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要點
1,符號的作用:可以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同時也避免了因事物的不同文字、不同形狀而造成的混亂。
2.物質的組成和構成。
(1)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
(2)氯化鈉由氧離子和鈉離子組成。
(3)矽由矽原子組成。
(4)水由氫和氧組成,氯化鈉由鈉和氯組成,矽由矽組成。
3.分子是組成物質的粒子,同時也保持了物質的化學性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4.原子結構:原子
(1)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在原子結構中,並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含有中子,比如氫原子。
(3)因為原子核的電荷數(即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但電性相反,所以原子不帶電。
(4)在原子結構中,電子占據的空間大,質量小,可以忽略不計。
(5)在原子結構中,原子核占據的空間極小,但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同位素原子:
(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類原子的總稱。
(2)同位素原子的概念:原子核電荷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的同類原子的總稱。
6.根據組成物質的元素數量,純物質可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由壹種元素組成的純物質是單質,由多種元素組成的純物質是化合物。
7.元素類型:
8.元素分類:地殼中的元素由高到低依次是氧、矽、鋁、鐵。
9、元素符號的含義。
10,元素周期表從原子序數,也就是質子數,從小到大排列,每壹行,也就是每壹個周期的元素按照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的順序排列,每壹列元素的化學性質都很相似。
化學式11和(1)是用元素符號表示物質分子組成的公式。
(2)化學式表示的含義:以“H2O”為例,①代表水;②代表1個水分子;③表明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④表示1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組成。
(3)化合物的化學式是以化合價為基礎書寫的,化學式中元素的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寫下妳熟悉的元素的化合價。稍微。
12,相對原子質量= × 12 =質子數+中子數。
13,根據化學式:以“H2O”為例。
(1)相對分子質量=各元素相對原子質量之和×原子數。比如水的相對分子量:m = 1× 2+16 = 18。
(2)計算各元素的質量比。比如水中氫和氧的質量比是H:O = 1×2:16 = 1:8。
(3)計算各元素的質量分數。比如氫氣在水中的質量分數H% = = ≈ 11.1%。
(4)計算各元素的質量,m元素= m物質×元素的質量分數。18g水中氫的質量是多少?
MH = 18g× = 18g× = 2g。
第二章空氣與生命
知識點(1)空氣
1.空氣是幾種簡單物質和幾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2.空氣成分(體積比)
3.空氣的利用。
(1)氮是蛋白質的主要元素。
氮氣的使用
(2)稀有氣體:化學性質非常穩定,通電後能產生各種色光。
使用
(二)氧氣和氧化
1,氧氣的物理性質。
2、氧氣的化學性質:對於呼吸,助燃,化學性質比較活潑,氧化性強。
(1)硫在氧氣中的燃燒:
光
s+O2 = = = = SO2。燃燒時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產生無色氣體,有刺鼻氣味。
(2)鐵在氧氣中燃燒:
光
3Fe+2 O2 = = = = fe3o 4。當它燃燒時,火星到處輻射,釋放出大量的熱量,並產生壹種黑色固體。
3.氧化反應:物質和氧氣之間的化學反應。
4.氧氣的使用。
5.氧氣的制備。
(1)實驗室制造。
①實驗室常用的分解過氧化氫或加熱高錳酸鉀或加熱氯酸鉀和二氯化錳的混合物,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錳氧
2H2O2======2H2O+O2↑
△
2k Mn O4 = = = = = = k2mno 4+Mn O2+O2↓
錳氧
2KclO3======2KC1+3O2↑
△
(2)實驗裝置圖分別如圖2-20-1 A和B所示。
圖2-20-1
③收集方法
(2)工業法:空氣分離法。
6.催化劑
7、滅火和火災自救。
(1)可燃燃燒條件
(2)滅火方法
(3)火災自救及措施。
例1:比較燃燒、爆炸(化學爆炸)、自燃的異同。
圖2-20-2是實驗室制造氧氣的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下帶有標簽的儀器名稱:圖2-20-2。
a:酒精燈b:鐵架子c:氣體容器d:水槽
(2)若用高錳酸鉀制氧,圖中裝置應稍加改進,在試管口加棉球,防止KMnO4粉末隨O2進入導管。
(3)組裝儀器時,導氣管不要伸入試管太長,因為太長了不便於氣體排出,甚至產生的氣體不純。
(4)開始從氣瓶收集氧氣泡的最合適時間是當氣泡連續均勻(迅速)排出時。
(5)當容器中出現氣泡時,證明容器中充滿了氧氣。在水下用玻璃蓋住瓶口,小心地將容器移出水面。容器應該直接放在桌子上,因為氧氣的密度大於空氣的密度。
(3)化學反應和質量守恒
1,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
(1)化合反應:A+B → C。
(2)分解反應:A→B+C .
2.質量守恒定律。
(1)含義:參與化學反應的物質的總質量等於反應後生成的物質的總質量。這個定律叫做質量守恒定律。
(2)質量守恒的解釋。
反應前後
(3)化學反應前後的某壹恒定量
3.化學方程式。
(1)定義: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化學反應。
(2)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
(3)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步驟。……………………………………………………………….
(4)化學方程式表達的意義。
①表示反應物和產物的類型。
②表示反應條件。
③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中原子和分子的數量比。
④代表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質量比。
4、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依據: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比。
(2)計算步驟。
設定未知量→寫出化學方程式→寫出相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和已知量→列出方程式→寫出簡明解→回答。
例2 R在O2中燃燒的字面表述是R+氧氣引燃二氧化碳+水,那麽R成分的描述正確的是()。
A.它只含有元素C和H. B .它必須含有元素C和H,還可能含有氧。
C.它必須包含元素C,H和O. D .它必須包含元素C和O,還可能有元素H。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的過程是反應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組合成產物分子的過程,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數量沒有變化或增加。從產物CO2和H2O可知,參與反應的物質中有C、H、O三種元素,而R燃燒時O2參與反應,所以R中有無氧元素,燃燒產物中可能生成CO2和H2O,所以只能確定R中有C、H元素,但不確定是否有氧元素。
答案b。
做下列陳述中正確的事。
壹、3克碳在10克氧氣中燃燒,可以生成13克二氧化碳。
b、3克碳在19克氧氣中燃燒,可生成15克二氧化碳。
c、3克碳在8克氧中燃燒,可生成11克二氧化碳。
d、6克碳在16克氧氣中燃燒,可生成16克二氧化碳。
知識要點(2)
壹、生物呼吸
1,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1)呼吸系統組成。
(2)呼吸運動。
(3)肺泡內氣壓的變化。
2.動物的呼吸。
動物和人壹樣,也要呼吸,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
植物和空氣之間也有氣體交換,它們也會呼吸,也會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第二,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過程。
(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生物質產生澱粉等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
(2)光合作用的反應過程可以表示為:
光
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澱粉)+氧氣。
葉綠體
(3)光合作用的本質是合成有機物和儲存能量。
(4)光合作用的意義:
①光合作用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②光合作用為所有生物提供能量;③光合作用為所有生物提供氧氣。
2.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在實驗室裏制造的。
①反應原理:CaCO3+2 HCl = = = = CaCl 2+H2O+CO2↑CO2 =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風法。
③全檢法:將燃燒的木條放在氣體容器口。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3)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的使用。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只是相反的過程,兩者的區別如下:
光合呼吸
(1)在植物的葉綠體中。
(2)在燈光下。
(3)吸進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4)制造有機物和儲存能量(1)植物所有有生命的部分都可以進行。
(2)有光或無光都可以。
③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
④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
光合作用為呼吸提供物質(有機物和氧氣),呼吸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對立。
做壹個實驗室制作二氧化碳,選用的反應物最好是()。
A.碳酸鈉和稀硫酸b .石灰石和稀硫酸c .大理石和稀鹽酸d .石灰石和濃鹽酸
A項分解中反應速度太快,無法控制;B項反應產生的微溶於水的CaSO4覆蓋在石灰石表面,阻礙了反應的進行。d濃鹽酸易揮發,能揮發氯化氫氣體,導致氣體不純;只有C反應可以產生速度適中、原料來源方便、價格低廉的CO2。
答案c
做壹株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轉化光能,最後儲存在()
A.葉綠體b澱粉c氧d葉綠素
第三,氧和碳在自然界的循環。
1,氧氣在自然界的循環。
(1)自然界產生氧氣的方式: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耗氧的方式
2.自然界的碳循環。
(1)自然界產生二氧化碳的方式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護臭氧層。
(1)臭氧層的作用:阻擋和減弱來自太陽的超強紫外線,保護生物。
(2)臭氧層的破壞和保護。
①臭氧層破壞的原因:含氯氟烴等物質對臭氧的影響。
②臭氧層保護措施:禁止生產和使用含有含氯氟烴的制冷劑、發泡劑、洗滌劑、噴霧劑等化學品。
4.溫室效應。
(1)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溫作用。
(2)溫室效應的好處:適度的溫室效應可以保證地球上溫度的穩定,有利於動植物的生存。
(3)溫室效應的壞處:過度的溫室效應會導致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四。空氣汙染與保護
1,空氣汙染。
(1)空氣汙染的因素。
(2)空氣汙染的類型。
2.保護空氣。
(1)潔凈的空氣可以保證地球上生命健康正常的生長。
(2)保護空氣的措施。
例2導致以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與SO2排放有關。
A.酸雨b .光化學煙霧c .臭氧空洞d .溫室效應
解決這個問題的四個單獨的選項都屬於空氣汙染現象,但它們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光化學煙霧與碳氫化合物、壹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有關;臭氧洞與含氯氟烴有關;溫室效應與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有關;酸雨是pH值小於5.6的酸性降水,大氣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汙染物的增加是酸雨產生的主要原因。所以答案是a。
例3與氧氣循環無關的是()
A.生物呼吸b .物質燃燒c .光合作用d .氟利昂破壞臭氧層
本文考察了氧循環的具體過程。氧氣不斷被消耗和產生,使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保持不變。耗氧量包括動植物的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也包括呼吸)和化石燃料的燃燒;氧氣的產生主要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結果。
答案d。
根據氧氣循環的原理,用下列方法(D)是不可能使空氣清新的
A.打開窗戶b .陽臺多放些花草c .裝個換氣扇d .噴點空氣清新劑
第三章植物和土壤
知識要點
1,土壤結構。
(1)構成:
土壤-
(2)土壤的形成:
①礦物顆粒:巖石風化的產物。
巖石* * *在同樣的作用下破碎成小顆粒。
(2)腐殖質(有機質):巖石風化使礦物顆粒堆積在地殼表面,為低等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地衣最早生長在陸地上,排泄物和死去的生物進入礦物顆粒形成腐殖質。
③土壤的形成是壹個漫長而持續的過程,壹直持續到現在。
(3)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①土壤由礦物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組成。
礦物顆粒
礦物顆粒越粗,顆粒間距越大,透氣性越好,含氣量越高,保水性越弱,透水性越強,反之亦然。
②土壤的分類。
土壤-
(4)土壤恢復特性和植物生長:
土壤類型、土壤條件、植物生長條件和原因、土壤成分體積分數
沙土疏松,不易粘結,通風透水性強,易幹燥,有機質分解快,植物易流失,不適宜生長。由於透水性強,保肥性弱,植物因水肥不足,生長不良或死固不到50%,空氣的比例明顯大於水,水的比例相對較小。
粘土濕時粘,幹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風透水性差的植物不適合生長。由於通風不良,植物根系無法正常呼吸。固體體積大於50%,水的比例大於空氣,空氣的比例相對較小。
壤土不要太松太粘,通風透水性好,保水保肥性好。植物適合生長。土壤中有充足的水、空氣和無機鹽固體,約占50%(其中有機質占1% ~ 5%),水和空氣各占1/4。
2.植物和土壤之間的關系。
3.土壤汙染與防治。
(1)土壤汙染的原因:
①任意排放工業“三廢”;
(2)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
③隨意排放生活汙水;
(4)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堆放導致土壤“白色汙染”;
⑤生活汙水、垃圾、醫院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蟲、病毒,會對土壤造成生物汙染。
(二)防治土壤汙染的措施;
①控制工業“三廢”的任意排放;
(2)提倡農業病蟲害的生物防治,以蟲治蟲,用有機肥代替化肥;
③生活汙水無害化處理(如氧化塘處理);
④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
八、植物
1,根。
(1)作用:具有固定和吸收的作用。
(2)根系
(3)根尖:是根系吸水的主要部分,由根毛區、伸長區、分生區和根冠組成。
(4)植物細胞吸收脫水的原因:當植物細胞的細胞液質量分數大於外溶液質量分數時,植物細胞會吸收水分;相反,植物細胞會失去水分。
2.莖。
(1)功能:具有支撐和傳輸功能。
(2)類型:根據生長分數的不同,莖分為直立莖、纏繞莖、攀援莖、匍匐莖四類,其中直立莖最為常見。
(3)莖的結構:從內到外依次為髓、木質部、形成層、堅韌皮層、表皮等。木質部有導管,可以運輸水和無機鹽;韌皮部有篩管,可以運輸有機物。
(4)年輪:樹幹生長時,前壹年秋木與第二年春木的分界線。外界溫度適宜,水分充足,莖生長快,排列疏松,顏色淺;相反,它生長緩慢,排列緊密,顏色較深。
(5)實驗:觀察雙子葉植物的莖結構。
(1)藍色氯化鈷濾紙遇水變紅,必須密封保存;
②莖染色後,外皮綠色,篩管綠色,木質部紅色,髓綠色。
3.樹葉。
(1)功能:葉片有兩個功能: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
(2)葉片上下表皮都有氣孔,是葉片水分蒸騰的通道和氣體進出的門戶。氣孔由兩個半月形保衛細胞組成。
(3)蒸騰作用。
①含義:植物體內的水分被蒸發,從氣孔排出。根系吸水的99%用於蒸騰作用。
②功能
第四章電學及知識點
第四章電學及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