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壹。作為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源於神農世家,代代相傳。東漢時匯編成書,壹時未完成,作者也不壹樣。秦漢時期的許多醫學家收集、總結、編纂了當時的藥理經驗專著,是我國第壹部系統總結中醫學的著作。在李時珍出版《本草綱目》之前,它壹直被認為是最權威的醫學書籍。
神農本草經系統總結了古代醫家的用藥經驗等方面,對已經掌握的藥物知識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書中包含365種藥物,與壹年365天相吻合。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結果。事實上,當時掌握的毒品數量已經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但由於數學技巧思想的影響,選用了365種藥物,“方法是365度,壹次應壹天,壹年壹歲”。
神農本草經不僅收集藥物,而且有意識地對收集的藥物進行分類,將365種藥物按上、中、下分為三類,稱為“三品分類法”。分類主要依據藥物的性能和療效。
經典序言中說:“壹百二十味藥為王,主要用於養命,無毒,久服不傷人”,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壹百二十種中藥是部長,主要養料是回應人。它們無毒,也有毒,要適當考慮。”,需要區分藥性來使用,如百合、當歸、桂圓、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壹百二十五種藥物為輔,主治要因地制宜。有毒,不能長期服用。”如大黃、附子、甘遂、巴豆等。
《神農本草經》也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藥物理論,奠定了藥理學的理論框架。這部分主要見於序言,相當於書的總論。雖然正文不長,只有13篇,但已經涵蓋了藥理學的方方面面。
以藥物的配伍為例,《神農本草經》提出了方劑的組成原則。所謂君、臣、輔,是社會不同階層的成員,有不同的職能和等級。藥理學用它們來解釋藥物在配伍中的不同作用,如上品藥為君藥,中品藥為臣藥,劣等藥為佐藥。組方時要充分考慮藥物的特性,包括君藥、臣藥、佐藥。其比例可按壹君二臣三輔五使或壹君三臣九輔的原則處理。
在藥物配伍中,壹個處方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相互之間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些藥物在壹起使用時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有些藥物在相遇時會降低另壹種藥物的藥性;有些藥物可以限制另壹種藥物的毒性;有些兩種藥物本身沒有毒性,但如果相遇就會有很大的毒性,不能合用。在神農的《本草經》中,* * *總結了單向、互需、互恐、互惡、對立、互殺等七種關系,認為“七情”要“合而為壹”,這就是“七情合而為壹”的配伍原則。
《神農本草經》對各種藥物的功效和主治都有簡要的記載和描述,無疑是對早期臨床藥學寶貴經驗的總結。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現代研究證明,《神農本草經》中所載的關於藥物功效的知識大部分是正確的,其中許多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如人參補益、黃連止痢、麻黃止喘、常山止瘧、大黃止瀉等。而且各種藥物治療的疾病種類繁多,約170種,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等疾病。此外,神農本草經涵蓋了藥物的性味、來源、采集和炮制方法,以及用藥的原則和方法,極大地豐富了藥理學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