並要求法院判令騰訊停止這壹行為,並賠償to stop this萬元。隨後,雙方陷入了漫長的“口水戰”,這兩大互聯網巨頭之間近年來也頻繁發生類似的法律糾紛。
反壟斷執法的收緊,也讓平臺之間築起的那堵墻稍微松動了壹些。4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向阿裏開出反壟斷罰單,同時向阿裏作出行政指示,明確要求阿裏依法加大平臺內數據和支付、應用等資源端口的開放。
到7月份,有消息稱阿裏和騰訊正在考慮向對方開放各自的生態系統。阿裏的初步措施可能包括將微信支付引入淘寶和天貓;騰訊可能會允許阿裏的電商信息在微信上分享,或者允許微信用戶通過小程序使用阿裏的部分服務。對此,雙方都沒有回應。
隨著各方監管力度的加強,接下來的互聯網大賽將打破孤立、封鎖、屏蔽的現狀,向更加開放、包容的方向發展。
針對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為,工信部重點整治了應用軟件啟動彈窗欺騙誤導用戶、強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行為,包括彈窗整屏為跳轉鏈接、定向推送時提供虛假關閉按鈕等場景。
網絡彈窗現象壹直為人詬病。7月8日,工信部表示,要大力推進App彈窗信息騷擾用戶的整治工作,對“彈窗信息標識幾乎看不見、關閉按鈕小如蠕蟲、頁面偽裝過海、誘導點擊黑暗”等違規行為進行集中整治,督促企業重視用戶訴求,解決利用文字、圖片、視頻欺騙、誤導用戶跳轉開屏信息頁面等問題。
屆時,百度、阿裏等68家頭部互聯網公司已按要求完成整改。2021第二季度,彈窗信息用戶投訴舉報量環比下降50%,誤導用戶點擊跳轉第三方頁面問題同比下降80%。
7月18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也發布了《PC端應用軟件網絡彈窗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官方渠道下載測試的30款軟件中,有11款存在網絡彈窗問題,占調查總數的37%。其中,暴風影音安裝時,默認勾選的軟件彈窗存在傳播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360安全瀏覽器和360安全衛士彈窗的內容,以暗示性的圖片或語言誘導網民點擊,推廣不明網站。還宣傳違禁藥物,誇大藥物療效,涉嫌虛假宣傳。
此外,波導壁紙、360安全瀏覽器、360安全衛士、騰訊視頻四款軟件中,商業廣告既未標註“廣告”字樣,也未標註廣告來源;QQ和騰訊視頻的彈窗比例不合適。
針對“個性化廣告無法關閉”的問題,《個人信息保護法》二審稿明確,通過自動決策的商業營銷和信息推送,應當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為個人提供拒絕的方式。即使取得了消費者的臨時同意,個人信息處理者也應當為個人撤回同意提供便利途徑,個人撤回同意不影響撤回同意前已經進行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的效力。
這符合數據安全法草案和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的相關規定。
比如《數據安全法》第二十七條要求,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開展數據處理活動,建立健全全過程數據安全管理制度,組織數據安全教育和培訓,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數據安全。
個人信息保護法二審稿規定,向第三人提供個人信息前,應當將接收人的身份、聯系方式、處理目的、處理方式和個人信息的種類告知個人,並征得個人單獨同意。第三方也應在上述個人信息的處理目的、處理方法和類型範圍內處理個人信息。壹旦更改,應再次獲得個人同意。
個人信息數據,尤其是人臉、語音等生物特征信息,需要更加細致的處理和嚴格的保護,防止AI變臉、AI變聲等深度偽造技術帶來的安全隱患。
例如,3月18日,國家網信部會同公安部門依法約談映客、小米等11互聯網企業,督促其加強語音社交軟件和涉及深度偽造技術的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的安全評估,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和措施,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及時采取有效整改措施。
同時,隨著近期滴滴事件引發的網絡安全監管風暴,未來企業尤其是擁有海量數據的平臺企業對數據合規的需求將會增加。
日前,商務部、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數字經濟對外投資合作指引》,提出推進數字經濟對外投資合作,同時強調“走出去”的風險防範。其中強調了數據安全和數據出口管理。《指引》鼓勵數字經濟企業完善內部合規體系,嚴格執行中國法律法規關於數據出境安全管理的規定。同時提到,要完善數據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保護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支持企業通過法律手段維權。
在非法資源和資質管理規定方面,工信部還將重點整治“黑寬帶”、未履行網站備案手續等問題,包括轉租或使用非法入網資源、未及時更新備案信息等。
公開資料顯示,黑寬帶又稱“山寨寬帶”或“黑接入”,是指未取得通信管理部門接入服務資質的單位或個人,利用通過非法渠道獲得的公共帶寬資源,向普通用戶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從而獲取經濟利益的非法經營行為。
早在2017年,工信部就發布了《關於清理規範互聯網接入服務市場的通知》,要求依法查處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業務、互聯網接入服務(ISP)業務、內容分發網絡(CDN)業務市場中的無證經營、超範圍經營、“層層轉租”等違法行為。
近年來,地方政府和三大運營商打擊“黑寬帶”。例如,2017年,深圳開展打擊非法上網寬帶接入專項行動,清理南山區3個村9000戶非法寬帶戶,摧毀11“黑寬帶”窩點。同年,廣州警方搗毀非法互聯網寬帶犯罪窩點18個,刑拘8人,涉及用戶9500余人,涉案金額700余萬元。2019年,福建省廈門市發布《關於開展打擊“黑寬帶”專項行動的通知》,800多棟經營“黑寬帶”的樓宇得到整治,涉及終端用戶近10000戶。
更多信息請下載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