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軍:黑鐵山是父親真正的家(廖紅軍是廖容標最小的兒子。)
1938年10月,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隊第三、四、八支隊負責人韓明柱、姚仲明、霍士廉、廖容標、馬耀南、張文通(從左至右)合影。
在山東,說起廖容標將軍的故事,稍有歷史常識的人幾乎無人不知。壹代名將不僅為民族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為山東經濟和政治建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帶兵在山東時,因為愛民親民不擾民,他被山東人民親切地稱為“廖菩薩”、“菩薩司令”。
廖容標將軍從延安被派往山東的最初落腳點就是淄博黑鐵山。1937年12月26日夜發生的著名的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就是由廖將軍等人領導的。離開山東後,廖容標將家安在了南京,為了紀念山東,他為自己的四個子女取名為魯新、魯春、魯民、魯平。2007年4月2日,廖容標將軍的骨灰也被他的後人安葬在了淄博的黑鐵山上。籍貫是江西,生前壹直住在南京,為什麽壹代名將要葬於“異地”?
正是帶著這樣壹個問題,4月9日,在抵達南京後,記者首先便與廖將軍的小兒子廖紅軍(即魯民)取得了聯系。廖紅軍告訴記者:“將身後之家安在淄博黑鐵山上,是我父母生前的遺願。葉落歸根,我父母覺得,黑鐵山才是他們真正意義上的家。”
將軍遺願葬於黑鐵山,那裏才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家
廖家位於南京市上海路上的家,是壹棟美式小洋樓,據說,民國時期是美國駐華使館的新聞處。廖將軍去世後,這棟樓壹直由其夫人和子女等人居住,現在,將軍的子女們各自成家,便紛紛散去,只留下小兒子廖紅軍(即魯民)壹個人在這裏守家。
小樓擠在高樓大廈間,顯得有點落寞,但這裏仍然到處留有將軍的痕跡。有大幅的照片,有他生前看過的書,有他與家人的合影。連客廳窗外的那株巨大的銀杏樹也仿佛見證過將軍的生前笑容,長勢格外茂盛。
廖紅軍剛從安徽出差回來,風塵赴赴地為我們講述了他父親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大將的質樸情懷、厚德風度,讓人感慨。
“父母生前講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山東,到了最後,連身後所葬的地方也選擇在了山東。這是我們幾個子女都沒有想到的。”廖紅軍告訴記者,在父母剛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他也十分不理解,為了這個問題,兄弟姐妹之間還出現過爭執。當時,幾個子女認為,最好的選擇地點應該是在南京功德園,這裏不僅埋葬著許多將軍當年的老戰友、老同事,而且離子女們也近壹點,能方便子女們隨時掃墓祭奠。再不行,就送回江西,畢竟那個地方是血脈相聯的老家。
可是“落葉歸根”的常理在兩位老人心裏卻講不通,兩位老人固執地認為,他們真正意義上的家就是山東,就是淄博的黑鐵山。因此,堅持著要把身後之家安在淄博。
隨著時間的推移,廖家4兄妹也慢慢理解了老人對於黑鐵山的那份感情。“父母對山東,對黑鐵山有太多的付出,太多的牽掛,太多的愛。黑鐵山不僅是他們靈魂深處的家,而且是他們青春年華的見證。”認識到了這壹點後,今年4月2日,廖家4兄妹專程趕到淄博,將父母的骨灰鄭重葬在了黑鐵山上。
走土路與老鄉席地拉呱,父親的親民形象從此定格
說起父親與山東老百姓之間的感情,廖紅軍說,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父親生前最後壹次去山東的事。“那年是1978年,父親開完全國政協會以後,從北京打電話回來,說他想去山東看看。讓我陪他去。”電話打到南京,壹家人都感到很突兀,因為當時恰好是冬初,天氣有點冷,家人曾勸他,轉過年來春暖花開的時候再去,但將軍的要求很迫切,向在家休病假的廖紅軍摞下壹句“我在濟南等妳”的話,就掛斷了電話。
廖紅軍在濟南見到父親的時候,突然發現父親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我父親平時是個少言寡語的人,但那次他卻表現的特別能說,壹個村、壹座山他都能講出很多故事。”廖魯民告訴記者,父親壹路上就是不停地說。
讓他記憶猶新的是,無論走到哪裏都有村民認識父親。只要停下來休息,父親就會走到老鄉們中間和他們拉呱,只要有人知道是廖將軍來了,馬上就會有村民從四面八方圍過來。
有壹次,他們剛到壹個村裏,聽說廖菩薩回來了,村裏所有的村民都趕來了。大中午的,有的還沒放下鋤頭,有的還推著小車。大家將廖將軍團團圍住,不停地問這問那,爭著搶著邀請廖將軍到自己家裏去做客。廖紅軍想為父親拍張照片,結果被擠在了外面,無奈之下,只好站到吉普車的車頂上拍了壹張,但回家後洗出來壹看,人群中哪裏還能看到父親的影子?家人們找了半天,才從人群中發現了壹個腦袋,像是將軍的。那樣的場面深深印在了年輕的廖紅軍心中。父親的親民形象從此在他的腦海中定格。
“這裏是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這裏的百姓都是我的親人”
在廖將軍心中,山東和山東人民的份量是什麽都代替不了的。在廖紅軍的記憶裏,生於江西的父親,其飲食卻壹直延續著山東的習慣,饅頭、小米、煎餅是老將軍的最愛。
有壹次廖將軍到山東某市,當地的領導特意找了警車開道,將擠上來要求見將軍的村民們擋在了十幾米外,老將軍當時很不高興,馬上收起笑容,對跟隨的領導說:“這裏是我曾經出生入死的地方,這裏的人民都是我的親人,我想走到他們中間去。妳們這是幹什麽?”第二天,他堅決拒絕了當地領導的陪同和警車開道的待遇,壹直是壹輛車,由兒子壹個人陪著,走村串巷,壹直走到了大山深處,走進了當年他曾住過的小宅院,坐到了村民們的熱炕頭上。
他甚至還在村民家裏喝了壹碗小米粥,吃了幾個大棗,與老鄉盤腿坐在炕頭上說起了當年的收成和農活。父親當時的樣子,就像壹個穿著軍裝的地地道道的老農民,說起農活,說起收成,說起鄰裏往事,帶給村民們的全是親切的笑聲。廖紅軍說,父親的骨灰葬在黑鐵山上,父親是回家了,父親征戰南北,走了很遠的路,在最累的時候,做了壹個決定:回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