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常見的寄生蟲
寄生蟲主要分為體內和體外兩種,體外驅蟲殺滅體外寄生蟲,體內驅蟲殺滅體內寄生蟲,常見的寄生蟲有:
體內:蛔蟲、絳蟲、鉤蟲、心絲蟲、吸蟲、弓形蟲
體外:蜱、跳蚤、虱子:蜱、跳蚤、虱子、蟎
體內寄生蟲
蛔蟲
常見的貓蛔蟲有三種:
Toxocara cati(弓頭線蟲)、Toxascaris leonina(獅弓頭蛔蟲)和Toxocara canis(犬弓頭線蟲)。
這些蛔蟲看起來像意大利面條,它們的宿主基本上是嚙齒動物;犬弓線蟲可能在野兔的腸道中發現。不捕鼠的家貓通常通過兩種途徑感染蛔蟲:母嬰傳播或通過口腔攝入環境中的蛔蟲卵。
蛔蟲的復發性感染率很低,輕度感染不會有任何癥狀,重度感染拉吐的多是蛔蟲,幾種治療蛔蟲的藥物大致有吡喹酮、哌嗪類、
絳蟲
絳蟲常見的有Taenia spp、Dipylidium spp、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等
絳蟲的外形像闊邊蟲,壹節壹節的。貓可能感染的絳蟲有很多種,主要是瓜絳蟲和貓絳蟲。瓜絳蟲主要通過跳蚤傳播,而貓絳蟲則通過嚙齒動物的肝臟傳播,極少數情況下也會通過野兔傳播。
普通絳蟲感染的明顯特征是肛門附近出現米粒大小的節片,或者在某些情況下,由於肛門瘙癢,貓咪會拖著屁股在地板上走動。
絳蟲都需要通過至少2~3個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並可傳染給人類。傳播的過程大概是,貓感染了絳蟲,然後妳在鏟屎的時候碰到了大便,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進嘴裏......這種傳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治療絳蟲的主要藥物是吡喹酮,具體用量需要根據絳蟲的種類和是否成熟來決定。例如,犬絳蟲(成熟的和未成熟的)通常使用吡喹酮口服或皮下註射,劑量為每公斤體重 5 毫克,應遵醫囑使用。貓咪常用的體內驅蟲藥可以預防絳蟲。
鉤蟲
常見的鉤蟲包括巴西鉤蟲(Ancylostoma braziliense)、管狀鉤蟲(Ancylostoma tubaeforme)、錫蘭鉤蟲(Ancylostoma ceylanicum)、窄頭彎口線蟲(Uncinaria stenocephala)等四種。
鉤蟲體型小,吸附在小腸中,嚴重時會導致貧血和消瘦。四齡幼蟲可直接刺破動物皮膚而感染,也可能直接接觸外界土壤。主要通過母嬰傳播,蟑螂也是主要傳播途徑。從糞便中可以檢測到鉤蟲感染。
鉤蟲病主要表現為營養不良、貧血、皮膚瘙癢和肺損傷。治療方法主要有伊維菌素、塞拉黴素、莫西菌素、甲氧沙星肟、頭孢菌素、非班太爾等。
心絲蟲
心絲蟲主要通過蚊子或跳蚤傳播,傳播過程可能是蚊子/跳蚤叮咬感染心絲蟲的動物後再叮咬貓。幼蟲會在貓體內進化,大約 5 到 6 個月後成熟為成蟲。在心絲蟲感染開始後的100天內,幼蟲會進入血管,在肺部發育成熟,引起壹系列貓病,最終導致死亡。
由於貓不是心絲蟲的主要宿主,因此如果按時驅蟲,貓感染心絲蟲的概率非常低。目前市面上的驅蟲藥基本都能預防心絲蟲,如伊維菌素、賽拉菌素、甲貝維肟、莫西菌素、依他尼等,購買前應認清主要成分。
吸蟲
分布在亞洲的吸蟲主要有布魯氏菌屬的姜片吸蟲、通丹吸蟲和殖吸蟲、後睪吸蟲、分支吸蟲、裂殖吸蟲、裂殖酵母吸蟲等。主要感染牛、羊、豬和人,貓、狗感染相對少見,病變多為腸道損傷病變、肝炎、肝纖維化、皮炎等,嚴重者可致死。
吸蟲壹般先寄生在膽管內,蟲卵先隨膽汁進入腸腔,通過糞便排出體外,蟲卵落入水中後,開始發育尋找宿主,在水生植物、魚、蝦、蟹螺、蛙、蛇、鼠體內變成有傳染性的囊蚴,如果動物(包括人)吃了這些被囊蚴感染的動物就會感染吸蟲。
震顫蟲感染的治療主要是確定感染的震顫蟲類型,主要藥物有吡喹酮、芬苯達唑、阿苯達唑、乙蟎嗪等,根據感染的震顫蟲類型不同,用藥劑量也會發生變化,具體用藥以醫囑為準。
弓形蟲
弓形蟲的診斷最主要是通過血清抗體檢測
目前推薦的治療藥物只針對弓形蟲的快速繁殖期,無法根除組織中的囊蚴。克林黴素是治療弓形蟲的壹線藥物,如果弓形蟲引起了貓的前葡萄膜炎,可以同時使用局部、口服或註射皮質類固醇,壹般在用藥24到48小時後,弓形蟲引起的全身癥狀就會緩解,包括發燒、感覺過敏和運動障礙。
其他藥物如依那普利、甲氨蝶呤和磺胺類藥物、三嗪類藥物、氟康唑和氟康唑聯合療法等都是可選的。當然,如果貓咪感染了弓形蟲,請優先考慮住院治療。
體外寄生蟲
蜱蟲
蜱蟲是吸血寄生蟲,可傳播多種疾病,並可能造成其他傷害,嚴重感染可導致中毒、失血、癱瘓、麻痹等,是人貓****的寄生蟲之壹。
主要通過殺蟲劑防治,如氟蟲腈、擬除蟲菊酯等。此外毒死蜱也能殺死跳蚤,但不能用於貓。
跳蚤
跳蚤是最常見的體外寄生蟲,流浪貓身上基本上都有跳蚤。跳蚤可以傳播絳蟲、絲蟲等寄生蟲,也可以傳播壹些微小的病毒。
對跳蚤的防治主要有擬除蟲菊酯類、氨甲基萘、吡蟲啉、呋喃丹、乙腦等藥物。
虱子
貓身上的虱子是貓毛虱,以貓的表皮物質為食,不吸血,是貓身上唯壹壹種不會傳染給人的虱子。
它主要由舍拉米星來控制,吡蟲啉也有不錯的效果。
蟎蟲
蟎蟲可分為耳蟎、疥蟎、背肛蟎等,也是貓比較常見的體外寄生蟲。
1.耳蟎:又稱耳疥蟲,寄生在貓的外耳道皮膚內,以皮膚表面的痂皮和淋巴液為食,可引起外耳道紅腫感染。
2.疥蟎:疥蟎會引起皮膚瘙癢,並伴有水皰丘疹紅斑。
3.肛門背蟎:感染的貓通常先從耳朵內緣線出現,然後擴散到全身。受感染的貓會有瘙癢、皮炎、脫毛等癥狀,可能引起疥蟎病。
蟎蟲通常通過帶菌者或環境衛生差的地方傳播,如果受感染的耳蟎沒有清理幹凈,也會造成重復感染。
驅蟲時間
驅蟲年齡:壹個月後即可開始驅蟲
體外驅蟲:春、夏、秋季每月驅蟲壹次,冬季三個月驅蟲壹次。
體內驅蟲:三個月壹次
如何選擇驅蟲藥
每個品牌的驅蟲藥作用不同,療效也有差異。以體外驅蟲形式驅體內蟲的效果不如直接體內驅蟲效果好、應聯合使用
推薦聯合用藥(外驅蟲藥和內驅蟲藥間隔10天以上)
大呵護外驅蟲藥+海樂妙內驅蟲藥
愛若克外驅蟲藥驅蟲+拜耳體內驅蟲
驅蟲建議及註意事項
驅蟲前請仔細閱讀驅蟲藥說明書
純外用驅蟲藥要仔細閱讀。 驅蟲前後壹周內不建議給貓咪洗澡。
每只貓對藥物的適應性不同,可能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等副作用,這是正常現象。
幼貓第壹次驅蟲應註意蛔蟲。蛔蟲卵的抵抗力很強,蛔蟲感染往往來自環境汙染造成的蟲卵,而且會反復感染,所以壹次性殺滅蛔蟲比較困難。成貓抵抗力和免疫力較強,但要註意跳蚤,壹旦發現跳蚤要對全屋做壹次全面清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