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是附生草本,除了生在山石外,還長在樹幹上。靠 須根系附山石上吸收巖層水分提供營養 ,而裸露在空中的須根也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
中藥飲片為石斛的幹燥莖切片,幹燥石斛色如金黃,形如頭釵,因此得名。
石斛的種類繁多,除金釵石斛外,環草石斛、鐵皮石斛、黃草石斛、馬鞭石斛的莖也同樣入藥。
石斛生命力頑強,生長在巖石上,靠吸附水分生長,即便剪短的生條,溫度適宜也能綻放鮮花。古人借助石斛的這個特點,將它用來 滋補陰液 。
石斛還具有 清虛熱的作用 ,清中有補,補中有清,是壹味滋補良藥。
石斛入胃經,能夠養胃陰,適用於胃陰缺乏, 饑不欲食 的人群。
這類人知道饑餓但卻不想吃飯或吃得不多,中醫稱之為胃陰匱乏,好比鍋中少水,只能煮下很少的飯,容納不了太多食物。
這種情況,石斛最適合。師翁李玉奇老先生就常用石斛養胃陰。
石斛還能入腎經,能夠滋腎陰而強筋骨。古人認為石斛生於石上,體堅質硬,而能 補虛弱,強筋助骨 。《神農本草經》稱它能“除痹”;《名醫別錄》稱它能:“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
後來醫家也取石斛滋補腎陰之功,用來治療肝腎陰虛之視物昏花,成就了名方石斛夜光丸。
花葉莖類的草藥含有揮發油,入藥常常輕煎,但石斛是壹個例外。石斛的有效成分是生物堿類,很難溶於水,入湯藥需要久煎。
久煎多久?
至少半個小時,有人做過實驗,發現煎煮壹個小時, 90%以上的有效成分才被煎煮出來。
如果能用到新鮮的石斛自然效果就更好了。也正是由於石斛的有效成分難以析出,古人也主張將石斛 久熬收膏,做成膏劑。
乾隆年間黃宮繡老先生在《本草求真》如此寫到:
現今鐵皮石斛茶非常暢銷,功效與中藥石斛差不多。但如果當茶喝,也不能簡單地泡服,最好用文火煮半小時再喝,方可見功。
其實石斛入茶由來已久,但您聽過這種用法嗎?
石斛10克、生姜1片,水煎代茶,能夠清肺補脾。石斛滋潤脾胃,還有清肺的作用。明朝李士材的《本草通玄》說“ 古人以此代茶,甚清膈上 ”。
老百姓清嗓子除了金嗓子喉寶之外,無外乎麥冬、胖大海,其實講究點兒的用的是石斛。由於石斛需要長時間煎煮,很多人耐不住性子,堅持的不多。
網絡上相傳唱京戲的梅蘭芳、馬連良、潭富英等老先生就是常年用石斛代茶保護嗓子。小永沒去考證,估計是真的。
傳統是相通的,老前輩們估計對中醫也略知壹二。如果您是老師,或靠嗓子為生,不妨耐下性子,試試每日慢煮石斛保護嗓子。
#大家 健康 超能團#@大家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