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個2007上海多寶魚事件,不是出口,不知是不是妳說的..
--------------------------------------------------------------
這些天,各地媒體不斷登載多寶魚在各地上市的消息,標明“冰封”月余的多寶魚又遊回了市場,但這個回遊之路,走得異常艱難。
煙臺多寶魚年產量占全國的30%,上海“多寶魚事件”,給煙臺多寶魚養殖帶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各級各部門應該說是竭盡全力,但直到現在,1160萬尾多寶魚,僅銷售出去1萬余尾。專家指出,多寶魚要達到以前的銷售狀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從當初的驚恐中慢慢回過神來的養殖戶們,開始比較冷靜地回顧這壹事件。
[“多寶魚事件”追蹤]
養殖戶質疑:“毒魚”標準是什麽
“多寶魚事件”發生後,煙臺市各級海洋漁業部門迅速展開調查。2006年11月19日,我市從5個縣市區的13個企業抽取了26個多寶魚樣品送到山東省水產品質量檢驗中心進行檢測。
結果顯示,檢測項目全部合格。
盡管如此,“多寶魚事件”事態還是急劇惡化:兩個月的時間裏,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對多寶魚的渲染甚至使用了“毒魚”、“致癌”等字眼,消費者更是“談‘魚’色變”!
剛從多寶魚事件中緩過勁來的萊州市朱旺村多寶魚養殖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滕家麟介紹,他和500多戶多寶魚養殖的相關從業人員,最初並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和復雜,但隨著了解相關的法規和跟蹤風波的進展,疑問越來越多。
滕家麟說,“多寶魚風波”事發上海,但上海至今未對“多寶魚”藥殘超標依據的法規公布於眾。更叫人費解的是,2006年11月17日,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發布消費預警“提醒市民謹慎購買、食用藥物殘留超標的多寶魚”中提到了藥物殘留超標,也就是說,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檢測藥殘是有標準可依的,但其壹直未公布該標準。
2006年12月4日《中國漁業報》報道了農業部漁業局副局長陳毅德就“多寶魚”有關問題答記者問:從這次上海有關部門的藥殘檢測情況看,超標藥物有7種,全部都是抗菌藥,其中,有3種屬於禁用漁藥,分別是硝基呋喃類、氯黴素和孔雀石綠,有4種不是禁用藥,分別是土黴素、紅黴素、環丙沙星和恩諾沙星。
專家從公布的信息分析,上海抽檢多寶魚後發布的消費預警,其標準高於國家相關標準。
《農業部無公害食品大菱鮃的要求》沒有針對魚類產品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殘留量測定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國家質檢總局於2006年2月正式實施的《進出口動物源食品中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殘留量測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SN/T1627-2005),適用於雞肉、蝦、蜂蜜和腸衣中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殘留量測定。這壹標準是為適應國際上發達國家實施的技術標準制定的,目前有的發達國家也達不到這壹標準。上海檢測並予以通報的大菱鮃中的硝基呋喃類藥物含量,參照的可能就是該標準。”
也就是說,上海制定的檢測標準是依據進出口法規。
更叫養殖戶疑惑的是,據《新聞午報》2006年11月23日報道,上海針對抽檢多寶魚采用進出口標準,卻沒有“對本市的22萬畝水產養殖場進行過硝基呋喃類藥物檢查”。
滕家麟告訴記者,“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執行的標準沒有對社會公布,明顯高於國家規定的標準;對大菱鮃的市場準入標準高於其他水產品, 是對整個大菱鮃產業的歧視性行為,這是養殖戶們不能容忍的。”
為了從根本上扭轉多寶魚在廣大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將符合農業部養殖規範要求的商品魚銷售到市場中去,滕家麟目前已經與青島市大菱鮃養殖協會、萊州市大菱鮃養殖協會、大菱鮃養殖界和法律界的有關人士開會研究,決定對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起行政訴訟。
另外,他近日已經以個人名義給中央領導人寫信,呼籲國家統壹標準早日出臺,全部開放符合標準的多寶魚銷售市場。
“多寶魚事件”思考壹
多寶魚養殖能否品牌化?
多寶魚養殖戶們狀告上海藥監局的結果如何,目前難以預測。但不論如何,巨大的經濟損失是難以彌補的,人們對多寶魚的消費信任,在短期內也是難以恢復的。
有關專家指出,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的同時,對多寶魚養殖行業來說,應該對這壹事件進行冷靜客觀的思考。
自1992年,我國成功從英國引進僅200尾多寶魚魚苗,經過10多年的繁育,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數十萬養殖戶、產量達5萬多噸、產值達40多億元的龐大產業。將多寶魚引入我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雷霽霖說,利益的驅動使養殖規模過度膨脹,然而養殖方式陳舊、種質退化現象未得到妥善解決。
壹條魚牽扯了消費與養殖兩頭,煙臺天源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誌認為,“壹塊臭肉壞了壹鍋湯”,從長遠來看,多寶魚風波未必是壞事,養殖企業實現了優勝劣汰,市場得到了凈化,更有利於多寶魚產業的健康發展。
據了解,多寶魚市場回暖後,我市天源水產、東方海洋等養殖企業運往京滬市場的多寶魚開始暢銷,這些魚的尾巴上都系著壹個標簽,標明了魚的產地、品牌、免費電話查詢、身份碼和防偽碼。此外,所有上市的魚還能提供質量檢驗合格證明,改變了以往銷售商隨意與養殖場聯系,混銷魚的方式。目前進入上海市場的山東多寶魚已實施品牌化,每條魚都能追溯到出自哪個養殖場,甚至精確到哪個魚池,讓消費者能吃個明白。
有關專家認為,這種方式實現了進貨渠道、質量以及管理的對接,將使所有的商品魚都可以追溯,壹旦出現問題就可以確定是誰的責任。而在此之前,上海市場上還沒有任何魚是以這種方式進入,多寶魚實際上成為了上海水產市場上第壹條通過市場準入制度的魚,為規範其他水產品銷售開創了先例。
“多寶魚事件”思考二
該如何應對突發危機?
盡管多寶魚市場逐漸回暖,但要消除公眾內心對“多寶魚”的恐慌,恐怕仍是個漫長的過程。
令人欣慰的是,記者采訪期間,我市漁業部門和養殖大戶已頻頻同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方面溝通,把檢測合格的多寶魚送到市場,希望通過建立點對點的有效對接掛鉤制度,打造“健康、安全、放心”的水產品品牌,重建市民對多寶魚的消費信心,但“多寶魚事件”卻給我們留下了極大的警示———
當危機發生時,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危機?
采訪中,記者獲知,上海“多寶魚事件”發生後,我市采取了多種措施強化水產養殖監管:如推進苗種許可制度,實行苗種檢驗檢疫;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產品經檢測不合格禁止出場;建立水產養殖標準化體系;指導養殖企業建立生產記錄、用藥記錄制度等。這些措施盡管得力,但反映還是不夠迅速,壹些方面還是不夠完善。
在這次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只是相關部門在單方面作出努力,而沒有見到其它部門的有力配合,更沒有見到“危機專家”的身影。另外,在拯救多寶魚的過程中,不少縣市還是各自為政,舉辦推介活動多囿於本地,有的多寶魚大市沒有把營銷主要精力投向危機發生地的上海、廣州、北京等主要消費市場,而是在當地舉行多寶魚廚藝大賽和市場營銷會等活動。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營銷活動的效果可想而知。
兩個多月來,面對巨大銷售壓力,壹些縣市區有關部門正常的工作秩序被壹條小小的多寶魚完全打亂了。細細回想,這樣的危機並非初次發生在我們身邊,猶在眼前的“龍口粉絲”事件,差點將我們培育百年的壹個品牌毀掉!而處理這壹事件,耗費了多少人的精力?造成了我市粉絲產業多大的損失?
其實,突然而至的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應對危機或應對失當。就像此次“多寶魚”事件,假如上海方面對外公布檢測結果時,我們能及時組成危機應對小組,聘請危機管理專家參與,動員起危機事發地媒體的力量,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出回應,查封被檢“不合格”產品,對外澄清事實,告知公眾詳盡產地和相關批次,提醒消費者慎食本批次產品等,就像媒體曾經報道過的處理不合格奶粉壹樣,壹個品牌、壹個批次的產品出現問題,就處理這個品牌或這個批次,而決不會“城門失火,殃及魚池”,這樣我們就能把損失和影響降到最低。可惜的是,人們幾乎沒有在媒體上見到這些應對舉措,使這壹事件由上海迅速蔓延到廣州和北京。
有專家指出,壹些產業建立起來很難,摧毀起來卻是易如反掌。特別是在人們的安全意識日益增強,媒體傳播影響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壹起小小的事件,經過媒體傳播,就可能對壹個企業甚至壹個行業造成重大損失甚至毀滅。此前發生在我市的“龍口粉絲”事件,外地的金華火腿事件,涪陵榨菜事件,莫不是由媒體報道引發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都對這些行業造成巨大損失。如果我們能從這些事件、尤其是從多寶魚事件中吸取教訓,增強危機意識,建立應對及時的危機管理機制和危機應對程序,快速反應,把危機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那麽則是我們從多寶魚事件中得到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