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在二戰中大規模生產的第壹種自行火箭炮。與其他火炮相比,這種多管火箭炮能夠迅速向目標投擲大量炸藥,但其精確度較低,裝填時間較長。它們比其他火炮更脆弱,但價格便宜,易於生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卡秋莎火炮成為蘇聯第壹種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通常安裝在卡車上。這種機動性使 "喀秋莎 "自行火炮與其他自行火炮相比具有其他優勢:能夠壹次投入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擊火力之前迅速撤離。它的火箭發射器有美國援助的雪佛蘭 G7100 型和福特-馬蒙-查林頓 HH6-COE4 型等。
這些火箭彈的發射器上都標有字母 "K",這是發貨時沃羅涅日***生產者國際廠(蘇聯彈藥人民委員會,723廠,即現在的沃羅涅日挖掘機廠)的標記,K是俄語***生產者國際壹詞的第壹個字母。
由於火箭筒這種新型武器是嚴格保密的,紅軍戰士並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根據字母 "K",這種武器被命名為壹個女人的別名 "喀秋莎",這個別名很快在蘇軍隊伍中流傳開來。德國人稱之為 "斯大林的機關"(德語:Stalinorgel)。
"喀秋莎 "的軌道床****有8根發射軌道,每根軌道上下各掛壹枚火箭彈,最多可發射16發132毫米口徑的火箭彈,最大射程8.5公裏,可單發、部分連續發射或壹次齊射。火箭彈的戰鬥部在藥筒內裝有 TNT 炸藥。藥筒部分由七個管狀發射藥筒組成。
單排裝填彈藥大約需要 5 到 10 分鐘,單發只需 7 到 10 秒。運載火箭以每小時 90 公裏的速度飛行。該炮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是消滅大面積密集敵軍、壓制敵火力分布和摧毀敵工事的有效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 "喀秋莎 "武器包括 BM-13 火箭發射器、輕型 BM-8 和重型 BM-31,而 "喀秋莎 "這個名稱至今仍用於較新的蘇聯車載多管火箭發射器,特別是 BM-21 及其衍生型號。
蘇聯歌曲《喀秋莎》的故事:
1941 年 6 月 22 日,蘇德戰爭爆發,德軍從北、中、南三條戰線進攻蘇聯。在不到壹個月的時間裏,德軍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的百萬大軍就橫掃了阻擋其前進的蘇聯紅軍部隊,並長驅直入,逼近莫斯科。
1941年7月的蘇聯,除了殺戮和死亡,幾乎沒有其他消息。德軍從並不遙遠的西方席卷而來,與那些拒絕撤退(或不允許撤退)的俄羅斯人跳起了死亡之舞。白俄羅斯在短短壹個月內就完全淪陷了,而烏克蘭壹望無際的荒原上則堆滿了無盡的屍體,即使是成熟麥子的香味也不足以掩蓋腐爛屍體的惡臭。
要麽殺,要麽死,這是每個成年男人都要面對的兩個可怕選擇;婦女們也沒有被排除在戰爭之外,她們在匆忙搬遷到後方的工廠裏制造坦克、飛機、大炮和槍支,用纖細的手指將壹件件殺人工具送上流水線。每壹根稻草都被用來支援前線,因為失敗就意味著整個國家的滅亡,到那時所有的財富都將失去作用,所有的感情都將失去意義。
他們正處於生命力最旺盛的年齡,愛情、事業、美好生活本應是他們每天談論的話題,每天經歷的壹切;然而,現在他們每天都在面對死亡,制造死亡。如果今天死亡沒有降臨,那麽在以後的每壹天,它都會纏繞著妳的靈魂,讓妳除了死亡之外,不再去想任何美好的事情。
在戰爭開始的頭幾個月,絕大多數被派往戰場的士兵都回不來了。許多士兵從家裏、學校或工作單位匆匆趕到集合地點,平生第壹次穿上軍裝,甚至來不及寫壹封告別信。似乎沒有什麽能阻止德國人,除了生命。
只有用這個國家最優秀、最有朝氣的年輕人的生命在德國人面前築起壹道墻,他們才能阻止他們的坦克,讓他們的靴子陷入泥濘。近衛第三步兵師的戰士們就是這樣壹群憤怒的年輕人,他們在 1941 年 7 月的壹個黃昏離開莫斯科,奔赴第聶伯河前線,這場註定是壹條不歸路的戰鬥 ......
7 月中旬的壹天,在莫斯科城內,新組建的紅軍近衛第三師匆匆啟程奔赴前線。在送行的人群中,壹群來自莫斯科工業學校的女學生唱起了歌曲:"正值梨花開滿天......"。姑娘們用這首情歌為年輕的戰士們送行,無疑在小夥子們的心中引發了強烈的震顫。
在歌聲中,近衛軍第三師全體官兵向唱歌的姑娘們行了壹個莊嚴的軍禮,帶著激動的淚水,踏著歌聲走向前線。幾天後,在極其慘烈的第聶伯河阻擊戰中,這個師的戰士幾乎全部陣亡......
但他們畢竟沈重地打擊了號稱 "飛毛腿 "的德國最精銳的古德裏安和曼施坦因的裝甲部隊,為蘇軍形成對莫斯科的最後壹道防線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此後,"喀秋莎 "的歌聲伴著濃濃的戰火硝煙在戰壕裏飛揚。這首歌從莫斯科傳出,壹時間,從北方的列寧格勒到南方的基輔,在1000多公裏的戰線上,在前線和後方,在整個蘇聯,到處都傳唱著這首歌。
1945年春,蘇聯紅軍250多萬人突破波德邊境,向德國本土發起進攻,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包圍了納粹德國的老巢柏林。4月16日,最後的決戰到來了。
那是壹個梨花盛開的季節。在前進的過程中,許多部隊齊聲高唱 "喀秋莎",伴隨著歌聲的是2000多枚喀秋莎火箭彈的轟鳴聲!壹位隨軍記者當時興奮地寫道:"天哪,這是怎麽回事,幾乎就像'喀秋莎'的歌聲在進攻柏林!"
戰後,蘇聯當局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發揮的巨大鼓舞作用,專門為它建立了壹座紀念館,這在人類戰爭史和音樂史上應該是第壹座。如今,俄羅斯軍隊將《喀秋莎》作為編隊的指定進行曲,在士兵中廣為傳唱!紀念,永無止境!
血腥的戰火隨著第三帝國的覆滅而熄滅,但被戰爭奪去的 2600 萬條生命卻永遠不會回來 ......
納粹匪首希特勒的野心和血紅的萬字旗壹起葬身火海,而《喀秋莎》這首不朽的戰歌卻永遠流傳了下來。事實證明,俄羅斯的 "喀秋莎 "值得懷念,無愧於前線將士們的魂之夢;懷念 "喀秋莎 "的小夥子們也無愧於勝利,無愧於與 "喀秋莎 "永恒不朽的愛情。在喀秋莎頑強不屈的鋼鐵愛情面前,壹切軟弱無力、無病呻吟的愛情都是那麽黯然失色。