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化學品屬於強腐蝕性化學品,根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由公安部門管制。
無機酸
硝酸、硫酸、鹽酸、發煙硫酸。
無機堿
氫氧化鈉、氫氧化鉀。
濕腐蝕
金屬在水溶液中的腐蝕是壹種電化學反應。在金屬表面形成陽極區和陰極區隔離的腐蝕電池,金屬在溶液中失去電子,變成帶正電荷的離子,這是壹個氧化過程即陽極過程。同時在與金屬表面接觸的水溶液中,電子有大量機會被溶液中的某種物質中和,中和電子的過程就是還原過程,即陰極過程。常見的陰極過程包括氧氣還原、氫氣釋放、氧化劑還原和貴金屬沈積。
隨著腐蝕過程的進行,在大多數情況下,陰極或陽極過程都會由於溶液中的離子受到腐蝕產物的阻擋,導致擴散受阻而使腐蝕速度減慢,這種現象被稱為極化,金屬的腐蝕隨極化而減慢。
幹腐蝕
壹般指在高溫氣體中發生的腐蝕,俗稱高溫氧化。在高溫氣體中,金屬表面產生壹層氧化膜,膜的性質和生長規律決定了金屬的耐腐蝕性。膜的生長規律可分為線性規律、拋物線規律和對數規律。線性氧化定律最危險,因為金屬的重量損失會以恒定的速率隨時間增加。拋物線和對數法則是氧化速度隨膜厚的增長而下降,比較安全,如鋁在常溫下的氧化遵循對數法則,幾天後膜的增長就停止了,所以它具有良好的抗大氣氧化性。
按腐蝕形式可分為均勻腐蝕和局部腐蝕兩種。在化工生產中,後者的危害更為嚴重。
均勻腐蝕發生在金屬表面的全部或大部分,又稱全腐蝕。在大多數情況下,金屬表面會生成壹層腐蝕產物保護膜,從而減緩腐蝕。有些金屬,如鹽酸中的鋼,不會生成保護膜,而是迅速溶解。通常用平均腐蝕速率(即材料厚度每年損失若幹毫米)作為衡量均勻腐蝕程度的標準,也可作為選材的原則,壹般年腐蝕速率小於 1~1.5mm 時,可認為是合適的(具有合理的使用壽命)。
局部腐蝕
腐蝕只發生在金屬表面的局部。它的危害性比均勻腐蝕嚴重得多,約占化工機械腐蝕破壞總數的 70%,而且可能是突發性和災難性的,會引起爆炸、火災等事故。
當然,腐蝕不僅危害大,還有很多生產工藝,是利用腐蝕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